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在当代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功能及实践路径*
2019-01-11李冰雁惠州学院
李冰雁 (惠州学院)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就包含完整的诗书礼乐教育,如《论语》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游戏”即无功利的审美状态,席勒也看到美育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
一 电影艺术与美育
美育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而是更广泛的美学实践。五四时期,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这里的“宗教”是一种广义的宗教,即综合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多元化教育。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比艺术教育广泛得多,既可吸收建筑、雕刻、图画、音乐、文学等艺术,也可利用美术馆、影剧院、园林、公墓、城乡设计和个人言谈举止等一切审美对象来开展美育。可以说,美育是一门综合利用各类艺术、社会公共资源的实践教育。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特点使其适合应用于美育。早在1911年,电影就被乔托·卡努杜称为综合了音乐、绘画、建筑、舞蹈、雕塑、诗等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20世纪末,阿兰·芭迪欧指出:“电影只在非常特殊的意义上才是第七艺术。它没有给其他六种艺术在相同的层面添加额外的内容,它囊括这些艺术,它是其他六种艺术的‘合一’,电影以它们为工作对象,从它们出发,是对它们执行减法的运动。”简言之,电影包含了其他艺术的特性,又不囿于这些艺术,它还具有“运动”的特点。如果说文学是凝固的时间,雕塑是凝固的空间,那么,电影则是运动的时空。电影以其独特的性质使其具有审美、娱乐、教育等功能,形象直观,雅俗共赏。
从施教形式来看,电影是一种现代媒介技术,符合美育作为一种形象教育的需求。与智力教育通过概念、推理、判断来实现不同,美育主要通过形象性展开教育实践。换言之,美育的媒介本身就有形象性,是一种审美对象。电影吸收绘画、摄影、建筑、舞蹈等艺术门类的长处,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能够通过可感的形式使受教者直接进入审美世界。电影媒介依赖于现代科技,不仅能够逼真呈现出历史场景及充满科技感的未来,还运用各种特效技术,使观众身临其境。电影的媒介特性使美育的施教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学生除了在欣赏电影中受教,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电影录制、编剧、表演、配音和后期剪辑等实践,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施教内容来看,电影艺术符合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需求。情感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面向,优秀的电影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相应题材的电影,如军事题材与爱国主义教育,爱情题材与情感教育,家庭伦理题材与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审美想象中获得直观形象的思想教育。传统教育注重智力教育,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助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加强情商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从施教过程来看,电影的娱乐性使其天然符合美育“寓教于乐”的特点。“寓教于乐”是西方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原指文艺作品应具有乐趣和有益之处,能使读者得到心灵的净化。将“寓教于乐”用在教育理论中,是指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寓教于乐不仅仅是娱乐,而是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接受劝谕,受到美的熏陶。电影具有艺术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等特质,明星表演、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剪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恰到好处的配乐等是高票房的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能领略电影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又能得到启示。“寓教于乐”使美育真正实现在游戏中学习,在自由的审美活动中领悟,顺应人自由发展的天性,使人在审美愉悦中成长。
二 电影艺术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功能
电影艺术符合人的审美理想,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这也是美育的重要目标。审美能力主要表现为审美感受力,这包含着对审美对象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通过电影直观生动地感受各类艺术,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品位,是美育的有效途径。
电影艺术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丰富健全的人格。电影除了给审美主体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外,还以其人文性、思想性感染受众、净化心灵和陶冶性情。优秀的电影必然有打动人心的剧情,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引起受众的精神共鸣。大学生处在青年期,正是陶冶性情、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以电影作为美育的媒介,有助于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们对人生、对事业的激情,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积极的人生观。美育也是情商教育,是对智力教育的有效补充。电影反映人生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电影能够加深对各个阶层、人生各个阶段的了解,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
电影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电影是创造性的艺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断创新。一百多年来,电影经过默片时代到有声片时代,从黑白画面到彩色画面,从2D 到3D,从摄影棚拍摄到实景拍摄再到特效、绿幕的运用,每一个时代电影都经历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变迁。创新是电影艺术灵感的源泉,无论是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还是用富有创造性的电影语言讲述传统故事,电影的创新意识都非常突出。通过对电影艺术的观摩、评鉴,对电影技术的学习,对电影中的叙事、音乐、画面、镜头运动等方面创造性运用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视野。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未来世界、未知世界以及意识世界的科学预言和探索。譬如,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对后世的科技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人工智能与道德伦理的冲突做了精准的预言。对这些经典影片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考历史与未来。
三 电影艺术在当代高校美育中的实践路径
首先,以电影为媒介实施跨学科理论教育。在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不少现实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解决。电影可作为跨学科理论教育的辅助手段。电影与生态美学、女权主义、量子力学等都有密切融合,通过相关电影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教育,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譬如,科幻片《阿凡达》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引用生态美学的思想评析这部影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提高人文视野。影片还涉及许多未来的新技术,对《阿凡达》的技术解读,有助于展望未来的科技。借助电影对高校学生实行跨学科理论教育,能够使他们直观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理解。
其次,建构以电影为核心的美育教学体系。以电影为核心的美育教学课程群有多种类型,从艺术欣赏到电影制作等多个层面,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合理搭配。在电影艺术层面,如电影理论、电影史和电影批评等,加深学生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在电影制作层面,开设与电影实践相关的课程,如摄影、表演、编剧和后期制作等,倡导微电影制作,加强团队合作。在创意设计层面,引导学生开发电影服饰、道具设计,开展电影衍生品创意产品设计大赛。在创业实践层面,为学生开创微电影工作室、广告工作室、电影创意产品工作室、电影后期剪辑工作室和特色小镇——电影文化产业园等提供服务。这些以电影艺术、电影产业和电影制作为主体的美育课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和才华得到充分发展。
再次,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美育旨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必然要求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自信。电影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学生在参与微电影制作、电影创意产品设计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如音乐专业的学生担任表演、配乐,美术专业的学生担任拍摄,中文专业的学生担任编剧,设计专业的学生担任服道化等,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发挥专业特长。当代教育是人性化教育,应充分尊重个人的天性,使个体在自由的氛围中成长。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出富有团队意识、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践行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给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更进一步看,美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满足当下及未来教育的需求。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指出,在未来知识已经被重新定义为“知识=体验x敏感度。”在赫拉利看来,体验和敏感度是一种实践技巧,并不能通过读书或听课等教育间接获得。从这个角度来看注重实践性,并以实践性的教学评价方式考查学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也是美育对当下及未来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塑造健全人格起着关键作用。电影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娱乐性等特征,为美育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以电影为媒介加强跨学科理论教育、建构电影美育教学体系及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落实教育部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