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夜的景象,社会的缩影

2019-01-10黄泳茵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
关键词:野草鲁迅意象

黄泳茵

摘要:鲁迅所作的《秋夜》里描述了其后园的许多事物,这些事物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因此《秋夜》的每个种类、每个个体都有不一样的身份,他们是当时社会抑或者某人的缩影。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提出三大类意象相对合理的指向,同时分析了鲁迅寄寓之上的情感。

关键词:秋夜;鲁迅;野草;意象

鲁迅的《秋夜》作为《野草》散文集的开篇,多年来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其中研究意象、解读《秋夜》象征意义的分成两派:“实指派”如张觉、胡尹强,认为某事物是某人的映射;“多重指向派”如朱崇科、张勇,认为其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有丰富的内涵,不可一一对应。

肯定的是,两派的研究都给予了我们更多的角度去剖析《秋夜》,即便两派在意象之“实”与否的问题上有分歧,但对意象指向的看法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本文通过结合前人的研究,总结主要的三大类别的意象指向,探讨鲁迅对其注入的情感。

一、古怪的高天:绝望与虚无

有学者认为黑夜是鲁迅“绝望情绪”的化身,枣树与天空的对抗是鲁迅内心的自我战争。然而结合文本来看,鲁迅描绘的秋夜的天,带有一种狡猾的意味。它在万事万物之上,神秘莫测,与枣树作斗争的同时,又把“繁霜”掷向脆弱娇嫩的花草。如果这是鲁迅的“绝望”的化身,那么这种绝望的情绪的根源是难以说清的。

笔者认为这个高高在上的夜空所指的更应是黑暗势力、封建统治阶层,星与月则是其依附者。从鲁迅的描写中,其表现近似于当时社会里掌握权力的封建階级。自远古以来,借天说理、调动迷信心理,都是封建的统治阶级善用的统治手段,此用可“神秘高远”一词概括。朱崇科认为:夜空故作神秘、神化自我的行径正如同统治阶级的常用手段,伪装下欺压花草的行为是其威严强权的表现。1924年前后多方统治导致局面混沌,北伐战争前的民国政府屡战屡败(1926年北伐战争),先进力量逐渐被磨平,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因此天空愈发地远,愈发神秘,好像无懈可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鲁迅《秋夜》),希望之光越来越渺茫。

而鲁迅对此的感受就是绝望与虚无。在“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鲁迅《秋夜》)这句中,鲁迅开始迷茫了。面对如此古怪高远的天,希望变得渺茫,一切皆虚无,四处充斥着不安的感受。在《希望》里,鲁迅同样提到了“暗夜”,而且更明显带有绝望与虚无之感。这种感觉同样被鲁迅深深地寄寓在夜空这一意象之中。

二、“枣树”战士:孤独、痛苦却坚忍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开篇的这一名句引入了全篇的主角:枣树。枣树这一意象要分开讨论。绝多数学者都认为后文单独写到的那一棵是鲁迅自我的化身,是他精神的寄托之处,但对另一棵枣树则有不一的意见。

为何单独写的枣树是鲁迅自我的化身?结合鲁迅晚年的经历来看:他培养的青年人士反把矛头对准自己;费尽力气钱财养活兄弟一家,结果兄弟失和,这让鲁迅遭受了重大的心灵创伤,一切就像枣树熬出果实,却被孩子们打光了枣子,使其伤痕累累。但在此沉重的绝望下,“枣树”依然直直地刺着黑暗,还要与这神秘的夜空对战。因此说这是鲁迅精神的化身应是最为贴切的了,亦可以说是一个像极了他的孤军奋战的精神战士。高大、坚忍,它如此决然,如此强大,却又如此孤独,如此痛苦。

而另一棵枣树有人认为是其妻子朱安。鲁迅奉母之命成婚,娶了个封建的女子,朱安也小心翼翼地精心维持这段婚姻,但鲁迅始终没有爱上朱安,所以将两棵枣树分开描述。但既然下文中描写的那一棵“枣树”被视为是鲁迅精神的化身,那作为同类事物,另一棵也应该是与鲁迅精神相似的人,这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

