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沙恭达罗》的艺术手法
2019-01-10康宇歌
康宇歌
摘要: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是印度中古文学史中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他被称为“印度的莎士比亚”。《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的梵语诗剧,它不仅在印度人民心目中拥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的千古名剧之一。《沙恭达罗》是梵语戏剧的巅峰之作,它享有如此高的声誉,与其艺术上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迦梨陀娑;沙恭达罗;艺术手法
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是印度中古文学史中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他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多杰出的作品,剧作《沙恭达罗》就是其中之一。印度人民以及外国的梵文学者都认为《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最伟大的作品。《沙恭达罗》是梵语戏剧的巅峰之作,它享有如此高的声誉,主要是由于其艺术上的特点。迦梨陀娑在《沙恭达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极其高超,即使戏剧的情节并不复杂,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未涉及,戏剧的冲突也不是非常尖锐,但迦梨陀娑精湛的艺术技巧却使这部伟大的剧作充满艺术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沙恭达罗》改编自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的《沙恭达罗传》,主要讲述了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国王豆扇陀出行打猎,在净修林遇到净修女沙恭达罗,两人相爱,最后,两人按照乾达婆方式恋爱结婚。后来沙恭达罗无意中冒犯了一位仙人,于是沙恭达罗受到仙人的诅咒:国王将忘记她,只有当国王看见他给她的戒指时,才能重新想起她。结果,当她怀着身孕去寻找豆扇陀时,途中弄丢了国王给她的戒指,国王忘记了过去,拒绝跟沙恭达罗相认。最后,国王终于看到了被遗失的戒指,他重新忆起了沙恭达罗,诅咒消失,一家人团圆。全剧的7幕之间过渡自然,承上启下,引人入胜。
第一,作品擁有曲折的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情节的设计和矛盾冲突的制造非常重要。通过情节,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将得到很好地展示,而冲突使戏剧更具艺术魅力。作者能够“点石成金”,人人皆知古之已有的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创造性的表现,变成了一个极其具有吸引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在《摩诃婆罗多》中,男女主人公刚一相遇,沙恭达罗就向豆扇陀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当豆扇陀在向她表达爱意时,她提出了将来要让自己生下的儿子来继承王位的条件。由此可见,在《摩诃婆罗多》中,沙恭达罗拥有比较粗犷的性格。而在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中,女主人公在清净美好的大自然净修林中长大,她天真、诚实、善良。当她第一次见到豆扇陀时,她先是惊恐,然后又多情。当沙恭达罗的女友向豆扇陀介绍她的故事时,沙恭达罗假装生气用手指威胁女友。之后,她向女友表达对豆扇陀的相思之情,可是当豆扇陀向她表达爱慕之情时,她又非常害羞。她的女友故意把她一个人留在豆扇陀身边,豆扇陀急切地倾诉自己的爱意,而沙恭达罗生怕自己做出越轨之事,进退两难。最后,她与豆扇陀以乾达婆方式恋爱结婚。豆扇陀与沙恭达罗分别之后,女主人公不小心冒犯了一位仙人,于是她被这位仙人诅咒了。豆扇陀也因诅咒丧失记忆,将可怜的沙恭达罗遗忘了,这是第一处曲折。诅咒的仙人说,只要国王豆扇陀看见他给沙恭达罗的信物,他将会回忆起沙恭达罗,两人还是能够团聚,可她不慎把戒指弄丢了,唯一的希望破灭了,此为第二处曲折。一个渔夫在鱼肚子里发现了沙恭达罗遗失在河里的戒指,戒指后来被豆扇陀看到,他才想起可怜的沙恭达罗。最后,豆扇陀与沙恭达罗以及他的儿子在仙境金顶山重聚,所有的波折才恢复平静。这些剧情波澜起伏,前后呼应,吸引着观众想进一步了解下面的故事。虽然对女性的不幸命运极为同情,但作为宫廷诗人的迦梨陀娑不能直接揭露这样的不合理社会现象,所以作者采用了古代印度社会历史条件允许的诅咒这一虚幻情节,是仙人的诅咒导致了这些不幸,但实际上,迦梨陀娑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诅咒被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巧妙地、真实地揭露了残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第二,人物性格生动鲜明。剧作中沙恭达罗的形象生动完整,她纯洁美丽、美好善良、温柔多情、同时她也嫉恶如仇、敢于反抗。首先,沙恭达罗是如天使般美丽的。