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玩色活动初探

2019-01-11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皇甫丽佳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7期
关键词:泡泡花朵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 皇甫丽佳

参考资料

游戏是幼儿接触世界的最基本方式,幼儿通过游戏可以和外界的事物进行互动,接受外界的信息并更新自身现有的认知架构,并逐步完善认知形成实体。

一、在趣味十足的游戏化环境中开展玩色游戏

在五颜六色的世界中,彩色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姿、更有活力和朝气。“孩子们天生是色彩的精灵,不用通过教师任何的激励,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会与色彩进行亲密的接触”。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周围环境中游戏元素的存在为他们提供了美,为孩子们的活动增加了灵活性和自由性。

之前幼儿教师在布置教室时只是将他人创作的精彩部分照搬到自己的教室主题墙上,这种以成年人为主观思考角度的装饰忽略了幼儿的视角,无法得到幼儿的共鸣,也无法达到引导幼儿审美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装饰幼儿环境时要以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主观角度,将环境与幼儿联系起来,展现给孩子们一个丰富多彩童真童趣的环境。

手工活动中,老师把材料都准备好,让幼儿们跟随老师的指令折纸、绘画、粘粘。但是完成作品并不是教学的目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将各种材料和颜色精巧的融合在一起,将老师、家长与孩子的作品恰当地布置在教室的空间中,让这些美的环境融入孩子的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审美意识。

二、别人手中的“废物”是孩子们眼中的“宝贝”

㈠“宝”的来源之一:“垃圾”变变变

在与幼儿接触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奶奶织毛衣剩下的毛线、纽扣、棉签等一些小东西。我让孩子们将自己平常在家里喜欢玩的,家里也不需要的小东西拿到幼儿园。然后孩子们带来了毛线、发夹、广告宣传页、鞋盒、铅丝、纸芯筒、塑料瓶等五花八门的小东西。我们把这些小东西都收集起来放到大纸箱里,成为孩子们绘画和玩具的原始器材,也成为了日常游戏活动的材料基地,甚至有些家长也将这些小东西收集起来放在家里供孩子们游戏。

普通的日常用品、废旧用品都能够重复利用起来成为孩子们的玩色材料或手工半成品器材。彩色的广告纸剪裁几下,卷起来可以制成好看的柱子;小石子沾上颜料在纸上可以滚动出好看的形状;鞋盒堆摞起来涂鸦可以制成隔离墙。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在纸箱里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试着给它们装饰上色,这对孩子们的创意能力发出了更高的挑战。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㈡“宝”的来源之二:玩具真有用

灵活利用不同玩具的不同材质、形状等特点,可以将许多硬质玩具充分利用在玩色游戏中。比如,将积木拓印在宣纸上,将不同形状的积木沾上不同颜色的颜料在宣纸上印出不同的形状,颜色会顺着宣纸的线条漾开,各种颜色碰撞在一起的奇妙效果很受孩子们喜欢。在玩色游戏中,孩子们也直观的感受了水粉和宣纸的特点。用动物或人物形状的积木做雏形,装饰这些积木得到高矮胖瘦不一的人物或动物,也是别具趣味。

㈢“宝”的来源之三:以往作品再升级

孩子们的作品不要塞进作业袋或者粗暴丢弃——在区域活动时,将练习肌肉精细动作的纸片进行分色归类,把一样颜色的纸片放在同一个盒子里摆放在美术区。在区域活动时,孩子们将大小不一的纸盒、纸筒、带颜色的瓶子进行黏贴组合创作,在撕贴区装扮出蓝天白云、大树小草。

将孩子们和家长们收集起来的鞋盒排成一排往上堆砌并固定结实就变成了分隔美术区的隔离墙。让孩子们使用水粉笔为原本凌乱的鞋盒进行涂色,孩子们很高兴可以这样肆意随性地挥洒颜料。这些鞋盒做的围墙,再经过水粉上色后成为了撕贴区的展示墙面,孩子们可以用小夹子把自己的作品夹在展览墙上进行展示,定期更新替换。

