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手机与课堂的关系*
2019-01-11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卢 珊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一 课堂“禁”手机
(一)课堂“禁”手机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手机在满足人们即时通信的基础上不断地智能化,以满足人们多样化地生活需求,如阅读、听歌、观影、购物等等。最具跨时代的革新是随着网络支付的出现,真正实现了“一机在手行天下”的预言。而在校园环境中,学生由于自我管理能力不善和从众意识强等原因过度依赖手机,不仅加剧了他们的拖延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的社会交际功能和助长了他们的懒惰心理。[1]例如,由于手机搜索引擎App 的万能性,一些学生便动起了考试“翻书不如翻手机”的歪脑筋,从而增加了考试舞弊现象的发生。当然最严峻的是手机在课堂上造就了大批的“低头族”,对原有的课堂生态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课堂“禁”手机被各大高校提上教学日程。
从学校层面来讲,手机已经成为一个课堂学风建设的绊脚石。在教师的话语中,手机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恶魔,北京吉利学院校长霍伟东甚至提出“从严治校”应从禁止课堂玩手机抓起。[2]而在对考试舞弊的处理中,夹带小抄给予记过处分,而使用电子通讯设备作弊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很明显,手机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成了一把双刃剑。部分人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沦为了技术的奴隶,高校课堂的低头族便是其负面影响的一个典型。
当然各大高校出台的治理“低头族”现象的方法也是千奇百怪,如制作手机挂袋,让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把手机集中上缴。但由于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学生很容易出现抵制情绪而不配合,因此到最后各个教室的手机挂袋不得不被闲置。也有的学校想出了在教学楼周边安装信号屏蔽设备,但学生可以提前下载手游和电影,治理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二)课堂“禁”手机的理性分析
为了有效遏制课堂“低头族”现象,以此来加强学风建设,各大高校纷纷采取了课堂“禁”手机措施。很显然,这是一种“一刀切”的武断办法。最后手机袋被闲置、信号屏蔽设备被关闭等结局也再次证明了课堂“禁”手机不仅不明智,还劳民伤财。由此,我们也不得不去反思我们过去所得出的“手机——低头族——学风差——禁手机”这个逻辑是否成立。
其实“低头族”是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的一个总称,在手机未出现之前,上课看小说的,打瞌睡的也称为“低头族”。只是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规模早已不能和手机诞生之前的时代同日而语,今天的“低头族”数量可能确实比以前多了。当然澄清手机在学风建设中的妖魔化形象并不是要为手机开脱罪名,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具诱惑力,更能瓦解学生的自律意识,甚至使学生不能自拔。但不能完全说是手机造就了“低头族”这种现象,也不能简单地把破坏学风建设的罪名只归结于手机一个原因。只能说信息时代改变了很多东西,我们都还在适应过程中。
手机只是一个中介,课堂“禁”手机也只是一种手段,学风建设的根本对象依然是人。学风建设的主场是课堂,第一责任人是教师,教师把课讲好同样是关键。教师应是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核心点,教师的讲课内容和讲课方法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另外,以前我们的教师全是靠板书,而现在有了多媒体,老师只要一个PPT,便可以不需任何其他教具。不得不说一部分教师讲课就是对着PPT 做陈述,事实上学生被迫转移手机世界的原点恰恰在于课程的枯燥。
总而言之,学风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力,寻求契合点才是关键。仅仅抓一头,或者只是责怪一头都是不恰当的。课堂“禁”手机不仅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在面临新技术过程中的茫然无措,也显示出高校教师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已经悄然落伍。笔者并不是要否定传统课堂存在的必要性,而是鼓励教师积极面对当下,与其课堂“禁”手机,不要邀请手机进课堂。“寻找‘互联网+’课堂发展的新路径,并不是要取代传统课堂,而是基于传统课堂发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3]
二 手机进课堂
(一)手机进课堂的背景
上文已经论述了课堂“禁”手机是高校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做法,对课堂学风建设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然属于治标不治本之策。学风建设的核心在于学生把心收好,教师把课讲好。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后者容易前者难,而且后者也直接决定前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课堂“禁”手机与防止学生逃课是一个道理,而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身在教室心也在教室。
