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喜欢”中的儿童立场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2019-01-11党玲芬
◇党玲芬
何为“道”?《中庸》记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是规律,是常识。读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我深切感受到于老师心里始终装着儿童,始终装着语文。
做“甘草”——于老师的做人之道
和于老师共事三十多年的朱友明说:“于永正具备甘草的品格。这是他与同事之所以相处得好,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于老师也认同此说法。他说做“甘草”,首先要做好人, 做好人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做好人,就是要做温和的人、宽容的人、善解人意的人、善待学生的人。做“甘草”,就是做个动脑子的人,有智慧的人。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都要三思而后行,做到不过也无不及,让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我觉得,做“甘草”可以说是于老师“为师之道”的根本。我们知道甘草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等特质,与于老师的品质相对应,就是建立在把儿童放在首位的基础上。书中有于老师怎么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如学生上课做小动作,他怎么幽默处理;学生犯错误,他怎么用微笑去批评;学生迟到, 他怎么将心比心去安慰……很多看似闲聊,其实都有着大智慧。这些也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面对的问题,而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智慧? 我想是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儿童观”。
正是因为这样的“儿童观”,于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珍视儿童的做法才会显得自然而然。
让“学生喜欢”——于老师的为师之道
于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必须要把工作做好,课上好,还要会思考、会感受。没有“消化生活的胃”, 对所从事的工作就不会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就概括不出规律性的东西。
因为想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也知道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于老师总是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一想到孩提的自己,就会对学生多一分尊重、理解和宽容。他说:我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
所以, 于老师在讲课时, 总是 “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他;对学困生,会耐心辅导;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会帮他扶正;课外活动时,会加入学生跳绳的行列;课间,会找调皮的男生掰手腕,并让他用两只手……伴随着这些的, 是于老师的微笑。于老师的一生是由这样的无数像土砖一样的小事筑成的。但是,就是这些近乎琐碎的“喜欢学生的行为”,却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这种“喜欢学生的行为”,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喜欢学生,或者装作喜欢学生,也不是说喜欢学生就不严格,更不是放纵,重要的是喜欢背后的一种情怀——心中时刻装着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
“儿童的语文”——于老师的语文之道
于老师说:“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何谓有意思?于老师认为:教出恍然大悟来,有意思;朗读好了,有意思;轻松的课堂,有意思;学有所获,有意思。
教出恍然大悟来,学生就会有悟性、有灵性,不至于把学生教死、教傻。把课文朗读好了,什么语言呀,理解呀,情感呀,语感呀,表达呀,就都有了。在于老师的教学中,范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低年级课堂上不但范读,还领读,让学生一开始就走正路,避免出现矫揉造作、拿腔捏调的现象。轻松的课堂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于老师备课时,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会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老师的讲解、新知识的传授,如果和学生的解读先结构有相似之处,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深入而能浅出,就是举重若轻。轻松还来自游戏。儿童的生活方式是游戏。课堂教学要顺应儿童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某些相似。学有收获,有意思。于老师说:“我是带着这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教书的。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得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兴趣和习惯。”
最关键的是,上课时,于老师永远关注的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反应等学习状态,透过学生的表情、反应,随时调节、改变授课结构和策略, 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听、 说、读、写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讲话的声调,声音的大小、强弱、疾徐。
于老师认为:教学艺术首先不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 环节设计等纯教学技巧上的东西,而是我们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如何对待学困生和调皮捣蛋的学生。站在教育哲学这个层面上谈教学艺术,其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
“儿童的语文”是于老师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志性符号。从这本书里, 我们不难发现于老师“儿童的语文”的教育观。他的“重情趣、重习惯、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五重教学法,也无一不是建立在儿童的立场上的。
看见儿童,不被任何东西蒙蔽;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去思考;蹲下来成为儿童,去倾听、去理解; 尊重儿童的天性与身心发展规律去组织教学;教适合儿童的语文。这是于老师“儿童的语文”的哲学观,也是于老师的语文之道。
“大道至简”——于老师的成长之道
于老师在书的后记中写道:“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我说了算。生命的宽度有了,也就延长了生命的长度。我的生命将在我的书里延续。”
对此,我非常认同。我从未见过于老师本人, 我真正走近于老师就是通过读他的著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被于老师称为《于永正文集》(六卷本)中的“压卷”之作,是于老师从教五十多年较为全面的总结。我一遍遍地读,一页页地批画,从每一章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里, 感受着于老师对教育的哲学思考和他的教育理念, 就像于老师俯身在我耳边谆谆教诲。这些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文字与体悟,让我的眼睛里时常泛着泪花,心里奔涌着激动的情绪。读这本书,我最初的批注,字写得很随意,可是越往后我发现自己越像个小学生一样,批注的字都是工工整整、一笔一画的。
于老师是我语文教学成长路上的精神导师。他的做人之道、为师之道与语文之道深深影响着我。当我在语文里沉潜,在课堂上磨炼,真正去理解学生的时候,才懂得了“大道至简”的内涵。我在课堂上践行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扎扎实实地教学生学语文;我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整理出多个主题讲座和老师们分享交流;我参加市里优质课比赛、作观摩课,有听课老师说,在我的课堂上看到了于老师的影子;我逐渐总结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关键词——“扎实、润泽”,以及教学主张关键词——“守常、课程”;我初步看到了自己心中语文的雏形……一路走来,于老师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我在这本书的扉页写下了一段话,最后一句是:“追随于老师, 用余生做好课堂这件事。”我想,不仅是我,还有很多教师,都会追随着于老师,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