三、在设计巧妙的游戏化组织策略中开展玩色游戏

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的重点在于将游戏精神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中,而不是要以游戏的方式将日常课程全部表现出来。这种游戏精神可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也可以是某个环节中的一个小部分,或者仅仅是区域中一个小小的装饰品,这些都可以有效的指导游戏化课程,为以后的课程游戏化提供策略。

㈠策略一:游戏情节插入玩色活动中

在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反复进行游戏。例如,在小班“春天的花朵”脱色画活动被设计成“寻找藏在草丛里的各种花朵”主题教学活动,孩子们使用粉色、黄色水粉颜料将白蜡笔画出的花朵形状染色显现出来,并猜出“你找到的是什么花朵”,最后孩子们拿着自己“找到”的花朵贴在主题墙上。这次的教学活动以寻找春天的花朵为主题使游戏贯穿在整个情节中,孩子们在发出疑问、寻找花朵、猜测花朵、粘贴作品等游戏中掌握了握笔、沾色、顺势涂摸的水粉画作画方法。

㈡策略二:利用游戏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游戏化指导策略通常只会存在于某个环节中。例如,简单又常用的儿歌,既增加了活动的乐趣,也能加深孩子们对绘画的掌握。孩子们在朗诵儿歌时,不自觉地巩固了绘画方法与步骤,学习了新技能。在手指印画活动时,我们编了一套儿歌“手指张张,颜料点点,轻轻一按,纸上印印”;水粉画活动时,编了一套流程的顺口溜:(师)提起笔儿——(生)刮一刮,(师)画个圆圈——(生)圆又圆;在接触圆形时,关于圆形之间布局关系我们编制了《泡泡去散步》儿歌:红泡泡去散步,碰到一个黄泡泡,两个朋友打招呼(分开的两个圆),你好你好。黄泡泡去散步,碰到一个蓝泡泡,两个朋友头碰头(碰在一起的圆),你好你好;大泡泡去散步,碰到一个小泡泡,两个朋友抱一抱(交叉的两个圆),你好你好。

㈢策略三:以想象的方式

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假想不同的美术活动情景。一种是假想角色,如蜡笔添画“小绵羊吃青草”,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需要吃很多青草的小绵羊,用绿色蜡笔给小绵羊添画出嫩嫩的绿草;另一种是假想故事情节,用于串联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在开展活动时,为了吸引孩子们参与进来,老师们可以假想一些情节。例如,在美术活动“小壁虎断尾巴”中,老师们可以说这段话来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情景:“小壁虎最近遇到了伤心的事情,它的尾巴在出去玩的时候掉了找不到了,小朋友能帮帮它吗?”,然后引出如何“让小壁虎尾巴长出来”的活动内容——对小龄幼儿,这种假想方式的运用方式和方法非常多,这些假想的游戏化方式既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又提升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㈣策略四:“做做玩玩”的方式

孩子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玩色活动,也可以使用这些作品接着进行下一种游戏,这也是另一种策略使幼儿园课程中得非游戏活动变得更具游戏化。例如,在进行树叶画区域活动时,孩子将树叶涂色之后,并把树叶粘贴到大树的背景上,这时孩子们会说“大树妈妈的宝宝回家了”;进行《圣诞树》毛线练习时,老师拿出了先前硬纸板制作的圣诞树,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绿绿、软软的毛线,立即主动细心地要给圣诞树“穿”上绿绿的毛衣。

采用游戏化课程的精神来设计幼儿园课程,把游戏化精神与课程巧妙融合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设计理念。若要把游戏化为一种精神立足于课程当中,个人认为这一观点最直观的体现是:注重幼儿的主导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注意游戏材料的提供和周围环境的建立,明白幼儿与材料和环境之间互动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活动的过程而不是作品,将活动目标隐藏于活动过程之中。

在这些玩色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自由无拘束,这是我们作为幼儿园教师能给孩子们最珍贵、最美好的礼物,这正是我们一直追寻的结果,也是我们感到最欣慰的课程后所能达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泡泡花朵幼儿园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我爱幼儿园
背上的花朵
死亡花朵
欢乐的幼儿园
巨型泡泡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我们依赖花朵
和鱼一起吐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