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台,站成一种伟岸
——记全国模范教师、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教师尤立增
2019-01-11庞海鹰吴绍芬
■庞海鹰 吴绍芬
他是全国人大代表、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的获得者;他是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库成员,他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物之“教学名师”,他就是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尤立增。从教近三十年,他根植讲台,甘于寂寞,安于淡泊,勤于耕耘,乐于奉献,把自己站成一种伟岸!
就在2019 年4 月,由教育部国培办与名师领航工程浙江师范大学基地联合主办的“教育部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启动暨尤立增教学思想研讨会”在张家口一中举行,尤立增成为了基地5 位学员中举办教学思想研讨会的第一人。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师?他的成长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初为人师糊涂始
“以前我一直在想,如果以我个人的名义办教学思想研讨会,可能会在我六七十岁头发全白、两眼昏花的时候,但令我没想到的是,50 岁刚出头,我的梦就实现了。不瞒你们说,这几天我紧张激动得失眠了。”在活动现场,尤立增笑着对大家说。
穿着中式立领衣服,留着平头,架一副眼镜,尤立增一直保持着谦和而略显羞涩的笑容。忆起初为人师的情景,尤立增的经历让人颇感戏剧性。
尤立增最初的志愿可不是考师范学校当老师,而是想学新闻做记者。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填报了志愿: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采编系、河北大学新闻系。但在提前批次的“参考志愿”中,他稀里糊涂地填了个“河北师院中文系”。
“在我们那个年代,报考师范院校的很少,因为挣钱太少,农村孩子又穷怕了。”尤立增的回答坦诚直接。
可是,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他“不幸”被“参考”到了师范院校,在河北师院学了4 年中文,大学毕业分回老家黄骅市。
1993 年,尤立增从滨海小城黄骅来到了山城张家口,到张家口一中工作。
在学校办公室做干事写材料,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尤立增就这样步入了教师行列。
初为人师,尤立增的路走得磕磕绊绊。有位教研室的老教师听了尤立增讲的课,直接就把他告到了校长室:“他不懂语文教学,上不好语文课,当不了教师。”在当班主任时,尤立增被“中场”换下,被认为“不了解学生,不胜任工作”。
带给尤立增的是莫大的“委屈”。一向不服输的他较起劲来了:越说我不行,我越要做,还要做好。于是,他辞去了办公室的工作,一心一意地带班上课,“当时的理想就是带好班,教好课,我要证明给别人看,更证明给自己看”。
其实,尤立增嘴上这么说,内心里也还是有点发虚:“如果真不是当教师的料,我也别误人子弟,赶紧想办法找其他单位。”
幸运的是,在他彷徨、怀疑的时候,他的恩师——河北省特级教师周子诚先生的话点醒了他。周子诚说:“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勤勉的敬业精神,要有一点灵性,这两者你已经具备。但是,上课要有自己的个性,模仿他人至多成为‘第二个’,永远不会成为‘第一个’。”
周子诚老师的话醍醐灌顶,让尤立增在黑暗中见到一丝曙光,明白了前行的方向。
此后,尤立增当教师很“用心”,担任三个班的语文课,超工作量教学,从不叫苦喊累。不知多少次,他掏出自己的工资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学生生病,他彻夜守护在病床前。早上六点多,他早早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们的到来;晚上十点多,他才拖着疲惫的步子回家。为解决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师生促膝谈心;为了提高一个学生的成绩,他一次又一次地家访……
三年下来,全班50 名参加高考的学生,有90%的人上了本科,其中超过60%的人上了重点。他从最初学生“评教”时的全年级倒数第三,一跃升到第一,他把全校给震住了!