沙恭达罗在纯洁的大自然净修林里长大,大自然在培育出了她自然的美,尽管穿着树皮衣,但是仍然遮盖不了她的美丽,作者通过国王豆扇陀的眼睛作者来展示沙恭达罗的美:“这个妙人儿即使穿的是树皮衣裳依然动人,什么东西不能装饰娇美的身材”(1)“下唇像蓓蕾一样鲜艳,两臂像嫰枝一般柔软,魅人的青春洋溢在四肢上,像花朵一般”(2)等,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沙恭达罗与生俱来无与伦比的美。其次,沙恭达罗善良美好。比如,沙恭达罗爱惜花草树木,小心地浇灌和呵护着它们,对待树木,“在没有给你们觉睡之前,她自己决不先喝。虽然喜爱打扮,她因为怜惜你们决不折去花朵。你们初次著花的时候,就是她的快乐的节日。”(3)“每当小鹿的嘴给拘舍草的尖刺扎破,你就用因拘地治伤的香油来给它涂。有成把的稷子来喂它,使它成长,它离不开你的足宗,你的义子,那只小鹿。”(4)通过干婆之口,沙恭达罗美好善良的形象瞬间展示在观众面前。再次,沙恭达罗是温柔多情的,在净修林中,初见豆扇陀时,沙恭达罗先是惊恐不安,当豆扇陀同沙恭达罗的女友们了解她的情况时,她时而含情脉脉,时而羞答答,当豆扇陀第一次离开净修林时,她为了拖延时间,说树枝挂住了自己的衣服,不想让豆扇陀离开,还故意找借口说草刺伤了她的脚。第一次见面后,由于思念豆扇陀,沙恭达罗玉容憔悴,在女友们的百般鼓励下,她在荷叶上写一封向豆扇陀表达心意的信,沙恭达罗写道:“你的心我猜不透,但是狠心的人呀!日里夜里爱情在剧烈地燃烧着我的四肢,我心里只有你。”(5)沙恭达罗虽然美丽善良、温柔多情,但当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她也表现出刚强敢于反抗的性格。来到王宫和豆扇陀相认时,她首先机智地述说与豆扇陀曾经一起生活的美好和细节,试图使豆扇陀回忆起自己来,当豆扇陀坚决不接受她时,她便愤怒地谴责豆扇陀:“卑鄙无耻的人!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谁还能像你这样批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实在是一口盖着草的井?”(6)豆扇陀的形象具有褒贬两面性,作者既对他进行了赞赏,也对他进行了讽刺。豆扇陀的确是白马王子的典型形象,他不仅是一个关心人民的好国王,而且是一个温柔多情的英俊男儿。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违背事实,豆扇陀身上也有纨绔子弟不好的特点,他没有被设定成一个对沙恭达罗忠贞不二忠于妻子的形象,那样也不符合事实,而是通过诅咒这一虚幻情节来揭露豆扇陀的喜新厌旧和虚伪无情。当沙恭达罗怀着孕来到王宫和他相认时,他残忍无情地说,“住口,住口!你处心积虑想尽办法来污蔑我的家声,毁坏我的名誉,正如一条冲决堤岸的河流把清水弄浊,把岸上的树木冲去”(7),这是一张多么卑鄙可耻的嘴脸啊!对往日的妻子如此绝情和虚伪,迦梨陀娑机智地借虚幻的诅咒,揭露了当时宫廷上层的虚伪无耻和妇女的悲惨命运。因此,豆扇陀的形象也是丰富而完整的,作者没有从头到尾把他刻画成完美无瑕的白马王子,而是让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他英俊勇武,温柔多情,同时,他也朝三暮四,虚伪无情,这就使得人物形象符合事实,鲜明生动完整。
第三,心理描写细腻。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部作品的亮点之一。第一幕中,通过两个人揣摩彼此的心理来展示了各自的内心世界,虽然男女主人公从未直接交流,但这样达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比如,豆扇陀心里道:“她是不是像我对她一样,也对我发生了感情。不然就是我太想入非非了。为什么呢?我说话的时候,她虽然不掺言接语。我一说话,她却就倾耳细听。即使她不跟我面对面站着,她的眼光可也没向别的东西上转动。”(8)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对话,但这样的心理描写已将豆扇陀的心意表明,从而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准备。再比如,沙恭达罗明明对豆扇陀有好感,但却害羞不敢表达,“为什么我看到这個人以后,就对他怀着一种好感?这是净修林的清规所不允许的。”(9),“假如我神志清明的话,我不应该躲开他吗?”(10)虽然没有直接叙述沙恭达罗对豆扇陀的感觉,但对沙恭达罗惊慌失措的心理活动的展示,更能显示出沙恭达罗对豆扇陀的好感和爱慕,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通过心理描写,女主人公柔中带刚的鲜明个性也得到凸显。尽管沙恭达罗善良温柔,但当面对豆扇陀的虚伪无耻,沙恭达罗心里却说:“呸!呸!他怎么连结婚都怀疑了?我的希望之藤长得很高,现在一下子给摧折了。”(11)“爱情已经变了,怎能再回忆起来呢?可是我一定要洗清的。我要努力一下。”(12)面对豆扇陀的不相认,她肯定伤心欲绝,但她没有一味哭泣被动,而是在心中勇敢地做出反抗的决定,她的内心独白,让读者看到一个敢于同不公平待遇最大限度抗争的勇敢印度女性形象。沙恭达罗内心最细微和最隐秘的思想感情也通过这样的心理描写被揭示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由此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更想了解她接下来的命运。沙恭达罗在第二幕和第六幕中并未出现,但观众并不觉得枯燥无趣,因为豆扇陀对沙恭达罗一往情深的追求和怀恋通过豆扇陀的内心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就算是爱人不易得到,看到她的举动我心里就有了着落。”(13)“一想起干婆的女儿,我一点打猎的心思都没有了。因为我拉不开这张装好了弦上好了箭的弓来射那些鹿,它们跟我的爱人住在一起,脉脉的柔情从眼睛里流露。”(14)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使作品更具艺术吸引力。
