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解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19-01-11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31期
关键词:范进多元化意象

尹 玲 (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若能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赏析,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所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多元对话的过程。教师不能直接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展开多元化解读,获得自己的个性化感悟。多元化解读是指对意义丰富的文学作品,采用个性化解读的方式,获得各种不同的阅读感受。语文核心素养强调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而多元化解读正好能帮助学生提升这方面的核心素养。

一、品鉴语言文字,读出内涵

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是载体。开展多元化解读时必须将文字作为解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文字的多义性,不仅要读懂文字的本义,更要对其引申义等有所挖掘,此时要引导学生围绕上下文、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等展开联想。

在指导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悄悄地、偷偷地”等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意思相近,它们在作品中的意味是否也一样呢?”首先,鼓励学生探究其本义,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本义就是表示“轻手轻脚”。其次,结合上下文品味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学生提出“母亲悄悄地躲出去,目的是不打扰到‘我’,让‘我’能尽情地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而‘偷偷’后面跟的是偷听‘我’的举动,这里母亲是害怕‘我’会做出什么傻事。所以,虽然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意味还有着不同。”“那么,从这些细小的差别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学生认为“虽然母亲这几个举动的原因不一样,但是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因为母亲爱着‘我’。”

多元化解读过程中要注意语言文字“朦胧”的特性,要在特定的语境下加以分析,才能突破“迷雾”,掌握作品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品读,学生不仅能提升审美赏析能力,还能在语言建构和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随之得到提升。

二、分析人物形象,“圆形”探究

不少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有丰富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在多元化解读时要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要注意避免对人物进行简单化、脸谱化的分析,要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尝试展开“圆形”探究,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辩证分析,探究环境对人性发展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获得多元化的感悟。

在指导学生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鼓励学生分析人物——范进。在解读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一个迂腐的人。”这样的分析过于简单化,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范进一定要考科举的目的是什么,那个时代有很多工作都能谋生,为什么范进还是要考科举呢?”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范进考中后,邻居都来巴结,说明当时的老百姓普遍认为考科举才是正途。范进考中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于一个人来说,诱惑太大了。所以,我看他并不迂腐,而是时代迫使他必须这样选择。”学生将分析的视角放在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上,所以能更好地看到范进的性格特点,对范进的分析也更为透彻和辩证。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掌握作品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越是细腻,人物形象就显得越是丰满,这对学生赏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理解意象组合,内外统一

不少散文、诗歌类的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意象,由于使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所以展现模糊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所以,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也少不了探究各种意象间的组合,思考作者怎样合理组合意象,使之感性和理性统一,内在情丝和外在物象合二为一的特点。

《古代诗歌四首》中《天净沙·秋思》的篇幅虽然很短,却包含了大量的意象,而且直接将意象堆积在一起。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简单的堆积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感受羁旅生涯的无奈和孤独。此时鼓励学生探究这些意象之间的相互组合,说说为何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让旅人成为“断肠人”。有学生提出“这些意象给人阴冷、萧瑟的感觉。如‘藤’,作者不说是‘绿藤’,偏偏说‘枯藤’。又如‘乌鸦’,偏偏要说成‘昏鸦’。这些意象配合修饰词语,正好体现一种苍凉感。”此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分析:“这些意象还体现怎样的情感呢?哪些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意象的意蕴。

意象用某事物的特征来指代其他事物,其形式不是比较,而是认同。意象往往用与某事物相关的另一个事物来激发读者的情感体验,借助意象有助于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

四、触及核心意蕴,开放审视

探究作品的主题,思考其核心意蕴,是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然而,不少学生在分析文章主旨时往往会使用套话,影响了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个性感悟出发,用开放的视角审视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在指导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很多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时都发现在“三味书屋”中学习的枯燥,联想到《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等其他文章的主旨,认为“这篇文章说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对人们的束缚。”然而,这样的分析过于片面,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单纯写三味书屋就行了,为何还要写百草园?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是否也有一些童年的乐趣?”学生通过多元化阅读,认为“这篇文章讲述了童年的生活,有枯燥的读书生活,也有愉快天真的生活,再枯燥的生活也掩饰不了孩子的童稚和童趣。”

在挖掘作品核心意蕴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然后集思广益加以筛选和整合,总结出作品的主旨。学生的视角会更开放,避免单一化、程式化的解读。

在指导初中生展开多元化解读时,要尝试调动学生的期待视野,促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上下文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解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不是消极接受,而是积极参与,投入了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在多元化解读的过程中,各种不同见解的思想碰撞、过滤,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范进多元化意象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抚远意象等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范进一日游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
中了状元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