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构成及启示
2019-01-11王建东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11
王建东(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11)
同客观题相比,政治主观题更有利于检测考生对必备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更能反映考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却不喜欢做主观题,部分教师也认为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太灵活,自己在引领学生备考中难以把握。全国卷的政治主观题分值达52分,超过了总分的一半。从高考结果来看,各地主观题得分率普遍偏低,因为每一道题分值都较大,考生之间很容易因为主观题拉开差距。
可见,答好主观题对考生有重要影响,复习备考中应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一、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构成分析
笔者研究发现,之所以答不好高考政治主观题,是因为许多学生思路太狭窄,他们头脑里只有“教材知识”,只知道用教材上的知识来答题。事实上,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答案并非只有“教材知识”这一来源,“试题材料提供的信息、时事政治中的语言、现实生活积累”等也是其答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以近4年来的高考政治全国Ⅰ卷主观题答案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大家搞好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1.来自于教材理论知识
一直以来,教材都是教学最主要的载体,也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针对高考命题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理念,其中的“四层”在回答“考什么”的问题时首先强调的是要考查“必备知识”,可见,在高考内容改革、核心素养立意的大背景下,“知识”的重要性并没有被淡化。事实也是如此,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理论依据。
【例1】2018年全国Ⅰ卷39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参考答案从宪法修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修改过程广聚民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最后是按照法定程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些答案要点基本都是来自于《政治生活》教材知识。
【例2】2018年全国Ⅰ卷40题第(1)问要求考生结合小岗村的实践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我国改革的性质、目的等内容在《生活与哲学》教材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部分都有重点阐述,考生并不陌生,只要对教材知识熟悉,在完整答出教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小岗村的实践加以论证,就可以很好地作答。同样,该题的第(2)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所给的参考答案基本来自《文化生活》教材上有关文化的作用和先进文化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例3】2017年全国Ⅰ卷38题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参考答案中有关提高消费品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降低生产成本等绝大部分措施在《经济生活》教材第五课“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一框中都是可以找到相关表述的,如果考生用教材上的表述进行答题也未尝不可。
2.来自于试题材料信息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中针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有这样的要求:“能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材料为试题创设了一定的具体情境,而试题就是紧扣情境材料进行的设问,考生作答时如果能够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也可以生成答案。
【例4】2016年全国Ⅰ卷38题要求考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不难发现,参考答案中“有利于沿线国家扩大产品供给、增加税收、扩大国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技术水平;有利于中国扩大市场、推动‘走出去’”等要点几乎都来自于试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考生只需对材料进行准确解读,经过分析和概括,然后把材料中提供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对中国的好处用经济学的术语表述出来即可。
【例5】2017年全国Ⅰ卷40题第(1)问要求考生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这一道题广大师生普遍感觉很难作答,因为仔细研究答案之后就会发现,除“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同《文化生活》教材上的“大众传媒”部分有较直接的关系外,其余的答案,如选择了什么样的诗词、发掘了诗词的文化内涵、激发了民众内心的诗词情结等表述在教材上根本就找不到,基本是来自于对试题材料提供信息的文学化概括,“政治语文化”的色彩非常明显。如果考生只知道在教材上找理论知识作答,这一问就很难答好。
【例6】2015年全国Ⅰ卷38题第(2)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试题材料中明确提供了以下有效信息:2015年我国的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700亿元,财政赤字率将由2.1%提高到2.3%,以及国际上财政赤字率的警戒线为3%。很显然,材料清楚地表明,我国财政赤字率虽然提高了,但仍然是在国际警戒线以下,所以是安全的、可控的、合理的。这一点作为一个答题要点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令人遗憾的是,评卷中却发现大多数考生并不能把材料的这一有效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而是完全忽略掉了。
3.来自于时事政治语言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除了要求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学科知识外,还要求考生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来回答问题。这是思想政治学科特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考生拓宽视野、关注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所以,有的主观题答案中就有来自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于时事语言。
【例7】2017年全国Ⅰ卷38题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参考答案为“我国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生产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很显然,这是在试题材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近几年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时政词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演绎。
【例8】2017年全国Ⅰ卷39题第(2)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做出解释的意义。参考答案中,“遏制‘港独’、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尊严、维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法治秩序”等都有鲜明的时政色彩。
4.来自于现实生活积累
《考试说明》在“调动和运用知识”部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考生不仅要……而且能够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形成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考生“知识库”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课外阅读积累,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真实的生活经验。
反观高考政治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其实一部分就是来自于考生的“知识库”,来自于其真实的生活经验。
【例9】2017年全国Ⅰ卷40题第(3)问要求考生就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建议。显而易见,答案示例当中“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设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建议全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考生也完全可以联系自己所在学校、所在班级的一些实际做法作答,比如“召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设计关于诗词的学习园地、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歌咏比赛……”同样是符合要求的。
综上所述,高考主观题的答案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一核四层四翼”理念中的“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在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时,要求高考试题既要突出基础性,同时又能够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而且要有所创新。同这些要求相一致,一道主观题的答案并非只是“教材知识、材料信息、时政语言、生活积累”当中的某一个方面构成的,而往往是以上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例10】2017年全国Ⅰ卷40题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参考答案中既有《生活与哲学》教材上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知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也有对试题所给材料信息的概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还有对时政语言的演绎——“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二、对复习备考的几点启示
众所周知,高考是一根指挥棒,“怎么考”就会引导师生“怎么教”“怎么学”。明确了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的几个主要来源,我们就应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1.夯实基础知识
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虽然教材理论知识并非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的唯一来源,但不可否认的是,教材理论知识是主观题答案的最重要来源。因此,在复习备考的每一个阶段,千方百计地夯实、落实基础知识仍然是第一位的。
学生应熟练掌握教材的框架体系,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结构。高考主观题尤其是《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试题经常会限定答题的知识范围(单元、课、框、目等),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明确教材的框架体系,否则就会答非所问,前功尽弃。掌握教材结构尤其要注意区分有些特别容易混淆的单元标题和课标题,搞清楚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在准确、全面、深刻理解的前提下,学生应熟练地掌握教材上的概念、观点和原理。
2.重视阅读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考生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首要能力。但是,笔者多年参与高考阅卷工作发现,这一能力恰恰是许多考生的薄弱环节,在高考答卷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首先,一定要使学生重视审题,让其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拿到卷子不仔细审题就开始写。否则,就可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次,针对试题材料,学生应能够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其中心思想,能够清晰地对材料划分出层次来。再次,针对试题设问,学生应能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中心词语,找准答题的“题眼”。最后,学生还应具备把试题材料中的语言转化成学科专业术语的能力。
3.积累时政语言
与时俱进是政治学科的显著特点。对时事政治的考查在近年高考中有加强的趋势。复习备考全过程都应贯穿时事政治,学生应多关注时政热点。比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国际会议尤其是在我国举办的重要国际会议、我国提出的各种新主张等。
从应考的角度看,考生既需要了解这些时政热点的内容,也需要多积累一些时政“热词”。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脱贫攻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能够把这些时政“热词”有意识地用于答题。
4.关注生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要求。要想答好主观题,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充自己的“知识库”,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多关注生活、联系生活,把知识学活、学透,能够用知识来分析生活,用生活来回答理论问题。
总之,虽然高考政治主观题难度较大、要求较高,但只要师生掌握了高考主观题的答案构成来源,并且在复习备考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这一难题就可以得到有效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