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2019-01-11吴大世安徽铜陵市枞阳县第二中学
吴大世 (安徽铜陵市枞阳县第二中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初中生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极易产生偏激的认识。如一些校园霸凌事件,就反映出了初中生法治意识淡薄、品德修养缺失等问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要强化引导,树立科学的教学观,积极创新教法,增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引领者。教师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要改变“应试教育”观,着眼于当前的教改需要和形势,既要注重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不能囿于“灌输式”教学,要主动反思自我,主动革新教法。如在七年级学习“中学序曲”时,教师可以以“告别小学生活,迎接新的初中生活”为主题,展开师生互动,让道德与法治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生活中。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科教研工作,积极与同行交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方法来丰富教学,加强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主动优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寓教于乐、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认识自己”时,我们可以从分析“乔哈里视窗”理论入手,查阅相关资料,引领学生进行主题探究,试着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鼓励学生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另外,教师要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品行的规范,为学生做好榜样。
二、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重视激活学生的学习意识,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渐进成熟,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有些学生,心态积极,即便是遇到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依然能乐观应对;有些学生,内心忧郁,不敢直面困境。教师要把握好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调适。如以个别谈话、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一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在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时,教师不能直接否定,甚至指责学生,而是要给予理解,多鼓励学生。师生交流中,教师要学会聆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不能灌输,更不能强制学生接受,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融洽、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心态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思考,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改进自己。如在学习“师生交往”时,我们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要求:大胆说出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有哪些不足?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交流?当教师与学生发生分歧、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如此一来,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平等互换,师生之间才能平等交流。平时,教师要关注师生关系的维系,积极创设民主、轻松、宽容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参与课堂讨论,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三、增进家校结合,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知法、守法意识,不仅是学校教师的事,也是家长的责任。家校结合,围绕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中生,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联系家长,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思想、心理情况,特别是涉及道德、法治教育的问题,要做到有效沟通;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家长一起构建家校共育平台,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并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措施。同时,教学中,还要重视发挥校园与社会的综合优势,积极与教育部门、法律部门、社会团体展开多方合作,组织“法治进校园”“道德进课堂”等活动,聘请检察官、法治教育专家、道德模范等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以典型事例来强化学生德育素养。如在学习“敬畏生命”时,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强化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高效教学,要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共同构建互动课堂,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