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运算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019-01-11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宗村小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宗村小学 刘 微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的具体过程,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寻找出最有效的途径去解决数学中的计算问题。本篇文章我从理解运算、多元发散和结合实践等方面来介绍怎样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理解算理,形成技能
在数学中,关于计算方面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学生无法理解,学起来就会感到较为枯燥和吃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去理解算理,使学生真正明白问题的具体运算过程,从而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计算技能。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列出几个生活问题作为引导来提问学生。我问学生:“一支笔十元钱,5 支笔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计算出“总共50 元钱”。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一小时可以走100 米,4 小时总共可以走多少米?”同学们回答“可以走400 米”。问了几个问题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了两种公式:“单价×数量=总量”“速度×时间=路程”。我给学生解释了这两个公式分别代表什么。在第一个问题里,一支笔十元钱,这个是公式里的单价,而5 支笔则是其中的数量,计算出来的答案则是公式中的总量。第二个问题中的一小时走100 米是速度,4 小时是时间,计算出来的结果则是路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公式的内涵,也知道了公式里面每个计量单位各自代表什么,这样学生在计算这类题目的时候,也能够很好地将题目中给出的已知信息与公式对应起来快速算出答案,从而提升学生的运算技能。
二、多元发散,深化思维
数学中计算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途径,而是要从多方面思考来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多元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让学生自己计算:“小明和小华共有72 个书包,小明比小华多12 个,请问小明和小华各有多少个?”经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大都算出了答案,我让学生依次讲解自己解题的步骤,其中一个学生说:“小明比小华多12 个,所以除了这12 个,剩下的小明和小华的数量是一样的,我列出这样的算式:72-12=60(个),60÷2=30(个),这30 个就是小华的数量,而小明的则是:30+12=42(个)”。另外一个学生说:“我也是根据‘小明比小华多12 个’为条件,但是我列出的算式是:72+12=84(个),84÷2=42(个),我先算出来的是小明的数量,而小华的则是:42-12=30(个)”。最后我让学生相互交流,从中总结得出了哪种办法是最佳的。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也应该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创造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三、结合实践,理解价值
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是为了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要为了更好地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
的价值。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以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假如小明去文具店买东西,他买了五个笔记本,每个5 元,三支中性笔,每支2 元,一个文具盒,每个8 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同学们算出了笔记本、中性笔和文具盒分别要花多少钱,再把它们相加算出总共要花多少钱。我将同学们的思路用算式表示出来:5×5+3×2+8=39(元),向学生解释了在这种混合运算中,当加法和乘法一起出现时,我们要优先算乘法,再将结果相加。最后我又出了一道题:“妈妈只给了小华30元钱,但是这三件东西都是必须要买的,那么小华如何保证买下这三个文具?”
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混合计算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能够很好地处理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教师应该通过联系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运算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的培养是核心,也是较难的一部分,如果能够培养好学生的运算能力,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看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有畏惧之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