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有效路径探析*

2019-01-11赵小敏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30期
关键词:概论红色大学生

赵小敏 (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红色文化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与主旋律文化,[1]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载体。当前,我们使用红色文化资源来拓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育教学,其目的是以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和历史成就,深刻理解我们党在各时期所坚持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大学生爱党情怀、爱国意志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红色文化是“概论”课教学的宝贵资源

(一)红色文化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概论”课主要是讲解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018 版概论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毛泽东思想;第二部分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三部分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政治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把各部分之间内在本质联系割裂开来。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导致出现离开继承和坚持,孤立地谈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错误倾向。更有甚者,还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撇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进行横向比较,最终得出孰优孰劣的错误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优质资源,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而红色文化“培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并反映了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发展与完善的演变轨迹形成的过程”[2],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迈进的进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后者对前者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两者不是孤立的存在。

(二)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能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红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从产生、发展到壮大的砥砺奋进的历史,是我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追求国家富强和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产物。在“概论”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中承载的我们党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宏伟壮丽的英雄史,学习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意志、优良的革命传统、坚定的理想信念等优良品质。感受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改革创新特质,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从而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奋斗创新精神,进而强化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向往,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认同,以及个人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笃行。

(三)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能强化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知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而广义的红色文化则是“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两项根本历史任务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成长历史,也见证了我们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怎样从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挨打到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再到国际新理念的倡导者、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到中国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一历史过程。红色文化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各种道路、各种主义纷纷尝试而失败后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现实和未来的选择。这里面蕴含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逻辑,而这些自信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的形成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念,涵盖了国外文化的优秀部分,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保留了广大民众的文化创造;是对一切优秀成果的吸收和整合,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的基础。红色文化引领我们党和人民在过去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改革的伟大巨变,也将激励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红色文化融合概论课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实现自信和自觉地相互转化,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红色文化是“概论”课教学的独特资源,但是由于红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主题的政治导向性、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和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加上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围攻,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把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实现教学目的,必须不断探索红色文化与“概论”课结合的有效路径,提升“概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提升“概论”课吸引力

红色文化的核心部分因形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战争年代,与当下相对和平与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所不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知、情、意”发生了变化,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弱化了红色文化对实现“概论”课教学目的的作用。对此,应当把红色文化精神的弘扬与时代精神的彰显相结合,拓展红色文化的内容,用红色文化来认识和解释现实,找到红色文化与“概论”课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

第一,将红色文化与现实的社会相结合。现实的社会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将红色文化与现实的社会相结合,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拓展红色文化的内涵,让教学活动蕴藉属于那个年代却仍未过时的精神特质。以2018 版“概论”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用红色文化形成背景、形成过程的突出事例来解释中国梦的形成和内涵,让大学生对中国梦有一个认知上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认同;用中国共产党所遭遇到的重重困难和每一次困难背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面临巨大压力下的责任和担当精神来激励青年大学生也要在实现个人梦和中国梦的进程中勇于担当;用中国共产党人面临重重困难仍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卜算子·咏梅等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胜利的乐观精神来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其他国家经常性的“围追堵截”和与众多新兴发展中国家同台竞技面临的挑战。要始终对自己和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从而坚定中国道路、发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第二,将红色文化与现实的个人相结合。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的实效性,还要看学生对于教师教授的知识是否有代入感。这就需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心理规律、认知规律和情感的逻辑。如我们在运用红色文化讲授实现党的事业需要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时,要打通历史与时代的隔膜,给艰苦奋斗精神赋予新的内容。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可以是科学家们的孜孜以求、人民公仆的夙夜在公,更是我们无数个普普通通的群众为了创造美好生活在自己岗位上的坚守。让大学生将艰苦奋斗精神代入经常接触到的“环卫工人”“外卖哥”“快递哥”,代入自己学习的过程和走上社会开始工作的过程,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二)注重课外教学活动,增强“概论”课说服力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环境不断开放,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而一些媒体人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散播大量负面信息甚至歪曲事实,加上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涌入,在各方面肆意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试图削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在我国实行“和平演变”。而大学生在辨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接收到这些信息,大大地削弱了“概论”课等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而红色文化包含了大量英雄人物留下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用过的物件、居住过的旧址,战争遗址和后人修建的纪念馆,这些以具体实物形式存在的红色文化载体,是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有力瓦解。充分运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课外教学活动,能增强“概论”课教学的说服力。

第一,创新实践教学。早在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就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4]。但传统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多都是参观革命遗址、陈列馆、纪念馆等,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多难组织、参观地距离远、成本高、学生知识积淀少、走马观花、把实践学习当旅游等原因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对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高收视率、高口碑的《国家宝藏》传播方法,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纪念馆不如让“纪念馆”走进校园。邀请当地红色文化研究的负责人或纪念馆的负责人,精心挑选1~3 件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物件,走进校园做专题讲座,从物件讲起,从物件背后的故事讲起,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现场邀请和红色纪念物赠送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走进纪念馆,让学生从喜欢地方红色文化慢慢扩展到喜欢全国红色文化,去接受红色文化无声的教育。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除了参观遗址、纪念馆等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做社会实践调查,走访地方革命亲历者或其后代、访问地方历史陈列馆负责人、整理当地的革命斗争史等方法主动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让学生将整理的结果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汇报,或邀请革命亲历者或其后代到课堂上讲述革命战争史。让“概论”课教学摆脱抽象理论的说教,让学生在让人信服的事实面前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感悟,潜移默化地发生思想上的改变,引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合理运用网络教学。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课余时间大部分都用在网络上,合理地运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教学,能够拓展“概论”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整合各类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统一学习平台或APP 上发布或者转载关于红色文化的精品课学习视频、影视、纪录片等。其次,继续打造优质的红色文化网站,展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借鉴内容主旋律但阅读量高的文章讲述方式来讲述红色故事,同时将红色文化网站转换为微信小程序这一更加便捷的浏览形式推送给大学生。最后,利用微博、微信、QQ 等平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是围绕过去人们争论较多的红色历史话题设置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得出客观的结论。另一方面,根据当下热点,如“反腐”“中国梦”“统一中国”等设置议题,让学生们从红色历史中去找寻印记,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概论”课感染力

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提升感染力,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由单一权威式的教师讲授为主向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转变,同时运用声像、图像、物件等载体来实现“教”与“学”手段、方式的改变。将教学方法与概论课教学的内容、红色文化的特点和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心理特征相结合。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是喜闻乐见的故事视角,因此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大学生从鲜活具体、形象直观的案例中感染红色精神品质,而不是采取抽象理论的灌输。在案例的选取上,一要保证案例的经典性,使案例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二要注意案例的本土性,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不多,那么从大学生所在的区域红色文化讲起,更为学生所熟悉,也更容易接受;三要注意案例的生活化,在向大学生讲述革命人物时,除了要讲述他们在革命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仰、英勇无畏,也应该在其中穿插一些革命英雄人物生活中的事迹,让英雄们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除了案例教学法,还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的形成背景时,可以形成一条时间主线,找到红色文化和授课内容的结合点,进行专题教学。而在讲授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时,我们可以进行访谈式教学,访问专家、革命亲历者或其后代,利用红色文化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在教学中,还要把互动式教学法贯穿始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概论”课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和历史内涵是“概论”课教学的优质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能够让大学生学习到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也能够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概论红色大学生
红色是什么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红色在哪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忆红色浪漫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