“原来,我也可以做个好老师。”尤立增内心开始坚定起来。
1997 年,张家口市语文年会在张家口一中举行。其中一堂公开课原本是由另一位老师准备的,却因这位老师生病住院,临时换上了尤立增。
回忆起当时执教的情景,尤立增记忆犹新。他执教的课文是《沁园春·长沙》,除了常规的导入,让学生读、议、赏之外,尤立增发挥在大学广播台做播音员的优势,通过朗诵融入了自己对诗歌的独到的领悟,让学生领略到“以天下为己任”的伟人胸襟。
此次公开课让尤立增“一炮走红”,后来他又陆续参加河北省、全国的大赛,还做起了大赛评委,他在语文界开始“立”起来,“响”起来。随之而来的诱惑也多起来,面对改行从政的机会,面对京津名校的邀请,面对南方私立学校年薪几十万的高薪聘请,他却选择了拒绝,因为,他心系着张家口的教育事业。
爱泉无声馨沃野
作为一名班主任,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坚持高层次、高品位育人。他深深知道: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通过教书来育人,为了育人而教书,这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每带一个班,他从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全面素质、政治理想几个方面确立三年的班级工作目标,立足于学生终生发展开展工作。从学生的“一日常规行为规范”入手,狠抓班风和学风建设,他带的班,班风正,学风好,“流动红旗”常驻班内。培养学生的“团结、文明、坚毅、向上”的良好道德风貌,他带的班获得省市两级“先进班集体”的称号。加强对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的指导,善于做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做学生的贴心人。鼓励学生树立政治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他的学生中有多人在高中阶段就加入了党组织,升入大学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分子。多年来,他所带班的高考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他曾教过一个贫困山区的学生。刚一入学,这名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他就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有一次,这名学生对他说:“老师,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无法报答,总有一种负罪感。”他说:“你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回报整个社会,就是对那些好心人的最大回报。”从此,这名学生全力投入到学习和班级管理中去,毕业前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以全校第三高分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许多人不理解,说他傻,这个学生却说:“我的家乡还很贫穷,报农大,正是为了将来建设我的家乡。”面对自己学生的这种选择,尤老师感到无比欣慰。
高考前,一个学生情绪低落,成绩直线下降,尤老师从侧面了解到,这名学生的父母双双下岗,百无聊赖,天天在家中打麻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休息。几次同家长联系没有结果,在做家访时,尤老师愤怒地掀翻了麻将桌。他激动地说:“你们可以不考虑自己的孩子,可我应为我的学生负责!”当这名学生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时,家长含着眼泪说:“老师,您救了孩子,也救了我们家。”
他曾带着学生深入贫困山区的小学,让他们走进真实的生命。一名学生在练笔中写道:“当看到山村的孩子用三个指头捏着铅笔头写字时,我却把刚用了一半的笔记本随手扔掉;当他们直到天黑了才拉亮一盏十五瓦的电灯时,我却让金子般的时光静静地流走。幸亏,我明白得还不算晚。”看到这些,尤老师很欣慰:空洞的说教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象,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想,让他们走进真实的生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样,他用自己的正确的思想观点、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作风、丰富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学生,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做到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育人有机结合,学生的收益是终生的。这就是人格的魅力,也是人格的威力。
甘为春山化雪涛
2000年,33岁的尤立增被评为河北省特级教师,成为河北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接着诸多的荣誉“砸”在他的头上,他似乎迷失了自我:大学毕业十年,得到了有些老师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东西,这真实吗?下一步发展目标是什么?想到这些他冷汗涔涔。于是,夜深人静时,淡淡的灯光下,只有自己的影子陪着自己。顺手为自己沏一杯茶,看一群褐色的精灵在琥珀色的液体里热烈地跳动,柔柔的水雾把那份苦苦的清香抹上额头。随着这茶叶渐渐沉淀下去,留给自己的是一份反观:你取得了一点成绩,并不等于语文教学能力很高,绝对谈不上绰绰有余,你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必须要低下那自以为高贵的头,抛弃那自以为是的狂劲,除掉那目空一切的傲气,赶走那不以为然的俗气!
