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命科学:关注学习经历,落实学科素养

2019-01-11周韧刚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师应教学内容学科

一、主题概述

学科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学习经历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历的各种活动。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最终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中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学科素养包括 “认识生命,形成生命观念”“探索生命,具备科学方法”和“感悟生命,承担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学科素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它们是学生在生命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认识生命,形成生命观念”主要反映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素养,体现在“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基本实验技能”。生命科学学科知识是由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共同组成的一个结构化的体系,学生应以“生物体的整体性”“生命科学的系统观”“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反馈调节和动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核心概念建构起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生命。

“探索生命,具备科学方法”主要反映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素养,体现在“科学思维和实验方法”和“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生命科学的各种结论的产生,离不开对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如观察思考、生活实践、提出疑问、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实施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步骤;与此同时,生命科学中的科学思维体验与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问题。

“感悟生命,承担社会责任”主要反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素养,体现在“对生命之美的欣赏与热爱”“对生命本质规律的追寻”“科学生命观的形成” “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等。从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确的世界观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研究内容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的类别和演化,生命活动现象的本质和特征,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等。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及其与工程技术结合形成的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生命科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生命科学具有博采众长的综合性、研究素材的丰富性、前沿发展的活跃性和造福人类的根本性等特征。

基于生命科学的特征,在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能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通过适切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将生命科学的概念、原理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经验联系在一起,在关注、思考和决策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知识,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尝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操作要点

中学生命科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提高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和实践体验等的整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要根据课程标准(含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理念和确立的总目标、阶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进程,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学科各学段的内容可划分为若干“单元”,整体把握各单元的目标、内容、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和教育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应关注学科素养的各个方面,并提高教学目标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教学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注意适切、适量,不面面俱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增加可选择性和灵活性。

(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落实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在生命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意以学科知识和观点引导学生的生活和行为,引导学生关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接受、理解能力等组织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注意内容主线与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切合;除积极用好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联系实际、活泼生动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努力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课堂上保持教学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爱心,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努力营造健康宽松、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方式是学习经历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生命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选择合理有效、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应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应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如对课本的阅读,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对实验的预习、正确操作,对探究主题的资料搜集、数据处理、预测等,鼓励学生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拓宽学习的时空。教学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并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能仔细观察学生的即时反应,并能聆听学生的发言。课堂应重点突出,容量适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该留给学生思考、自主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师生和生生的思想交流。

在安排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时,除了要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外,对于规范和安全使用实验器材、落实自我保护措施、正确对待实验动物等也应予以足够重视。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提高生命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一定的训练。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应注意与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相结合,如使用实物、教学挂图、标本、模型、录像等,使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四)积极完善作业内容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进行教学诊断和教学行为跟进的依据。生命科学学科的作业应体现学科素养的要求,与目标呼应。

作业的内容应体现整体结构化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各种感知、尝试、操练等活动及各种动作技能和行为习惯的训练等。除了安排纸笔作业外,应关注体验性和实践性的作业。作业应注意控制总量,并加强学科与学科、学科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整合。教师应关注作业的批改的及时性与激励作用,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进步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充分关注过程评价

教师应充分关注学习评价与学科素养落实的关联。除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外,教师还应注重评价学生对待学习和研究的态度、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及竞争和合作的表现等多个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要将评价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过程,可对学生课堂回答、实验实践、课外作业、学习行为和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日常评价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

三、评选标准

教学设计与说明、课堂教学和课后答辩是本次教学评比的三项内容。其中,教学设计与说明分数占总评的20%;课堂教学分数占总评的60%;课后答辩分数占总评的20%。

(一)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设计和说明要能从单元视角阐述单元学习价值,说明单元教学目标与本节课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应体现本堂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与课程标准(含教学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适当细化、具体化;教学重难点得当、设计思路合理;教学流程清晰呈现、有独创性。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较好地贯彻设计思想、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学内容选择适切而合理;教学手段运用得当,重点突出,难点化解,关注生成。教师能较好地驾驭课堂,学生思维积极。

(三)课后答辩

答辩能及时反思教学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能正确认识本堂课在落实目标、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教学内容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超学科”来啦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