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立足音乐教育复兴礼乐文化的对策与措施

2019-01-10朱晨岚

戏剧之家 2019年35期
关键词:复兴礼乐音乐教育

朱晨岚

【摘 要】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对于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也足以发挥潜在的助力与支持作用。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将在分析复兴礼乐文化的重要意义这一基础上,从“创作新礼乐歌曲”以及“以视频为载体推动新礼乐歌曲的网络传播”这两个角度切入,提出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复兴礼乐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礼乐;复兴;音乐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5-0146-02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其源头还要回溯到西周初年周公旦的“制礼作乐”。所以,从周代发轫开始,礼和乐就已相伴而生了。后经汉代以来两千多年间儒学的揄扬、倡导,礼乐早已作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到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当中去了。所以,在笔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也对礼乐文化的渗透和发扬进行了深度思考。

一、中华传统文明中的礼乐文化

关于礼乐的关系,南宋郑樵在《通志·乐略》中分析得非常到位:“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意即,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丧失其中一方,则另一方的效用就难免会大打折扣。礼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乐重在引导人的内在心灵,两者殊途同归,共同服务于教化人心这一终极目的。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乐记》将礼和乐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概括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意思是说,礼通过对人外在行为的节制、规范,来达到区分男女、长幼、尊卑等差别,明确社会秩序的目标;而乐,则是从共通的审美情感切入,引导人们在接受音乐熏陶、追寻中和之美的过程中荡涤心中的私欲,感悟到音乐之美背后所蕴含的真、善、平和之精神,切实感受到自身和他人彼此构成命运共同体的深厚情谊。所以,礼、乐两者,一作用于人的外在行为,一作用于人的内在心灵,殊途同归地发挥了克制、荡涤人的私欲之作用,促使人的思想情感重归于儒者所倡导的“仁爱”精神,最终达成礼乐教化之目的。所以,礼乐文化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也作为中华文化根脉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二、礼乐文化对弘扬社会价值观的潜在助力作用

在传统的“礼乐文化”体系中,“仁”与“和”正是儒家礼乐教化体系的旨归所在。而对于当前正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儒家礼乐文化中所折射出的“仁”与“和”的基本理念,仍具备其正向的建设性意义。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界定:其一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二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其三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上述三方面的价值目标,儒家礼乐文化都具备潜在的建设性辅助、推动作用。

就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来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的礼乐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公众树立“和而不同”的正确理念。即人与人之间在理念、观点方面求内在之“大同”,而弥合表面细枝末节之“小异”。在如此“和而不同”的观念指引下,不仅有助于引导公民表达自己的心声,强化其民主参与意识;而且还有利于调节、化解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建设和谐的社会氛围,并最终助推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升。就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来看,儒家礼乐文明所折射出的“仁者爱人”“和为贵”等思想理念,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消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观念,推动社会成员在“仁爱”精神指引下,达成身心的自由发展与进步,同时促进社会公平的广泛实现。而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来说,儒家礼乐文明所倡导的“仁者爱人”观念,又势必会驱动接受了这一理念熏陶的公民树立诚信、友善的意识,以诚待人,以信立己,尽心为人,立己達人,促成彼此之间的“安居”。每一个社会成员若能在人际交往中达到上述的要求,那么运用到本职工作中,自然也就会尽心尽力,精益求精,按照“大国工匠”精神的要求,培养起高度的责任感与敬业心,从而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应有的热忱心力,同时也达成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乐业”。当每一位公民都能够获得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条件,那么“爱国”就不再是口头的话语,也就能真正地、深刻地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了。

所以,综上所述来看,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非但从未过时;而且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礼乐文化都能够在培养公民健康、正向的价值观念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辅助推动作用。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介和推广,也应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壤之中,更是不容置辩的现实需求了。

三、当前音乐教学中复兴礼乐文化的对策与措施

如上文所述,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也能发挥出潜在的助力与推动作用。所以,在当前复兴礼乐文化,就成了在音乐领域复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项重大课题。有鉴于此,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尝试提出如下两条对策:

首先,复兴礼乐文化应从孩子抓起,将中小学生培养为礼乐文化复兴的后备军。高等院校尤其是高师院校的音乐教师,应在对中小学校音乐教学状况展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创作新的礼乐歌曲来尝试在中小学校园内复兴礼乐文化。比如,将民族音乐和通俗歌曲的旋律、节奏以及和声手法有机结合起来,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正气歌》等谱写成为融合了民族与通俗音乐风格的声乐作品,然后采用民通跨界唱法来演唱。这样,就有望创制出既符合当前公众欣赏趣尚,又蕴含着道德教化功能的“新礼乐”。

将此类“新礼乐”用之于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堂,则有望凭借歌曲新颖的跨界风格来激发中小学生的欣赏和学习兴趣,在当前文化环境中再一次受到传统礼制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则有望发挥出以乐育人、寓教于乐的生动效果,也为当前中小学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补充新的曲目资源。而且,在创制新礼乐的道路上,还可得到许多乐坛前辈的经验启示和支持。目前,我国音乐界已经有许多前辈作曲家尝试开展了复兴古代音乐文化的工作。比如,谷建芬老师根据《悯农》《七步诗》《明日歌》《游子吟》等古代著名诗篇,创作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新学堂儿歌》系列儿歌。这些前辈老师的创作案例,都足以为我们谱写新礼乐歌曲,提供范式、经验与智慧等方面的启示与支持,助力我们创作出更为契合当前中小学生的作品。

其次,录制反映新礼乐的微型视频投放于新媒体平台,借助网络传媒渠道来普及传播并复兴礼乐文化。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已然造就了一个视觉为王的传媒时代。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诸如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大多数网络受众都越来越依赖视频来获取各种信息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复兴礼乐文明,就必须借力于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以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视频为载体,来推动礼乐曲目的广泛传播与接受。比如,可以将上文所述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正气歌》等新礼乐歌曲改编录制成为Flash微视频,投放到校园的新媒体公众号或服务号上。对于形象思维相对发达的中小学生来说,观看此类新礼乐歌曲视频所受到的视觉刺激印象同单纯学唱新礼乐歌曲的听觉印象相比,显然要更加强烈也更为持久,自然也更容易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即使是对于高校学子或社会公众,借助观看网络微视频的先期视觉刺激作铺垫,也更容易激发他们对新礼乐歌曲的兴趣,从而促使此类歌曲进入他们的视野乃至文娱生活,最终促成礼乐文化在更广范围内的接受与复兴。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也能发挥出潜在的助力作用。故而,复兴礼乐文化已成为当代音乐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而要在当前文化环境中扎实稳妥地推进礼乐文化复兴,就必须以能反映礼乐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为原型,来创制礼乐歌曲,录制微型视频,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予以推广传播。这样,才能在视觉为王的信息时代,促成礼乐文化在更广范围内的接受与复兴。

参考文献:

[1]韩伟.论中国礼乐精神及其呈现形态[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9(05).

[2]黄克顺. 儒家礼乐文化与高校德育实践[J].文教资料,2019(22).

猜你喜欢

复兴礼乐音乐教育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