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档案袋评价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2019-01-11姜毓锋徐莉莉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姜毓锋 徐莉莉 ( 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有很多,英国杜伦大学的Michael Byram 教授是此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就是他所提出的,其模型包含知识、联系技能、发现技能、态度和意识五个维度(Byram 1997,2008)。近些年,我国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方面也陆续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王琼,2010;何宁,2017;杜洁敏,2017;彭兵转,2017;姜毓锋,2018;彭兵转,2018)。
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跨文化”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尤其是在能力评估方面的呼声与日俱增,从追求规模评估到追求质量评估的科学评估发展观转变。科学评估观追求过程和持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以简单用测试对其做出终结性的价值估算,而是要关注能力发展的过程。这需要一种过程性的形成性评估方法。目前,在形成性评估方法中,最为大家认可和推崇之一的便是档案袋评价,即以档案袋为依据对被评价者进行客观性、综合性、多维度的评价方法。
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部分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主要从知识、联系技能、发现技能、态度和意识五个维度出发,知识是指对同属文化和目的文化的社会习惯、习俗等的一般性了解。联系技能和发现技能是指自身利用已有信息与知识框架对新接触的外来信息进行理解的能力。态度是指实践者所具有好奇、开放的态度。意识是指在思辨和明确标准的基础,能够评价同属文化与目的文化的观念等的能力(Byram 1997,2008)。
如果没有对跨文化能力的测试也就很难对跨文化的参与者给予一定的推动力。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是有难度的,Byram 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若以传统考试的形式评估是不合理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作为承载文化的语言,毫无疑问是基于表达者已有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由此,部分学者认为这就容易制定可操作的评判标准。其实不然,学者指出语言主观意义的形成与变化是一个动态、多维、渐进的过程(彭兵转,2015;2016),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者在说话的同时,也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及感情,这种集中于陈述性知识的测评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出参与者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参与者对这种死板不人性化的测评方法也表示兴趣不高(王琼,2010)。
文化和语言的主观性以及复杂性,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的设计与实施变得极为困难,但这不应成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的障碍,较难量化的主观性能力测评要关注能力发展的过程,这需要一种过程性的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方法,通过判断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评价体系提供优质的反馈信息(陈玉琨,1999)。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通过对参与者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参与者有效调控自己的交际能力,以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二 电子档案袋评价法
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采用有效的测评方法很有必要,为避免他人对被测者的主观评估,多维立体式的形成性评估方法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性评估中最为推崇的是档案袋(portfolio)评价,即有目的性地收集被测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信息资料,以档案袋为依据,对被评价者进行客观、综合性的评价。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档案袋(E-portfolio)评价应运而生,它是以传统档案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评价模式。
1 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特点
(1)共享信息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共享使得档案袋建立在交互学习评价平台之上,为使学生个体特征得以展现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王慧文及其研究团队尝试为每位被测者建立属于自己个人的“电子档案袋”,档案袋通过交互平台进行管理和评估;本人和他人均可进入评价体系,进行自评互评(王慧文,2018)。
(2)多维的评价基准
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背景下,若期望实现多维的评价标准。首先应进行自我评估。通过回顾自己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记录文字、视频、音频等真实记录资料,被评者可以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正确把握自身在跨文化情景下的交际能力,及时查缺补漏,展现个性化调整策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Gonzalez,2009)。
除此之外,除被评者本人外,不同角度的评价基准也会起到不同作用。Fantini 认为来自目标文化的本国人的评价也是有效参考基准之一。因为被测评者可收获目标文化所有者的视角进行评测。目标文化本国人不仅可以帮助被测者辩证地检测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可以为他今后的跨文化实践给予指导,有效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伴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重要的评价信息源,由于联系技能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五个维度之一,社交技能的评判也就尤为重要。在同伴互评的过程中,参与者之间互相交流观点和意见,在认同和分歧中进行沟通,以期顺利完成交际任务。我国学者杜洁琼指出具有较高交际能力的同伴能对被测者提供可信度较高的反馈,而被测者由于收到他人的关注,从而提升自身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国内外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对指导者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做了大量的研究,Bashook 的研究团队指出即时的互动反馈会有针对性地给予专业指导。具有专业素养的指导者如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准确客观对被测者问题给予指导与纠正,合理有效地设置评估基准和评估内容是评价被测者实际能力的前提条件。
(3)循环机制良性化
针对被测者在实际跨文化交际情景中的实际记录,数据化的电子档案袋遵循“评价、反馈、再评价”循序往复的评价过程。最初来自不同评价角度的反馈并非单纯显示如何修改,而是给予启发式的修正意见,被测者洞察自身的欠缺后,根据收集来的不同反馈,酌情修正,同时,自身的优势与进步也在此过程中得到肯定。最后,根据反馈后再次融入实际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的表现,重新评估记录备案,以求能力的完善,此过程有助档案袋评价的不同评价信息源共同实现“实践→反思→发展”的过程。
2 电子档案袋法的内容与形式
依据档案袋的不同功能,Gredler 教授对档案袋评价进行分类: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和课堂型等,不同类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对应着不同的评价过程,所以档案袋评价应依据实践内容而定(姜波,2017)。电子档案袋可以全面评价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成长与表现,而建立电子档案袋的过程与角度也根据实际被测目标而变化,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特殊性,并结合实际,笔者通过回顾学者们对电子档案袋评价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体系中的实践,采用从语言主观性视角出发,此体系包含7 个维度、37 个变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与本国文化有关的知识、与外国文化有关的知识、对本国文化的态度、对外国文化的态度、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认知技能、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彭兵转,2018)。具体操作方法:被测者以4~5 人小组为单位,制定跨文化交际情景中某个主题,最终以15 分钟口头陈述的形式在展评台上展示。团队展示部分占总分的20%,评价由被测者和指导者共同完成,其中指导者评价占10%,同伴评价占10%,目标文化的本国人评价占10%。在阶段性展示中做出修正和提升。被测者可依据电子档案袋,根据需求设定评估目标和进度,检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和反思。
除跨文化交际能力总况、自评反思,学者王慧文还建议参考实践期间的表现记录及材料,如被测者在指导者的引导下参与评价,积极与同伴互动等表现都应收集并整理材料上传至电子档案袋。以记录跨文化交际场景下实际表现。同时,评估过程中,借鉴姜毓锋教授所提出的英语教学多模态理论的模式框架,即通过实践活动中引导者与参与者调用多模态教学资源, 使得参与者成为认知主体来参与实践活动,调动积极性与热情(姜毓锋,2015)。
三 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不足
Byram 教授指出虽然电子档案袋法具有相对成熟的理论支撑,但在实践应用层面费时费力,负担较重;同时,但也存在“信度”“效度”的不合理化。由此推断电子档案袋在我国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仍未达到其完善的程度,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积极学习相关评价体系框架并开展实证研究。
总之,研究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完美无缺的测评方法并不存在。形成性评价的电子档案袋法有一定的可行度,但也存在着实践弊端。档案袋评价是以当前提倡的质性评价理论为依托,是一种以过程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它将目标文化本国人的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融合与集成为多元评价方式,这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