第四,作品中现实与浪漫结合,悲剧与喜剧结合。作者不仅描写了现实生活,也描写了仙境人神往来的景象。本剧大部分是在描写现实生活,除此之外,也描写了仙境发生的事情,如国王豆扇陀帮助天神征战,胜利后,他在仙境金顶山和沙恭达罗还有儿子相认团聚,这样的故事情节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同时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悲剧和喜剧结合的表现手法也被运用,剧情在悲剧和喜剧之间来回转换。比如,剧作最开始就是明亮欢喜的。豆扇陀出行打猎,在净修林里遇见了女主人公,两人相爱,坠入爱河的两人最后以乾达婆的方式恋爱结婚,故事情节第一次达到高潮,喜之情也第一次达到高潮。然而紧接着,豆扇陀不得不告别沙恭达罗,喜之色彩瞬间转变,进入了悲戚的别离之景。待到沙恭达罗与义父、好姐妹们以及净修林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们依依惜别以后,她怀着悲伤、不舍,同时又充满喜悦与期待的复杂感情踏上了寻夫之路。当她千里迢迢出现在豆扇陀面前后,这位国王已经将可怜的沙恭达罗遗忘。此时,观众也为沙恭达罗忿忿不平,心中充满担忧和怜悯,暗自痛骂负心汉。此时,沙恭达罗痛苦万分,但她没有屈服,她当面怒斥豆扇陀的薄情寡义、见异思迁。开始时的喜之情味一下又转到悲悯情味,戏剧张力凸显,观众也仿佛置身豆扇陀的宫廷之下,同沙恭达罗一起流泪伤心,一起愤怒指责。就在沙恭达罗痛苦万分的时刻,女神出现,沙恭达罗被带离宫廷去向幸福乐园,这个楚楚可怜的净修林女子被解救了,悲悯之情味又转变为喜之情味。一个渔夫在湖里抓到一条鱼,鱼肚子里藏着一枚戒指,戒指上刻有豆扇陀的名字,豆扇陀见到戒指想起了所有事情,他非常愧疚,非常想念沙恭达罗,戏剧又转入悲悯之情中。观众心中也产生无限情愫,不禁同情起这痴情的国王。不久,豆扇陀得到召唤,去天界帮助天神征战,胜利凯旋,得到天神嘉奖。战争结束后,豆扇陀驾天车返回地界,途经仙境金顶山,在那里与沙恭达罗和儿子相见,一家团圆,欢快幸福的喜之情达到顶峰。如果作者没有安排丢失戒指的情节,而是让沙恭达罗带戒指直接去找丈夫豆扇陀,两人相认,而后结婚生子,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童话般生活,那该戏剧就成了平淡无奇的爱情剧,就不会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诗剧。迦梨陀娑没有采用单一的喜之情调控制观众的情感,而是采用悲剧和喜剧相互转换的手法,使戏剧更有张力和活力。
第五,景色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寓情于景。整部戏剧的风景描写有一种诗意的美,观众似乎也置身于迷人的自然景色中,比如:“早晨的霞光照红了迦哩干图树枝上的露珠。赶走了睡眠的孔雀离开达梨薄草盖成的茅屋。小鹿蓦地从印满了它的足迹的祭坛那里跑开。向高处跳了几跳,又伸直了自己的身躯。”(15)净修林的美丽和静谧让观众心旷神怡,秀丽的自然景色也同时烘托了沙恭达罗的美。景色描写也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比如沙恭达罗即将离开净修林时,林中的动物和植物不舍她离去,“小鹿吐出了满嘴的达梨薄草,孔雀不再舞蹈,蔓藤甩掉退了色的叶子,仿佛把自己的肢体甩掉”(16),“那野鸭不理藏在荷花丛里叫唤的母鸭,它只注视着你,藕从它嘴里掉在地下”(17),作者将描绘景色和抒发感情结合起来,这些生动的景色描写将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六,语言丰富多彩。剧中人物语言贴切生动,既切合人物身份,又饱含哲理,如沙恭达罗别离净修林时的语言描写。整个戏剧中的语言清新自然,典雅华丽而具有个性化,作者非凡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正是由于以上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沙恭达罗》成为印度古代梵语戏剧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也成为当今世界人民所喜爱的伟大作品,迦梨陀娑高超非凡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学习。
注释: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70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69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21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69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69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24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25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51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58页。
参考文献:
[1][印]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