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的“位育”之道
2019-01-11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
潘光旦是位博古通今、有着独到见识的中国现代教育学界泰斗之一。他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他是我国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和自由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位育”之道[1]。因此,笔者想在此探究、总结潘光旦泰斗的“位育”之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位育”之道
潘光旦先生提出的“位育”之道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的成功范例。他引《中庸》里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义,从儒家社会思想中提炼出“中和位育”的概念。潘先生认为“位育”是个新名词,却是个古老的观念。他解释说:“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他认为,教育如不能使人安其所,遂其生,那叫办学,不叫教育[2]。“位育”的“位”是指要摆正位置,实事求是,恰当的自我定位,从而找到最恰当的位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位育”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差别、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获得最佳发展机会。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的智趣、能力等具体情况开展不同方式的教育。孔子曾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所以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有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学生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3]。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多元智力论”的提出者,美国加德纳教授指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7种智力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所有的个体不可能在单一的智力方面得到有效的表现[4]。“多元智力论”表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则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着相互适应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表现、凭借教学经验,设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从而做到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教而学,择其善而从之,不善而改之。“位”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做到恰当定位,而“育”则是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有所获。另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教师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培养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位育”之道——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根据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3个等级。在3个等级目标体系中,基础目标是针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需求确定的;提高目标是针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确定的;发展目标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特殊需要以及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多元需求确定的[5]。因此,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虽然高校的大学英语没有进行分级教学,但因学生来自不同省份、基础各不相同,所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笔者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一)游戏教学法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因此,笔者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了解了学生词汇量的薄弱点,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游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词汇量薄弱的学生往往把背单词当作洪水猛兽,从内心拒绝背单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每节课前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玩简短易行的口头趣味单词接龙游戏,通过游戏复习单词、句型,练习新语言点,使学生寓学于乐。当然,学习是一个苦差事,笔者会在他们娱兴正浓时,戛然而止,请拼写薄弱的学生上黑板听写游戏中的单词,有意识地强调正确拼写的重要性。
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而且还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利用特长学习英语。在笔者教的班级,有几名爱打篮球的体育特长生,他们的英语基础尤其是词汇量,要比其他学生弱,而且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不高。为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消除他们背单词的抵触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背单词的快乐,笔者会给他们布置篮球比赛规则的作业,让他们在课堂上给其他学生讲解。他们可以用汉语讲,但要告诉其他学生一些英文的篮球术语;也可以把篮球带进课堂,现场演示各种篮球动作,但要加上英语说明。这种以学生的特长作为切入点,把特长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的作法,不仅提高了学生背单词的效率,而且增加了词汇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二)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又称“翻译法”,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它是中世纪欧洲人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所采用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教学语言大部分是学生的母语,注重利用语法,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翻译法认为背诵语法规则是学习外语的捷径。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一些偏远省份学生的语法基础薄弱。笔者会在每节课上给他们布置翻译句子的作业,让他们把不会的句子做标记,下次上课时根据句子中出现的语法问题进行讲解。
另外,在上课前,笔者增设了翻译句子的预热环节,让语法基础薄弱的学生在黑板上写翻译的句子,然后发动全班学生挑错。学生在查找错误的过程中,巩固了已学的语法知识。此法有利于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英语的语言结构,加深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理解,提高了英语的运用能力。
(三)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是根据20世纪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有7个,即工具功能:用语言获取他物;调节功能:用语言控制他人的行为;互动功能:用语言与他人交往;人际功能:用语言表达个人感情和意义;启发功能:用语言学习和发现;想象功能:用语言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表达功能:用语言交流信息。因此,笔者认为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言进行交际。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对英语基础较好、英语学习有较高要求的学生,笔者使用交际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笔者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场合,让学生以英语话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输出语言;或者用英语讲解当日教学任务里的课文,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并交流自己的意念、思想。这时,教师的角色就是学生的助教,在他们演讲后,补充遗漏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四)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20世纪70年代后,情景教学法被引入中国。它是基于丰富的语言场景而设计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场景,学生在此生活场景中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这种教学方法变单调、机械的句型操练为活泼、生动的交际性练习,具有接近生活的交际功能。笔者根据大一新生英语教材《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单元“Fresh Start”的内容,创设了一个新生报到的场景。首先,笔者将课文中的字词、句型提前写在黑板上;其次,将学生分组,每组既有基础好的学生也有基础薄弱的学生,让他们彼此带动,描述自己第一天报到时的情景。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可以积极地投入进去,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位育”之道——因材施教的实施效果
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言,人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以“自我”为对象。自由的教育不是“受”,也不应当有人“施”。自由的教育是“自求”,教师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学生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自得于后[6]。而因材教育恰恰体现了自由教育的精髓,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教育真正进入自我状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的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位育”之道的要议。单词和语法薄弱的学生在体验了单词接龙游戏和大量的翻译句型练习之后,逐渐培养了语感,不再视单词为洪水猛兽,学生在作文中的单词拼写和句子语法出错率逐渐降低;而交际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创设了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讨论中练习口语,学生从入学时的“默默无言”“口欲言而未能”,进入到了跃跃欲试的状态,口语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自信,提高了综合能力。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的“位育”之道就是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为依据,因材因人有针对性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入自己的角色,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范式,从而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