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蹼归真为语文

2019-01-11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王春燕

小学时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普罗米修斯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王春燕

什么是“语文”,语文教的是什么,曾是不少教师的困惑。2011版新课标把语文课程性质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南师大一位中文教授曾说过:“语文是一种诗性光辉,一种厚重的关爱,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学语文,我们需认真品味,该用心欣赏,应涵泳体味。”是啊!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旅行,就是要让学生走最短的路程,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引导学生最有效学习如何用母语表达思想、情感或观点。但在现实阅读教学中,课堂越来越丰富、异彩纷呈,出现了过分追求形式,中看不中用,“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追求丰富,求新求变的过程中,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语文自己的“家”。那如何让语文回归本真呢?

一、认清本质促发展

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课程,“语言教学”是家,“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归宿,没有家,语言课就没了语文味。学习语言文字是语文的根本任务,只要掌握了“语言”这一工具,才能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表达,然后纵观我们的课堂,老师们大多把重心都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而至于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关注不够,常常被忽略。例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我曾围绕着雨来的英雄形象讲个不停,课堂上致力树立雨来的英雄形象,把他做的事放大,至于语言表达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则是一句带过,过后我想这样的课上浅了,学生学得少,只知道了故事情节,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缺失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应带领学生去体验、去理解、去感受积累,最终达到运用的过程。教学时应抓住这点,引导学生去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正确解读落实处

解读无涯,教学有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又是多元的。要恰当地把握多元解读,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文本。我们在解读时就应该立足于文本,在紧紧把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

解读要到位,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如上次有幸听到的苏教版文言文《伯牙绝弦》,它讲的是伯牙擅于鼓琴而钟子期擅于听,两人成为知己,子期死后,伯牙认为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的知己了,所以就破琴绝弦。教师仿照原文句式代之以“皎皎明月”“杨柳依依”“皑皑白雪”“清风徐徐”来作拓展,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构词形式自无不可,但是教师却在原文的背景中延伸,说是子期听出来,那就值得商榷了,文中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之说,就不仅是“想”,还应该含“志向”之义。像这种名篇解读时应结合历史事实、人物的性格,而绝不能漫无依据地为了出新而离开了文章的背景。

再如特级老师贾志敏在谈到当今语文教师应认真读懂文本时说到,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是教学的之本。对文本的理解固然可以多元化,但其真正本质的东西是不能偏解的。他执教的六年级神话《天上偷来的火种》(苏教版《普罗米修斯》)一课,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勇敢地盗取火种,给人们带来光明与智慧,解决人类的痛苦的美丽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敌、为民谋福、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贾老师避开了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没有树立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在复习生字新词后另辟蹊径,让学生围绕“有人说《普罗米修斯》是不可信的神话故事;也有人说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英雄,你赞同哪种观点,从文中找出理由。”学生在辩论中,不断推敲文章的语言文字,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话语,加之贾老师的有效点拨,进行了一次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提升了语文能力,又懂得了文体艺术。

三、诵读吟咏,现本真

朗读与默读是各个学段教学都要重视的,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体验、积累,从而培养语感,我国历来也重视“诵读”,并以此为美德。语文教学要回归本性,可是一直到今天,在现实的课堂上还是有很多老师受烦琐提问的干扰,没有适时地引导学生静静去品味,课堂上虽书声琅琅却读不知所终,泛泛而读,没有真正去感悟,主要是因为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体会语言用之妙。“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语文味”的回归应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在教师引导下,去体味、感悟作品,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当然这种读倡导的是“自然”,而不是矫情的,怪腔怪调的。

四、慎用手段求实效

不管是什么课堂,我们都追求它的有效性,因为有效才是真理,作为教师要努力打造有效高效课,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推崇的,但这种形式应真实地体现在课堂上,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让课堂像马戏团一样热热闹闹,而学生到最终却不知习得什么,教学目标游离于课堂之外。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当今课堂常用的方式,也必是主流,但有些课信息技术的使用却成了课堂的主宰,完全代替了教师的行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老师说过:“老师上课,就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课堂上太多的媒体演示,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则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严谨和规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语文要姓语,更要姓文,太多的光电设备,会破坏学生对于语文的感受,使本来完整而美妙的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由大脑感觉和发生器官感觉的东西变成了视觉和听觉的东西,学习语文绝不是提高视觉和听觉,而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语文课呼唤真语文。”如听过一个老师执教一年级《荷叶圆圆》一课,课一开始就播放了美丽的荷塘视频,各地的荷塘着实让人看了心旷神怡,接着又播放歌曲《荷塘月色》,美妙的音乐、迷人的荷塘可却迟迟不见开篇,不见今天的主题。

高效课堂的导入如文章的“凤头”,既要小巧玲珑,又要注意与课文的关联,方能迅速入“境”。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对文本的原生价值有清醒的意识。本着真诚的态度,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通过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少一些花样,多一些朴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在;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还本色,回归语文的味道,上出真正的语文课,做真语文人,让高效课堂灌溉出更多绚丽多姿的花朵!

猜你喜欢

普罗米修斯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我的书屋,我的梦1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尼古拉·特斯拉:现代普罗米修斯的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