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源泉

2019-01-11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姚志峰

小学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儿童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姚志峰

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将德育与法治教育相互融合、相互启发、相互渗透,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活动课程。课程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

一、关注儿童生活,核心素养巧落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就是“做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也不单是技术性的,而应是动态的,应培养关键品质,落实立德树人,让核心素养巧落地。作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要有能力有眼界去提升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德育元素传递给学生。

由于低年级小朋友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坐不住,生性活泼好动,在他们身上的天真、童言无忌是可爱的,又是可怕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他们的小脑袋里会蹦出什么新奇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做到蹲下身来,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在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第二个主题活动《吃饭有讲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实施的:教学中通过播放公益广告《筷子篇》的片段以及吃饭时应遵守的礼仪,并带领学生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道,巧妙渗透传统文化;接着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吃饭的礼仪”?基于生活经验的反刍,从而实现让课堂贴地而行、让核心素养落地、扎根、发芽的目的。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绘本故事《嘘———小点声儿》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帮爸爸改正错误进行行为辨析,让绘本成为连接学生生活和内心体验的桥梁,促进了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懂得吃饭应遵守的礼仪,做到“礼”。在课堂中植入了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培养了文化自信,而这也正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二、让生活引领学习,在生活中实践智慧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能仅是教知识,而应参与在学生的活动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支持他们、引导他们,真真正正地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关注他们,尊重他们,树立平等对话观。教师在活动开展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去引导、组织、交流,通过活动这个纽带让学生在玩中感悟生活、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品德。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理解起来有些抽象,感觉离他们较远,学生们不一定完全理解,更别说去执行了,所以有时候我们的德育仅仅停留在孩子的嘴上,却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接地气的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中,引导他们真真切切地去经历这个过程,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真正让德育照进现实,让德育开花结果。

其次,还应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基础,由于儿童品德的形成绝大部分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只有设身处地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的经验出发,蹲下身子来去观察他们,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让孩子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活动,从而让他们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这样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驱力,提升孩子们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实现让课堂贴地而行、让核心素养落地、扎根、发芽的目的。

如《风儿轻轻吹》是部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教学时可以先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风,然后带领孩子们到春风和煦的户外空地上去找风,通过玩自制的风车、放飞心爱的风筝、看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吹泡泡、倾听小草摇动时所发出的优美声音……孩子们跑啊、跳啊、舞啊、笑啊……孩子们的眼睛亮了,都情不自禁地喊道:“找到风啦!我们找到风啦!”孩子们都按捺不住他们的喜悦心情,纷纷向我汇报:“树枝摇晃时有风”“花儿向我招手时有风”“湖面泛起波纹时有风”……他们那天真的笑脸、银铃般的声音响彻整个校园。他们与风为伴,真真切切地用自己的心感受到了风、体验到了风、也实实在在地体味到了大自然所给予的的美丽和多彩。然后再让孩子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自己想办法“造风”的活动中去,学生思维的火花一经点燃,就会萌发出创造的烈焰。学生们经过合作、共同研究发明了许多制造风的方法:打开电风扇或空调,用扇子扇,跑步,开动摩托车和汽车,来回开关房门,用口吹,拉动风箱,用打气筒打气等,一个学生的灵感又带给别人以启发,群体的智慧永远都大于一个人的智慧,由此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爱、对童年的爱、对科学的爱。

三、走进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能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最好是联系学生中经历的生活事件、已有的生活体验、生活空间、生活范围,要结合学生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和自我的联系。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我们的教学、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尊重这一点。这就要以活动为基础,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然后切实地走进生活,拥抱生活,最终在生活的沐浴之下培养高尚品德。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如果能利用好这个场所,让孩子们真正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并将这些品德融入到一点一滴的生活之中。

《让我自己来整理》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三个活动主题,为了让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核心素养不仅落地还要落实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上,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时开展了“扣好一粒扣”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实践:自己系扣子,独立洗衣服、洗刷餐具,自己带上钱去菜场为家里买一次菜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又在班内举行了厨艺大赛、钉扣子、洗衣服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活动开展后,家长们纷纷反映孩子们懂事了,热爱劳动了,自理能力增强了,真正成了父母的小帮手。

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不要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干涉儿童的行为,给予他们太多的束缚。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有义务去挖掘生活的意义所在,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四、在生活中激发情感,培养人格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亲临现场的情境,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感受,把教学内容中的情、自己的情和学生的情融为一个整体去设计活动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应课课努力为课程、为孩子、为明天,做一名称职的摆渡人。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二个活动主题《家人的爱》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们回忆在自己的成长中家人的爱都藏在哪里?创设情境,演一演绘本故事《肩头上的爱》。让学生从绘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和思考家人的爱还包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学生由衷的产生情感的涟漪。继而播放《让爱住我家》,学生跟着唱,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健康、安全的生活都离不开家人的爱。然后让学生谈谈打算如何向自己的家人表达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可以制作一张贺卡,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在活动中激发了情感,培养了人格。

总之,生活就是课堂教学的源泉,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回归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追求之一。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更有责任让孩子们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深埋下良好品质和法治素养的种子,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习惯,塑造品格,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这对于我们,甚至全人类而言,收获都将是巨大的!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儿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