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体验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光彩

2019-01-11江苏南通市竹行小学

教书育人 2019年13期
关键词:和氏璧廉颇蔺相如

陆 燕 (江苏南通市竹行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中,要走出单向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拓展学生与文本阅读的多向交互与整体性把握。《将相和》课文内容较长,故事曲折,教师一味讲深讲透,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结合文本内容,引入角色体验教学,让学生从对“廉颇”“赵王”“群众”等不同人物角色感知中,贯穿文本阅读,分角色展演,重构言语、情境,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一、以“不和”为突破口,介绍背景

在《将相和》一文阅读中,“和”字代表了什么?“将”与“相”,分饰不同的职责、岗位,两者之间为什么有“和”与“不和”?结合这些问题,来开启文本阅读,从阅读中来探寻“不和”的语句。在廉颇看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功劳显著。蔺相如仅凭一张嘴,凭什么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顶给他下不了台!”引领学生反思该段话,可以了解廉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很显然,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廉颇内心对蔺相如充满了嫉妒、不服气。不过,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反思廉颇的性格特质是耿直、豪爽?还是居功自傲?由此来对照蔺相如,作为“将相”之间,廉颇站在自己的视角来计较得失,而将怨气指向蔺相如。请学生思考,如果让她替廉颇写一封表白信给赵王,该如何去写?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通过学生阅读文本,了解人物关系,渗透读写融合。

二、梳理人物语言,透析“能耐”

从前面“不和”的问题根源来看,廉颇对蔺相如的指责、怨愤,难道真的是与蔺相如的“没有能耐”有关吗?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查找关于蔺相如“嘴皮子”的内容,将这些话语用直线画出来。从蔺相如“毛遂自荐”的智慧来看,“蔺相如愿带着和氏璧赴秦,如果……我就把璧交给秦王;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分析两个“如果……就……”,从而来看蔺相如的胆略与智谋,在临危授命时的胸有成竹,要么以璧换城,要么完璧归赵。同样,在应对秦王时,蔺相如假借“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从中来分析蔺相如为何要这么说?对于秦王会相信他的话吗?这样做到机智表现在哪里?在揣度秦王的心意时,蔺相如以“秦王不想交付十五座城,利用璧在我手,人与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为由,来体现了蔺相如的胆量与魄力,让学生从中观察蔺相如的神态、动作、心理变化。从蔺相如运筹帷幄的策略,与对秦的态度中,展现了蔺相如的威慑力。“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如果十五城交给赵国,“和氏璧”马上送来,决不失信。如果秦国杀了蔺相如,让天下人都看到了秦国不讲信用。同样,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更展现了蔺相如为国家尊严、视死如归的气魄。这一系列斗智斗勇的谋略,展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敌、勇敢机智的过人品质。

三、以“利益”为思辨焦点,展示将相“和”

通过学生的角色体验和阅读反思,面对廉颇的狂妄无礼,面对众臣的质疑,蔺相如应该针锋相对还是以理服人?从文本阅读中,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惧怕,难道惧怕廉颇吗?而在路上,蔺相如为何要避让廉颇?从蔺相如的话中,我们引领学生体会其中的“避”字。蔺相如之所以“避”廉颇,不是了为了避让“下不了台”,而是避让“将相不和”,避让秦国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顾全大局,是对廉颇的宽容,体现了蔺相如的大度。再反观廉颇的语言、行为、心理,形成巨大反差,以至于当廉颇知道蔺相如的宽容后,内心产生负罪感,才甘愿负荆请罪,来向蔺相如认错。之后,蔺相如不仅没有指责廉颇,反而扶起廉颇,增进两人的深厚情谊,最终以“和”为贵,成为佳话。

总之,角色体验在课堂中的应用,以人物角色、场景、情节变化为主线,让学生能够从语言阅读中,懂得文本,厘清人物关系和性格特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借助于角色体验,教师可以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融入读写结合,让学生在以表白信、劝慰信、请罪书、表扬稿等写作练习中,来重构文本语言,创造性地促进读写结合。另外,结合课堂角色展演活动,以学生来扮演相应人物,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增进课堂内外结合,丰富学生阅读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和氏璧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和氏璧
将相和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完璧归赵
美玉和氏璧
负荆请罪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