他这样告诫自己:教育是一片海,我就是在海中漂泊的一叶扁舟。只有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并具有高超的驾船技术,才不会在一片浩瀚中迷失自我。
在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他默默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有了大块的相对充裕的时间,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渴望许久的一种感觉。备课、评改练笔、批改作业,使得生活成为一种“常态”,他喜欢这种“把冷板凳坐穿”的感觉。也曾有人问他每天干些什么,他认真地想了想,回答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他也扪心自问。面对着已经教过几遍十几遍的十分熟悉的教材,似乎不用下很大的气力备课了,似乎可以偷懒了,但他知道,吃透教材是语文教师基本能力的重中之重,语文课堂的高效率是以教师的充分备课为基础,譬如根之于枝叶,地基之于大厦;根不深而求枝叶繁茂,地基不实而求大厦坚固,似为天方夜谭。如何将熟悉的老课文讲出新意,如何将新课文讲出风采,如何追求真实、鲜活、灵动、高效的课堂,应该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有一次执教《荷塘月色》,尤老师让学生谈谈“原始阅读感受”,并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有:怎样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的情感,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怎样理解文中引用的《西洲曲》和《采莲赋》……这些问题关涉文本的背景因素、思路结构、思想情感等诸多方面。个性的问题有:“酣眠”“小睡”等词语的理解,通感修辞等。还有学生提出了“‘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兼传羽杯’中的‘羽杯’作何解”的问题,尤老师多次执教《荷塘月色》,但从未想过该问题。后来查阅资料才知晓,“羽杯”即“羽觞”,因为杯型做成鸟的形状而得名。这些问题,带给尤老师更多的思考:我们一直作为教学重点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为什么无人提及?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懂的内容,他们真的懂了吗?我们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讲的那些内容,学生是不是早已掌握?
于是,尤老师发明了“预习作业”。在教授某一篇文章之前,提早一周给学生下发“预习作业”纸,作业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字词积累、预习所得、质疑问难四个版块。“作家作品”“字词积累”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总结积累;“预习所得”是学生在其认知能力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的“原始”收获;“质疑问难”是重点,即学生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于不知不解处见疑,似知似解处有疑,已知已解处生疑,以及文本的缺陷和错误。教师通过“预习所得”和“质疑问难”两个版块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并将这个起点作为教师安排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也是最重要的“学情”依据。
对学生提出的共性的问题,当然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点,个性的问题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相机处理。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课堂就成了师生共同“解惑”的过程,这样,课堂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加了针对性,减少了随意性,增加了有效性。
于是,尤老师不断思考改进这种做法,最终形成“学情核心”阅读教学法。
尤老师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互动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尤老师说,我们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学生为发展中心,把平等自由教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合作分析问题、探究完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在“预习作业”中的所得和疑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沟通。因为,学生的发现是“原始的”,是璞玉,就需要课上的“雕琢”。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粗到精、由浅入深、纠错正误的探究消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起着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助学者的角色;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思维互相启发,思想的火花互相撞击,方法智慧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尤立增老师没有停下脚步,他不断完善着“学情核心”阅读教学法,并着手构建写作教学的新体系!
俯首甘为孺子牛
正是由于尤立增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人。他被选为市党代表,先后两次被选为省党代表,2018 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尤立增认为这是一种责任的赋予和一份信任的担当。责任“压在身上沉甸而有分量”,这使他如芒在背,惴惴不安,深知自己任重道远。
如今的尤立增老师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不同的是比以前更加的奔波劳累。在教育方面,他更是殚智竭力,呕心为民。他关注偏远穷困地区教育,在送教下乡的过程中,深入农村,不怕苦累,通过对学校的实地考察,与当地群众、领导和学生的交流,思考如何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人问他累吗,他总是满足而欣慰的一笑置之。因为他自己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曾经他教育学生的训语,也正是促使他勇往直前、砥砺前行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