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师德育人的“道”与“术”

2019-01-11舒文琼李梅峰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33期
关键词:师德辅导员育人

舒文琼 李梅峰 ( 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对接管理服务部门的重要桥梁,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心和关键。辅导员的师德具有直接的育人功能,发挥着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培育、道德素质发展和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以“四个回归”引领大学教育使命,必须培育优良师德师风,涵养大学文化,让辅导员师德育人的实效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业自觉、励志笃行和健康人格得以充分彰显。

一 辅导员师德育人的科学内涵

(一)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并将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总书记曾先后用“系扣人”“引路人”“筑梦人”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并将四个“回归”“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四有好老师”作为教师职业的发展理念和师德建设标准。总书记坚持每年五四青年节、教师节走进大学校园、走近高校师生,肯定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的巨大贡献,为全党、全国人民做出了尊师重教的表率。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提出,做老师要执着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珍惜教师的光荣,终身学习,勇于探索,增强修养,将高水平、专业化和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目标。[1]这些重要论述,揭示出师德师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时代紧迫性。

(二)科学内涵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2]。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包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进行学业指导、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危机事件、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职业能力和纪律观念有着严格要求,决定了辅导员的师德必须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想信念坚定

辅导员的首要工作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坚定的政治素质是辅导员师德的核心要义。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面对多元价值观和多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只有政治定力强、立场坚定的辅导员,才能做好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引路人,教育学生甄别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个别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念模糊、素质修养与责任感、使命感缺失。辅导员政治立场坚定,是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范不良思想侵袭的重要保障,也是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的关键因素。

2 道德情操高尚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辅导员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良好校风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意味着要将高尚的道德情操贯穿育人全过程,用自身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达到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同时,管理者角色决定了辅导员的个人品质修养和实际行动要起到榜样标杆作用,形成示范效应,使学生对高尚品德形成向往和认同,砥砺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

3 职业能力突出

业务精是辅导员成为育人主力的重要前提。辅导员必须具备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和出色的个人能力,才能胜任“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日常管理、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科学指导。辅导员职业能力和素质突出,一方面要求辅导员掌握工作相关的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强化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与时俱进、与学生共成长。同时,要积极探索工作规律和方法,增强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向高水平、专家型辅导员发展。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科研能力、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渊博的学识,会形成看齐效应,激发敬畏与认同,有利于思想引领、组织服务和学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4 纪律作风正派

作风端正、纪律严明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作风对于大学文化、校风、学风以及学生成长均有着重要影响。辅导员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既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底气,也为学生成长路上树立了风向标,让学生在价值选择面前能够保持定力、抵制诱惑。当前,辅导员队伍里也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消极怠惰倾向,对于辅导员发挥师德育人作用、辅导员队伍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师德监督机制,将作风建设、师德操守作为辅导员考核评价、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永葆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用正派的作风和执着坚守构筑好育人的底线。

(三)群体现状

辅导员师德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直接关系着高校和谐稳定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状况的主流较为乐观,绝大多数辅导员政治信仰坚定、业务能力精湛、爱国守法、作风正派,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奉献精神。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个别辅导员道德失范、理想信念缺失、法纪观念模糊、责任意识淡漠、职业倦怠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部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衰减,归属感和获得感不强,影响了师德建设效果。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一员,辅导员工作职责宽泛,在教师、管理者、服务者、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党支部书记等多个角色中,面临一定的角色冲突,工作压力大、强度大、责任大。辅导员工作通常要在完整带完一届学生后,才能观测到一定的教育成效,工作重复繁琐,育人周期长,极易诱发职业倦怠。部分辅导员缺乏再教育意识和完整的个人职业规划,发展出口受限,阻碍了师德育人的持续性。辅导员在事务性工作中无法抽离,工作热情无法保鲜,职业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发展。在从初级辅导员向中级、专家型辅导员过渡中,缺乏职业规划,部分辅导员未能及时抓住心理、就业、网络思政、思政科研等机遇,职业发展遭遇瓶颈。此外,高校师德激励、评价与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辅导员产生“机会主义”心理,师德自律性不强。对此,落实辅导员师德育人,既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又要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层层压实育人责任,还要从辅导员自身着手,不断提升职业能力、道德修养、丰富人生阅历,努力做好青年学生合格的人生导师和亲密的知心朋友。

二 辅导员师德育人的作用机制

(一)辅导员的政治定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火车全靠车头带,政治性是辅导员师德育人的本质特征。辅导员要将坚定的政治信念、“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才能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明确使命担当。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渗透在思想、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的方方面面,要真学、真懂、真讲理论,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思想辐射,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完善和行为控制,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辅导员要严守底线、不越红线、作风正派,做好榜样标杆。结合党支部活动、大小班班会、学生干部培养、学生活动、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辅导员党性修养、心理倾向、思想水平、精神境界等道德特质,引导学生更严肃、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行动,推动学生认知水平的自我提升和价值体系的自我构建。

