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2019-01-10郭蕊萍
郭蕊萍
摘 要:三毛原名陈懋平,是近代文学中至关重要的一员,代表作分别有:《撒哈拉的沙漠》《梦里花落知多少》《你是我不及的梦》等总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宏观及学习的态度,浅谈三毛为其文学作品所附带的生命意义以及其文学作品在近代文学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三毛;生命意识;文学价值
一、三毛的写作背景
三毛原名陈懋平,出生于1941年的重庆,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后先后前往西班牙马德里大学与德国歌德书院进行深造学习。这些多彩的经历,为三毛往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必备有利的条件。同时,为三毛文学带来灵魂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人生经历,这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来自她的付出六年宝贵时光,最终顺利步入婚姻殿堂的爱情,在这段爱情中,三毛义无反顾前往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撒哈拉沙漠。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三毛从中国到欧洲,再从欧洲到撒哈拉沙漠,丰富的生活阅历,异于常人的生活感受,深厚的学习功底,这些都是三毛为日后作品奠定下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形式各异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历练,才为三毛的众多文学作品注入了灵魂与生命力。
二、三毛的生命意识
读过三毛文学作品的人都知道,在三毛的文学作品中,爱是是永恒的主题,自然平和的爱,平平凡凡的爱,即便在今天,三毛的作品依旧可以让读者在喧哗浮躁的世界中获得一片心灵的宁静,在其文学作品中感受到那丝丝爱意。三毛作品所展现的平和与爱,亦是三毛穷极一生所追求的生命的意义,对于三毛而言,她可以用文笔向世界散发爱,但对于她自己而言,是纠结的,是被编制纠缠的,三毛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包括本人的性格,都注定了三毛是一位追求爱与自由最大化的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最大化的自由,便是死亡。”即便今天,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感受不到,当年三毛对自由向往追求的同时,其生活经历对她人生道路上所造成的各种羁绊。在这样的困惑与纠结中,三毛始终没有迷失掉自己,纵观三毛的文学作品,“爱”是从始至终的主题,各式各样平凡而不失意义的“爱”,在如今看来,“爱”对三毛而言,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亦是一种对自我深陷泥潭的救赎。细细想来,或许三毛在创作这些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时,抑或是对自身情感的救赎。在我看来,以“爱”之名便是三毛向世人展現于述说的生命意义。
三、三毛作品的文学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先从文字架构与背景故事中,浅析三毛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架构与文学内容。上文提过,三毛的文学作品中,“爱”是永恒的主题之一,其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无疑是三毛与丈夫荷西的爱情了。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在那一片荒芜的黄沙世界之中,人作为一种情感动物,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之下,是极易产生畸形抑或是危险思想的,但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三毛与丈夫深沉的爱,让他们对当时身处的世界充满了希望,对未来的时光,怀揣着多姿多彩的诸多理想。在三毛的文学中,三毛所展现最多的,是通过自身第一视角或是客观视角去诠释爱,在各种各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无论是沙漠,或是战乱之地,仿佛在三毛的眼中,这些都是人生旅行中的多姿色彩。在作品中,即便文字所刻画出的世界,刻画出的背景是艰难的,是痛苦的,是宛若人间地狱一般的存在,但读者从中并不能读出令人沮丧的相关情绪,反之,读者从三毛的文中感受到的是希望,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三毛对生命的理解,对这个世间止不住的爱意。这样的文字魅力,这样的文学架构,很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三毛在无时无刻对生命的探索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痛苦纠结,又经历了怎样日复一日地用爱救赎。
四、总结
在三毛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三毛漂泊的一生中,其对“爱”与“自由”的追逐从未停止过,这是三毛穷极一生所最求的生命意义,是三毛的灵魂所在,无论是对于爱情抑或是对这个冷漠残酷的世界而言,三毛的爱都从未停止过,无时无刻不在用她的爱感染着自己身边的一切,即便在今天当我们拿起三毛的文学作品,依然能感受到那一份爱意浓浓却又平凡而自然的“爱”。同样的,对于三毛的文学作品来说,其对于“爱”至极致却又毫不浮夸的渲染,已然让读过的人不能忘怀,用现在的话来说,三毛所带给这个世界的,是无穷无尽的正能量。我们很难想象,在三毛的一生中,漂泊过如此多地方,在这其中,三毛忍受了多少的寂寞,多少的煎熬,但对三毛而言,这只是人生的经历之一,将这些经历所消化后,剩下的只剩下理想与爱。其文学作品最为可贵的价值,便是这一份不忘初心,贯穿始终的“爱”,爱自己,爱人生的伴侣,爱这个世界,这样的三毛,我们怎能不爱?这样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又怎么可能不爱?
参考文献:
[1]吴世娟.浅析三毛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J].山花,2012(8).
[2]神盈盈.一生漂泊,一世温柔:论三毛作品中传统与现代女性意识的观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3):182-183.
[3]张释然,杨振宇.三毛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及成因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
[4]黎慧强.“三毛热”文学现象的思考[J].魅力中国,2009(14).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