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很脆弱……
——对“叛逆期学生”的教育感想
2019-01-11江苏海门实验学校
沈 灏 (江苏海门实验学校)
小林(化名)是本学期刚转入我们班的男孩,刚接手小林的时候,不少人告诉我,小林正处于“叛逆期”,很“难管”,总和父母“顶杠”,屡屡与老师及同学产生矛盾冲突……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他有一双不爱笑的眼睛,这是我对小林的第一印象。
小林到班级的第一周,就被班长“拽进”办公室。
“他在课上和英语老师顶嘴呢!”班长向我愤愤不平地“指控”这位新同学。
“到底怎么一回事?”我平静地看了两个孩子一眼,对于小林初来乍到便给我的“意外”,我并没有急躁。班上孩子对小林情况已有所“打探”,小林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先入为主”,从而形成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我必须充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在班长和其他同学的陈述下,逐渐清楚了事件的原委。在英语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小林一个人闷头做自带的习题册,对同学们的讨论毫无兴趣。英语老师督促小林参与讨论,小林冷冷地抛向老师一个问题:“我不善于讨论,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吗?”因为小林,原本热闹的小组讨论戛然而止。英语老师继而解释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小林索性连习题册也合起来,重重地扣在桌上。于是,班长忍无可忍,立即站出来将小林拉到我这里了。
此时,我清楚地察觉到小林插在裤袋里正悄悄地攥紧着拳头,这是一种努力克制情绪的表征!虽然大家眼里的小林是一副“刺儿头”的模样,可是谁又知道他也在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呢?这样的行为细节给我一种莫名的鼓励和动力,我迫切地渴望走进小林的内心世界。
我安排小林一个人留下来,并让他坐在我旁边的一张空椅上,真诚地对他讲:“林同学,我们坐下来说。”我认真地用“我们”来称呼彼此,小林眼角掠过一丝诧异,挨着椅子边坐了下来。我判断小林这个孩子心气较高,不喜欢当众被纠正或否定,于是我“反其道而行”:“林同学,你不喜欢讨论并不是你的错。”
小林原本一直低着的头霎时抬了起来,眼角的诧异更是明显。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施行“攻心计划”:“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你可以坚持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我对小林拒绝讨论的行为表达了我的“同理心”之后,继续说道:“做习题册虽然是与学习有关的事,但却不是跟当堂课学习任务相关的事;英语老师跟你道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你为何用肢体语言来宣泄,而放弃思想的交流呢?”
小林的脸越来越红,他渐渐卸下心防:“我非常害怕来自他人为我纠错,害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我深知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渴望来自外界的理解和肯定。此刻,看到紧张得吞吞吐吐的他,我深知需要的并不是大段的思想教育,而是我一句话宽慰的话:“我知道,你并不想顶撞老师。”我平静而缓慢的这句话巧妙地缓解了当时的尴尬。看似“拽拽”的大男孩,终于克制不住,泪水盈眶而出……后来,小林及时向英语老师道歉,并和英语老师及班长认真地交流自己的学习心理。管理“叛逆期”的学生的确是考验教师智慧,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我坚信只有给孩子一份换位思考式的理解,才能磨平孩子们青春期里特有的“小气性”。通过我一段时间的引导,小林尝试着接受他人的正面意见,来逐步改善自己。
不久,小林的父亲向我反映,小林的头发太长,却固执地不肯跟自己去理发。小林的头发的确很长,这是一件小事,但也需要换个巧法去做。我在大课间,比照着男孩们的头发,“圈定”了几个男孩子,规定他们在什么时间段去理发,当然小林就在其中。这下,几个“发友”一起被“勒令”剪发,彼此之间有了同情感,对于理发的抵触就几乎为零了。尽管小林同学理了发,但我隐约觉得小林拒绝父亲的理发要求应另有其因。我找到了小林的母亲,得知了真正的缘由。原来,小林的父母早年离异,小林长期跟父亲一块生活,小林的母亲重组了家庭,每次去看望小林都不容易,其中就有来自小林父亲的原因。小林的母亲一个月前来看望过小林,约定好下次来学校时带小林去理发,小林迟迟不理发,原来是在等待和母亲长时间相处的机会。后来,我主动出面为小林调停了他父母间的摩擦,合理安排了母亲看望小林的时间。终于,小林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近距离接触了众多原生家庭,近距离感知了人性的真善之贵。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像小林一样被定性为“叛逆期”的学生,他们其实都很脆弱,他们正处于将成熟而未成熟的年龄阶段,渴望理解而又常常不被理解,渴望信任而有时又遭遇误会,渴望被爱而又因一些事情,用稚嫩的触角将自己与外界隔开。对于这些孩子,班主任的“爱心”“耐心”要多些,“细心”应足些,“包容心”应强些,“慧心”应丰富些,“同理心”应具备些。因为,出于“关爱”的教育才能衍生出更高效的管理,孩子们脆弱的心需要我们去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