(二)辅导员的文化修养激发学业自主规划

辅导员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勤奋钻研、求真务实的学业动机。辅导员将各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文化积淀,外化于工作实践、行为谈吐和职业气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底气、有自信,能带动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共鸣,激励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辅导员具备宽口径的知识储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指导行动,有利于提升工作的专业性和导向性,激励学生树立科学的认知体系和生涯规划。辅导员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不断拓展工作视野,主动学习最新理论,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带头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能有效监督、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刺激学生自觉构建学业发展目标。

(三)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照亮学生事业理想

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对学生的人生理想和就业择业观念具有重要的投射效应。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融合了个人的政治素养、价值观念、职业理想、道德水平和归属感、幸福感等要素,折射出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抉择、是非判断、道德底线、个人修养以及职业规划、奉献意识。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受众,对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有直接体验和模仿倾向。辅导员强烈的职业归属感、使命认知、使命践行,会直接带动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四)辅导员的情感魅力激发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辅导员的情感魅力、高尚师德对学生有浸润濡化作用。大学生情感细腻丰富,让学生拥有积极饱满的情感体验是开展德育的关键。辅导员的言传身教、道德情操、精神能量能有效传导和迁移到学生身上。通过深入班级、宿舍、课堂、学生活动、情感与人际交往等场域,辅导员对学生家庭状况、经济条件、性格特征有着多维度、全方位的了解。辅导员充分运用入学第一课、离校前最后一课、主题班会、深度辅导加强与学生互动,主动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关爱、重视与正能量,激发美好的情感体验,实现“循循善诱”。辅导员理性平和的情绪状态、朴实真挚的情感关怀,辅导员的亲和力、责任心、正义感和敬业精神都会无形中向学生传导正确的价值追求,激励学生追求道德层面的自我完善,塑造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健康完善的人格。

(五)辅导员高尚师德涵养优秀的大学文化

师德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基础,是学校人文氛围和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价值引领、激励感召、凝聚学生的育人功能。辅导员的仁爱之德,是大学教育的根基,汇聚整个学校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底蕴。辅导员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精神品质是优秀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涵。辅导员和全体教育工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理想将化育富有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感和大德意识的校园文化,也将在学生中构筑主动担当、严谨笃学、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的价值认同。[3]

三 辅导员师德育人的提升路径

(一)坚定文化自信,绘好师德育人底色

文化是育人之本,文化自信是师德育人的根基和亮丽底色。大学教育要坚持文化立身、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师德育人,首先要求辅导员严守法律底线,爱国守法,提升政治修养,以党的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中汲取精神养分。辅导员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积淀深厚,善于从理论溯源,从优秀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案,才能使学生个人成才、社会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助力报国梦、强国梦的实现,引领育人风尚。只有坚持辅导员先受教育、真学理论,将理想信念、优秀文化内化为辅导员的教育理想和职业价值观,才能顶天立地、旗帜鲜明地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奉献社会。

(二)构建协同机制,凝聚师德育人合力

立德树人不仅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家庭、社会、企业、政府的共同目标。辅导员师德育人只有与其他育人要素协同联动,才能实现师德育人实效最大化。家长家庭、社会各界、各类企业、各级政府也应为人才培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教育生态、社会环境、职业空间,共建多主体参与、立体化、全覆盖的德育网络。在全面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同时,还应统筹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要素的育人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主体以及各育人要素对应管理服务人员的师德育人合力,让高尚师德、立德树人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信仰。[4]

(三)推进“四个回归”,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教育的本质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立德树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实施依据。“四个回归”让大学教育返璞归真。坚持学生学习作为教育的原点,提升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能力。坚持完善制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发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坚持还原教书育人的教育本位,让教学由“边缘”重回“中心”。坚持培养人才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发挥教师传播知识、传授经验、提升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做实干家。坚持以崇高的教育梦想统领辅导员的精神,营造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育人环境。

(四)坚持终身学习,加强继续教育

终身学习、培育学习力,是新时代和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双重诉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自育和育人过程。要做好让人民满意的合格辅导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勇于探索,拓展知识视野,创新工作思路。通过专题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调研实践、借调外派、学历深造等形式对辅员进行继续教育,有助于提升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新时代的脉搏中把握好“变”与“不变”,在继续教育的洗礼中坚定育人初心和职业信仰,对辅导员树立事业型思维,杜绝职业倦怠,以持续饱满的热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五)健全机制保障,优化考评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辅导员考核评价关系着高校德育工作实效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进度,是辅导员进行自我教育、激励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坚持师德优先,建立辅导员师德信用档案,让学校、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辅导员考核评价,激励辅导员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追求。[5]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晋升激励的难题,维护辅导员权益,关心辅导员成长,对辅导员回归培养人才的初心、潜心教书育人、提升职业价值感、荣誉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双一流”建设和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可靠的队伍支撑。

猜你喜欢

师德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