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9-01-11孙锦玲
孙锦玲
(周宁县实验小学,福建 宁德 355400)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大多刚刚接触系统的数学教学,因此这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印象大都在这个时期形成,为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效发现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并带着热情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应当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趣味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同样应对此进行相关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培养质疑精神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尤其如此。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让他们自己思考问题可能还有一定难度,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形成了“代替”学生思考的习惯,甚至在课堂中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也会发现,学生如果长时间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不能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甚至学生无法学会提出像样的数学问题,这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而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吸收数学知识的机器。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学会逐步培养学生站在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免会遇到许多不懂的问题,虽然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能力进行解决,但是提出问题同样也是重要和必要的。
例如,学生在学习关于“时间”的内容时,不同于学生以前学习的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时间都是以“60”为一个进制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就会对此产生疑问,并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自己不明白的点进行提问,从而让教师明白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进而才可以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二、改变教学策略
在学生印象中,数学就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不停进行计算的学科,这种固化思维也使得一些学生对数学从一开始就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对数学学习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固化思维,并且在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不自觉地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兴趣。随着教学和科技的发展,教师以往的教学思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也应当实行新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体验。例如,现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应当考虑自己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求,是否能够达到让学生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学生在学习“角”的有关知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角的特征,可以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将相关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或者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具进行总结,但是这些教学方式都给予了学生十分明确的思考方向,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地方很少。为此,教师不妨让学生对这些内容从头进行思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此问题进行探究,从中就增加了一步寻找方法的过程,而这也同样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也不只有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适当的教学内容同样可以作为学生实践内容进行设计和操作。
三、培养合作精神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样重要。在以往,一提到合作精神,学生不免要想到体育等课程,而数学在学生印象中都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最多的讲授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个人解决某些题目,但是对于合作,学生可能并没有过多的接触。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这种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有效交流与分享,教师不妨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对一些特殊的问题进行探究。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因此对于一些问题也不能一对一指导,而小组合作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关于“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学开始阶段针对“圆”的具体特征进行探究。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生活背景不同,决定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和角度也各有差异,因此,一些学生就从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点入手进行描述,还有一些学生则从圆表面上所展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描述。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意见各不相同,教师让他们在小组内部进行探究时学生之间会形成激烈的思想碰撞,而最终相对完备的结论也往往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不仅是对于这一内容,其他许多教学知识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探究,并且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会逐渐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也是在单纯的教学中很难学到的内容。
四、通过创设情境增强教学实践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自己熟悉的相关事物对题目内容进行理解和解决,这是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因此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特点,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应学生的思考习惯。创设情境的方式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摒弃套用公式的做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思考习惯,并且这也可以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有效分类,利用不同情境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到具体知识,还熟练掌握了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也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一种提升。
例如,仍然是学习“圆的特征”的相关知识,除了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个人意见进行分享,教师还可以以情境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具体思考。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车轮的形状都是圆形的?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实践得出结论,只有圆形的边长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为此学生也就得出了圆形的一条重要特征。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其他内容时也可以有效地联系现实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学生在相应情境下也会对相关问题理解起来更简单,并有效得出最终结论。
五、进行评价和反思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是找出一种方法解决它,而很少想到“有多少种方法解决它”,这二者的差距也决定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让学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相对更简便的办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当以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让他们在做题以及做完之后的评价与反思阶段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学生在做应用类题时,针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最开始,学生拿到题目时,往往不会考虑很多,而是将最先想到的方法写出来,但是这种方法未必是最简单、最具技巧性的,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做完全部题目之后进行回顾,针对原来做过的题目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再看自己当时做过的内容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思路,这种发散型思维和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日后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一种更简便的方式解答。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创新,让学生都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提升数学水平和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