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评师”父母要不得

2019-01-11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袁亚兵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解构老妈内心

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 袁亚兵

朋友婷昨天在朋友圈更新:爸爸妈妈要从老家来看望他们的宝贝闺女了,好好把自己打扮成粉嫩公主,穿漂亮衣服,烫漂亮发型,要美美地迎接他们!

看完信息,不要以为婷是多么娇气和做作。我们同班同宿舍三年,她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强大女性:独立、乐观、自信、坚强、正能量爆棚。上学的时候,她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给我们高歌一曲,然后去操场跑步、听英语,回来洗漱之后,边吃巧克力边对我乐:“冰冰,好想跟你分享一个教育理念哦……”现在,她坚持每天更新教育心得,还要用毛笔认真书写心得体会!

看到她依然自信、开朗,我的内心有些不平静,是什么给予她如此强大的内心面对纷繁苦累的生活?是什么让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依旧少女心泛滥,还不觉得腻歪?

答案是: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积极肯定下。她说过,她的父亲永远不会因为她是学教育的,就阻止她参加唱歌比赛,永远都认为儿时的呵护与关爱再多都不够。父母只在她的人生大方向上把把关,其他小事只要她自由、开心就好。

反观身边的一些父母,却习惯性地给予孩子差评,动辄否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这些父母,我们称之为“差评师”父母,因擅长制造消极影响“著称”。

一、“差评师”父母的表现

一是怯于肯定。有许多父母内心潜藏着一股不自信和对生活的忐忑不安。我的邻居是一位夸赞孩子的高手,孩子考了第一名,会拿着试卷去胡同里让大家观摩和称赞。老妈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没必要把自己的孩子夸到天上去。我心里想:老妈,您也学学人家稍微夸夸我,让我内心也骄傲一次啊。但是老妈从不夸奖我,她的性格给家里笼罩着一层有乐不敢乐、有苦尽情诉的氛围。

二是以苦为苦。最高级的吃苦是以苦为乐、活出滋味儿,让苦难成为人生的精神财富。最低级的吃苦就是以苦为苦,在苦中消磨亲密感、在苦中拉低幸福感。

小时候,我就读于县里一所私立初中,因为成绩优秀免费就读,但是父母从未夸奖过我。我问原因,老妈回答:“成绩好难道不是应该的吗?我们省吃俭用、砸锅卖铁,头拱着地供你读书的学费,都够买十辆摩托车了……”

从此,我牢牢记住学费和十辆摩托车之间的等量关系。老妈用自己的以苦为苦,赢得了我人生挥之不去的愧疚感。

三是迷之固执。有的父母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和不可超越的,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优秀不以为意。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脆弱,不想用夸奖孩子稀释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一位朋友很痛苦地告诉我,生完孩子的第二天,她躺在床上,身体非常不舒服。母亲来看她,吃惊地说:“你别这么惯着自己啊,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女人谁没有生过孩子?你生个孩子没什么了不起。你婆婆大老远过来照顾你才不容易呢!”

产后睡眠的严重不足、身体疼痛和母亲无端的指责,令她瞬间崩溃。她一再恳求母亲别说话了!这位耿直的母亲,用三十年前自己坐月子与女儿坐月子之间的对比,来捍卫自己过往的价值:我比你坚强、能干、吃苦耐劳。她看不到自己孩子的懂事、隐忍和坚强,因为她认为自己做得更好。

二、“差评师”父母培养的孩子

在负面情绪和消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有三个特点:

一是喜欢自我否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做成一件事情,犹疑不决,极端不自信。而当做成一件事时,面对他人投来的赞赏眼光,躲闪露怯,认为自己不值得被肯定和被赞美,甚至怀疑他人动机不纯,防御心理严重。

二是喜欢自我加压。虽然一方面否定自己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又病态地自我加压、较真、吹毛求疵、爱钻牛角尖,复刻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缺陷。正是因为不自信,才会用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标准来丈量自己,以期许取得更大的进步,但往往想法与现实背道而驰,陷入想为不能为的怪圈。

三是沉迷隐性自恋。虽然不敢坦然接受他人的赞赏,获得赞赏后的欣喜也不会与他人交流、分享,但内心里却不由自主地洋洋自得,认为自己表现不错,继而独自一人在角落里窃喜,孤芳自赏,有一种隐秘的自恋心理。

三、面对“差评师”父母,学会重建生活

人,终其一生都想得到父母的肯定。但是,有的父母已关上重新认识儿女的大门。在他们的认知系统里,过往发生的一切合情合理,你的纠缠无异于自寻烦恼、无理取闹。

光阴荏苒,留下的那些情感烙印,在父母看来都是无心之举。你的记忆,伴随着后期加工,就像发酵的牛奶,营养元素和分子结构已然迥异。你需要建立新的生活叙事,学会自救,不再固执地走一条曾经受伤的路,更新认知系统、填补情感漏洞、修复行为模式。

想要重建生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解构。所谓解构,就是能拆分事实和评价。发生了一件事情,应客观看待发生的要件,获得信息,继而对此事做出评价。遇到突发情况时,我们容易情绪冲动,将事实和过往人生经验混搭,加入太多的自我评价,导致对事实的理解不清晰不客观,更容易造成误会,与父母产生更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个时候,跳出当局者视角,平复心绪,解构事件要素,一事对一事,解决问题。

二是善于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回顾所发生的事件,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试着提炼一定的道理和经验,作用于生活,从而减少矛盾的堆积,使亲子关系更融洽。反之,如果缺乏反思,累积矛盾,人就会陷入拧巴而前后解释不通的逻辑之中,怀疑人生。

三是滋生愉悦。滋生,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词汇,就像在石头缝里钻出小绿苗那般用力。愉悦,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达观的生命态度。愉悦力一旦被滋生出来,就像人体内的防疫系统一般,主动抵挡住病毒一样的消极能量,给人的精神建立一道防线。

父母给我们的否定评价,像条条框框一样束缚着我们,我们可能会中规中矩,也可能时刻想冲出来。比如,我们内心的“黑色暗语”: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关注和认可,我不想要附带要求的爱。这种暗示会让你的内心极不平衡,看到别人的父母施予无条件的爱会黯然神伤。不再囿于“差评”,意味着你已经冲出束缚,不再被“黑色暗语”所奴役,我们会获得不再教条的人生。

在一种连续性和积极性的生活风格中,与父母顺畅沟通,我们会获得不拧巴的人生。所有事件,都将通过新的叙事风格顺理成章地表现出来。

曾经的我们,可能活在一个苦涩的故事背景下,小心腾挪。现在的我们,将活在一种主动原谅的心理内驱力下,拥抱阳光,把背影潇洒地甩在身后!

猜你喜欢

解构老妈内心
爱逛街的老妈
“精明”的老妈
还原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解构“剧本杀”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快点儿”老妈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张爱玲的逆“不及物”叙述以及对群体意识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