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的中学历史教学刍议
——以“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为例
2019-01-11黑龙江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
栾 云 (黑龙江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
一、历史解释的内涵
历史解释是编写、阐述、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环节。按照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界定,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史学理论家邓力京指出“历史解释通常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方法,以史实为依据、探明历史因果、阐释历史意义和客观评判的过程。”从核心素养和史学家对历史解释的阐释来看,两者都十分注重史料的基础性,因果关系的探明以及后人的客观评价。
二、历史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以史料为基础
历史学的任何范畴都离不开史料,历史解释同样如此,没有史料的历史解释多为臆想。在对孔子思想进行历史解释时,首先需要出示史料,尤其是孔子弟子对孔子言行进行记录的《论语》。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应该如何对这两者进行解释,可以呈现以下史料。
(1)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通过以上《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界定,学生基本能对孔子的“仁”有一个明晰地理解。学生指出,孔子的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爱人、克己复礼;从反面来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礼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通过以上史料,学生将“礼”解释为:政治层面的等级规范,社会层面的行事准则。
2.探明因果关系
阐明事件的来龙去脉是解释历史事件的基础,因此历史解释十分注重对因果关系的探寻。在“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这一课中,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释,首先需要学生清楚为什么董仲舒能够提出这种主张,并且还被汉武帝所接受,亦即“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提出的原因。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结合以下两则史料。
材料一: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愚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至汉武帝之初,国家无事,家给人足,府库余财。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学生通过对材料内容的阅读、梳理,指出汉武帝之所以接受“独尊儒术”的思想,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两则材料,学生还可以看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为实行儒家思想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政治上的统一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3.秉持客观评断
历史解释的第三个要求就是客观评断历史。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断既需要现代化的史观和技术,同时也要移情于历史,以同情心对历史进行客观解读。
“宋明理学”这一课中对程颐、程颢和朱熹的思想进行解读时指出,他们在个人修养方面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说教。如何对这一准则进行评价是考验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解释时是否秉持客观评断的主要标准。就笔者所听课的经验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准则的解读就是理学家以“道德杀人”。但当我们追根溯源,查看这句话的由来时,将会对其有新的认识。“存天理,灭人欲”最先出现于《礼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可见,这里的人欲指的是悖逆诈伪之心,淫泆作乱之事。到了南宋,朱熹结合时代背景对其进行解读:“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可见朱熹所谓的人欲指的是超过人正当需求的过分欲望。只有通过学理上的认真检索,对思想家所提主张细致入微地分析,才能真正做到客观评断,从而在历史解释时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主观臆断。
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学者认为它是核心素养之核心,因为任何一个历史素养都会涉及到历史解释,可以说没有历史解释就没有历史学,即使是历史叙述也包含着历史解释。教师要多方面阅读书籍,形成自己对历史解释的深刻认识,将其贯穿课堂,使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