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焦虑视域下的励志型青春文学范式
2019-01-10佟与格
佟与格
摘要:在用各种各样的“青春痛”赚足了钞票和眼球之后,青春文学的降温表明这一文体如今面临着更加严格的市场和审美考验。励志型青春文学与其他类型的青春文学相比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更高的社会效益,对青少年的成长能够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本论文以生存焦虑为视角探讨励志型青春文学的范式,力图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的角度返回到青春现场。
关键词:生存焦虑;励志;青春文学;个体
一、作者個人生存焦虑的展示
与过分虚构化和戏剧化的青春文学写作不同,苑氏兄弟的作品融入了更多的个人真实奋斗经历和情感,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励志型青春文学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奋斗和成长的方面而非消极情绪的泛滥和对现实矛盾的偏执性书写。
《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是兄弟俩合作的第一本书,如果要用文学体裁来定义,这应当是一本具有中长篇小说篇幅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兄弟俩真实袒露了他们的生存焦虑:高考压力、人际关系和减肥等等。所谓焦虑,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对未来方向性不明确、不确定或仍处在混沌状态时的一种烦躁、焦急的比较稳定的情绪体验。(1)这恐怕是大部分人会面临的青春期焦虑,青少年读者产生了强烈共鸣也就不足为奇。再加上两兄弟的北大学子身份,很多初高中生对他们的学霸身份更是羡慕不已。读者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不仅能够获得审美的满足,而且受到了教育,得到了人生启迪和精神激励。
这种个体焦虑的日常化的真实展现,使读者产生更加真实的共鸣感。而一些虚浮卖弄的青春文学,虽然可以在短时间激起年少读者的羡慕,但是难以产生与青少年生活相连的真实情感联系。书中备战高考的点点滴滴蕴含着浓郁的亲情,兄弟俩比赛学习、比赛减肥,爷爷奶奶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照顾等等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二、个体被迫承担的群体性生存焦虑
生存压力对于青少年的生命体验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而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传达的要求则来自于应试考试的要求,对于各方来说这都是不得不面对的无奈。社会的连续开放和变迁体现在校园生活中那便是与学校相关的升学考试和与家庭相关的生活境遇。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常会暴露在众多的危机场景中,而这些危机的情景会威胁到自我认同的核心,其中最主要会影响到个体经历连续性一致的感受。(2)
升学(主要是由初中到高中)造成的地点变迁已经对个体的生存连续性造成了挑战,而家庭住址的变迁带来的生活环境变化更是需要青少年与周围环境建立新的生存关系图谱,其中包含着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新的人际关系环境的适应。升学压力作为一种群体性的要求和群体压力体现在个人生活方面则具有更加差异化的接受心态。但是无论这种差异如何,压力的率先登场都是以强加者的姿态出现的,而主体成为了压力的他者,并且需要在压力之下调整到新的生活心态和生活策略。但是这种调整却是以不适应性为前提的,作为青少年的主体在遭遇和适应新环境和新要求的时候,对原本生活早已适应的心理舒适感必将遭受到挑战,焦虑随之而生。在《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中,兄弟俩披露了在高考备战的日子里,家人关怀带给兄弟俩的温暖,但是同时其中也包含着负担感,担心自己没能实现家人的期望。这种温暖又负罪的感觉伴随着他们二人备战高考的始终,兄弟二人之间的嘲讽、关怀和竞争也使兄弟情包含着甜蜜和苦涩的双重色彩。
群体性焦虑的施加中,不仅包含着升学一类的功利性目的,同时也包含着伦理压力:家人的付出、老师的期盼和朋友间的约定等等都对励志型青春文学的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压力。而对于这种压力,励志型青春文学的主人公更多地去选择适应并进而内化为动力,将其转化为良性的焦虑。但是这种适应和向内的转化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甚至是需要自我搏斗的。在一些情况下,个体会选择直接面对,但是更多情况下,这种面对和直视需要间歇性的逃离作为铺垫,进而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但是在很多其他类型的青春文学中,人物并没有能够从群体焦虑中找到自我生存的位置,而走上了彻底逃离的道路,换言之就是未能成功将“青春痛”治愈,未能成功战胜青春挑战。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但是如果将个别作为典型来塑造则是有失偏颇,甚至会误导年纪尚小的读者。
三、个体对生存焦虑的逃离
这种逃离可以被视为主体对环境和自我重新认知的过渡阶段,在励志型青春小说中,人物的逃离只是阶段性的无视或者调整,最终还是会选择回归到轨道上。
但是个体对生存焦虑的逃离可以让我们窥见真实人性发展的路径和较为真切的心理活动变化。在《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中,弟弟苑子豪由于在北大自主招生考试中失利消沉了一段时间,在回学校的班车上,他内心涌起的失落感和无聊感令读者感到真实和酸楚。哥哥苑子文甚至产生了和弟弟交换身份的想法,让弟弟以他的名字和他的身份上大学并且度过余生,而他则用苑子豪的名字站在弟弟身后继续守护他。当然最终兄弟俩都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但是在这过程之中两兄弟的奋斗、纠结甚至退缩都让他们的岁月得到了更多宝贵的经验,也让读者找到了更多的共鸣。
四、个体对生存焦虑的直面
在励志型青春小说,主人公在经历了暂时的逃离后,最终还是会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并且在这种直面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辩证否定使他们获得了新的自己和新的生活。
在《世界上另一个我》中,记述了兄弟俩的大学生活,在新的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的挑战。并且与以前不同,新的挑战更加多样和繁琐,需要兄弟俩更多的努力以及平衡和协调。平衡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曾一度让兄弟俩焦头烂额,如果像高中一样专注于学习,那么写作和新书的宣传活动将会被搁置,兄弟俩自创的护肤品牌管理和经营也会成为难题。最终他们选择了更加的努力和平衡并行的方法,周一到周五专注于学业和写作,周末则忙于事业,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时间的减少和自由度的降低,可是这对于奋斗中的青年人来说令人兴奋的充满挑战的生活。
可以从这几部作品中看到兄弟俩的成长,内在的、学业的和事业的进步伴随着他们也伴随着读者。在现代性社会中,人不可能彻底解决焦虑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路径来减少或缓解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焦虑,而且有必要以制度化的渠道减弱人们的焦虑强度,或者让紧张的焦虑情绪释放出来,以保持社会稳定和谐。(3)而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于排解青少年的生存压力则是大有裨益的,毕竟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还处在发展之中。散文化书写的励志型青春文学带给青少年受众共鸣和激励,如果说追求市场效益在所难免,那么留守真诚情感和踏实的写作则需要一份情怀和敬畏之心在其中吧。
注释:
罗希明,王仕明.论现代人的生存焦虑[J].长江论坛,2014(1).
魏传光.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及其排解[J].理论与现代化,2010(9).
罗希明,王仕明.论现代人的生存焦虑[J].长江论坛,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