另外,“互联网+”已经深切地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以学习通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软件的横空出世,为手机进课堂提供了可能性。学习通是由北京超星公司打造的一款移动教学软件,是一个集课程学习、知识传播与管理的分享平台。首先,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课件导入学习通在课堂上用手机授课,等于把课堂直接搬到线上,把手机变成黑板,来霸占学生手机的课堂时间。其次,学习通拥有海量的图书、期刊、报纸、视频、原创等资源,学生可以自助学习视频课程,下载学习资料,建立个人书房。最后,学习通可以查看本校通讯录,加上软件自带的即时通信功能,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讨论交流。
(二)手机进课堂的意义
手机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应用。既然学生那么依赖手机,不如我们直接利用手机授课,占领学生阵地,向学生靠拢。因此,手机进课堂也就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邀请手机进课堂,是一次老师主动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把课堂从线下搬到线上,用学生熟悉的方式传授知识,无疑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课堂“禁”手机的过程中,势必出现了很多只是依据学校单方面的意愿出台的文件。而这些文件在执行的过程中,既没有合理的法律和政策依据,也丝毫没有考虑学生的隐私权和自尊心。如很多学校都制作的那个手机挂袋,为何最后都被闲置了?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再以上文提到的北京吉利学院为例,学院为了打赢课堂“禁”手机这场仗,明文规定“学生在上课前必须将手机关机或静音存放在手机袋,否则视为违纪处理(老师允许和要求课堂合理使用手机除外)”。这条学院规定在执行处分环节时显然没有教育部门的政策依据。另外,“学校坚持邀请每个被查出课堂玩手机等违纪学生的家长来校共商学生教育大计,学校给来校的家长报销单程硬座车票。”[2]这条学院规定虽然看似很人性化,但肯定会有家长觉得学校在小题大做,并且这种请家长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很多大学生更加反感,因为本质上他们已经属于成年人。学生在学校,遵守校纪校规理所应当。但当一个政策,完全以学校为主宰者,只从教师层面出发,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时,势必会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碍,甚至夭折。特别是像课堂“禁”手机这种做法,再次证明了堵不如疏。
第二,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教育”,除了是对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之外,也使他们能从一些琐碎的体力工作中解脱。首先是点名。以往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花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去点名,但有了教学APP 软件,点名不仅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完成,还能保证点名的准确性。其次是日常表现量化考核。在大多数课程成绩的设置中,老师都会把学生日常表现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分数融入学生的最终成绩中,比如学生的课堂出勤、回答问题积极性、作业完成度等等。“超星学习通兼具通知、签到、分组、讨论、上传、下载、作业、投票、评分以及统计等多种功能,可帮助师生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活动的开展进行实时记录”,[4]从而使日常表现量化考核有所依据。最后,作业布置与批改。老师只需要在系统里布置好作业,并设置好答案,学生的作业便可以由系统进行批改,从而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把老师从大量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的设置和作业的设计中,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
第三,以推动无纸化考试创建节约环保型校园。当年,微软推出Office 办公软件,正式开启了人类无纸化办公的革命。而无纸化考试也早被人们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被大范围实施推广。而线上课堂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手机不仅能用于授课,也能用于考试。无纸化考试将极大地降低监考成本、试卷批改成本和试卷库建设保管成本,对于打造智能化校园、创建节约环保型校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电子试卷凭着技术性原理,完全可以靠打乱题目顺序和答案顺序做到每人一套试卷。从这个角度而言,无纸化考试反而能更大程度上地维护考试公平。
三 结语
过去我们在课堂“禁”手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叶障目,在做法上也有因噎废食之嫌。并且很多事实也证明了课堂治理手机,堵不如疏。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生代,需要我们用新的思想去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惧怕新技术就排斥,更不能因为排斥新技术压制新生代。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新时代的来临终究要让我们面对现实,热情拥抱新技术,紧紧跟上新生代,才能办好“互联网+”时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