笔者认为枣树分述的原因是:作者想强调他们为同类人(革命者),但他们是有各有自己的想法的。也有学者认为两棵枣树是周氏兄弟,兄弟失和后两棵原先并肩作战的枣树分开了,这种说法理由也很充分。《秋夜》作于1924年9月15日,这是在与兄弟周作人失和、离家一系列事情结束后的第一篇抒发个人心情的散文诗。至亲失和是对鲁迅一生打击最大的事件,鲁迅不可能完全绕开此事不谈,因此若真是实指一人,极有可能是周作人。

或许枣树是指周氏兄弟,或许枣树是指同类异军的战士们,他们都始终萦绕着一种孤独的感受,那棵看似最坚实的枣树,却是伤痕满满,落尽了一切,最为痛苦却又最为强大、坚忍。

三、小生物:呵护、同情与作者希望的再燃

“小粉花”一指有说是当时的弱势群体,有说是青年人的象征,也有说实指许广平。小粉花“小”,却仍然做着带有希望的梦,说其指向弱势群体以及青年群体合乎情理,而弱势群体之“弱”应该指力量上以及精神上的弱势。与“枣树”相比,小粉花娇嫩、缺乏决绝的反抗精神,因此只能期待他人的解救、期待希望之境的到来。这说成是许广平就不太符合。许广平是有一腔热血的青年女性,她抗婚、表露心声向来是采取猛烈的进攻,鲁迅还曾在信中劝诫她莫要一时激动而牺牲了自己。因此,比喻许广平一说不恰当。

文中的小粉花一直处在自己虚幻的梦境之中,而作者主动走入粉花的梦境,不指责她的退缩,而是呵护着她弱小的心灵。杨永红认为,粉花的梦也是枣树曾经的梦,这是鲁迅检讨过去的自己的体现。鲁迅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怀着“希望之梦”的。在另一篇诗歌也可以看出鲁迅绝望与希望的交织曲,而他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希望:“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同!”(鲁迅《希望》)同时,鲁迅向来有着保护青年人的思想,“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在小粉花的梦境,“诗人”选择肩住一切苦痛,让他们到光明去。这里体现鲁迅理解、同情这类青年人,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呵护他们成长。

“小飞虫”是奋不顾身的代表,虽然他们看似有些盲目,但勇气与热血并在。这意象的指向大致统一,都指向那时候的热血青年人。(也有说许广平的,但多称包含在其中)

相较于小粉花,小飞虫展现的是无所畏惧的一面,他们尽管往前冲,冲破一切的屏障:窗纸、玻璃纸。朱崇科认为,小青虫虽莽,但鲁迅向他们的勇气致敬,因为他们也有坚定的革命精神,只是行动不一样。肖国栋认为是小青虫的勇敢使得鲁迅重新获得自信。从作品中看,小飞虫从屋外冲入了屋内,也的确有一种拯救的意味。有一只扑到了火里,“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鲁迅《秋夜》)这火指什么?胡尹强称那是爱情之火,但这一说法很突兀。这火应该是“希望”,是热血的小飞虫重新点燃了“我”的希望,而“我也信以为真”则表明这希望虚无缥缈,但希望毕竟是出现了。

参考文献:

[1]贺昌.再谈《秋夜》的象征问题——兼与张觉先生商榷[J].鲁迅研究月刊,2000(04):46-50.

[2]胡尹强.“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鲁迅的《秋夜》破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03):198-210.

[3]梁建先.惨怛之呼——论1924-1927年病中鲁迅的心境与创作[J].鲁迅研究月刊,2016(12):9-16,80.

[4]鲁迅.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09:3-5,16-17

[5]秦其良.《秋夜》象征意象新解[J].名作欣赏,2008(04):39-42.

[6]王海燕.“夜”之变奏——鲁迅创作中的“夜”与其思想嬗变之关系[J].鲁迅研究月刊,2014(01):19-28.

猜你喜欢

野草鲁迅意象
小心野草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