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异装
2019-01-10尚囡张晓燕
尚囡 张晓燕
【摘 要】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打破传统单一定义,追求个性化发展是现代人的追求。服装作为外在自我表现的重要工具之一,打破性别对立的壁垒,撕下性别区分的标签,无性别主义从亚文化向主流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无性别主义服装在时尚界掀起了新浪潮。本文将透过服装无性别化现象,对比研究无性别服装与中性服装的区别,分析服装无性别化这一变化的成因,进而得出无性别主义背后所传递的理念。
【关键词】个性化;无性别主义;服装无性别;中性服装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5-0110-02
追溯服装发展史,服装起初是不分性别的,只具有遮挡护体的实用性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服装已不仅仅用来遮身蔽体,更多是实现性别的差异化,大部分的消费者把性别作为挑选服装的第一要素。进入21世纪,服装类型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服装不仅要满足实用需求和装饰需求,更要满足个性化需求,而过分被诠释的性别标签则是多元化发展的最大屏障。近年来的男装女性化、女装男性化、极简性冷淡风格等服装风格相继流行,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理念——打破传统性别界限。服装不以性别作为标签,追求自由的理念与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多样化的表达,更适合多元化的社会状况。无性别主义服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一、服装无性别化现象
纵观近几年时尚圈,时装秀场男女装合并发布,跨性別模特走向T台,无性别现象愈演愈烈,这意味着无性别主义从小众走向主流,并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社会上越来越多人争取个性化发展的权益,使传统概念下的二元性别界限被打破,真正的无性别主义时代到来。
早期,无性别主义是具有先锋性的概念,极少数服装设计师会进行尝试,主要是为性别多样化群体争取平等与尊重的权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包容性越来越强,受多元文化影响的人们尝试通过改变自己的衣着来对抗旧的社会秩序,从而传递新的思想,表达自我意识。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在主流媒体上打破男女着装差别的社会准则,从跨性别模特的使用到男女模特混合走秀等,“无性别主义”一词掀起了新浪潮。不可否认,推动无性别化服饰发展的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时尚品牌与设计师,正是他们大胆的尝试和改变,使得无性别主义在近几年从小众走向主流,并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这一变化更加体现了人们审美标准的进步,多元化潮流趋势逐渐增大。
设计鬼才John Galliano在就任Maison Margiela期间,不断把无性别界限这一概念带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图1),突破传统“性别”的意义界限;设计师Jonathan Anderson个人品牌J. W .Anderson在伦敦时装周上崭露头角时,就以“性别混淆”的概念展示了自己的立场:男模们穿上了荷叶边抹胸裙,在其设计中加入了许多“阴柔”元素来表达对抗传统秩序的思想(图2);从Thom Browne Fall/winter 2019 Collection到John Gilliano 2019春夏的无性别服装,以及早在1998年山本耀司就已经在他的男装系列中使用女模走秀,设计师们通过时装来打破传统二元性别对立的概念。
二、无性别主义的概念
传统观念里,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以生理属性作为服装性别区分的标准。简单的性别被赋予太多意义,在传统性别认识上有各种固化的思想,比如男性应该坚毅刚强,女性应该端庄温婉。如果有任何超过传统两性定义的特点,就会被标签化、特殊化。直到社会性别心理和心理性别理论的出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性别的多元化。
从字面来看,“无性别”就是没有性别,即去性别化,“无性别主义”主张的是在精神层面上不区分性别。对于自身大约就是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展现自我、演绎自我、表达自我,不拘束、不压迫、不沉抑;对于他人则不以性别等来标签化区分,做到平等与尊重,这才是无性别主义的真正目的。
时尚是不断的轮回并伴随着不同的社会环境与心理需求发生改变,无性别主义服装也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无性别”是对于社会环境变化的一种回应,而服装是我们内在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由此看来无性别主义服装,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流行趋势,更是性别在社会化进程发展中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进步的必要手段。
三、无性别服装与中性服装的区别
近百年来服饰的性格界限就一直在不断被打破,一次次以性别的语言来描述和试探关于男女性别的观念,并将其具体化,从中性到极简风格,再到“性冷淡”风格等都是在“传统性别概念”基础上的打破升级,都在进一步通过时尚开拓社会对于性别的包容性,这些风格可以说是无性别主义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
服装中性化更多是通过添加异性服装的设计元素来实现“中性”,即偏向于性别模糊化,但以往的中性风服装并未真正丧失各自性别的特点,最终带来的是偏向男性的统一。发展到中性风阶段时更多是指女性向男性着装靠拢,继续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与质疑,主流群体接受女性装扮越来越男性化,却难接受女性的装扮出现在男性身上。所以中性化服装更多是对于女性服装的现代化、男性化的尝试,既没有做到性别平等自由,更带来了服装同质化发展的趋势,并非真正的无性别。
不可否认的是,中性风服装的出现与发展,为缩小两性意识差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性别标签不断被弱化,社会开始强调作为人的独立存在,关注人的独立发展,真正的无性别主义受到关注。从开始基于性别平等与尊重的目的,到现在专注个性化与多样化,不通过另一个性别的特征来模糊服装设计中的性别概念,转而专注人的独立发展,超越性别概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性别化服装。
衣服是表达独特自我的方式。其实,无论是女性装扮男性化,还是男性装扮女性化,已经将无性别主义按性别划分了,而真正的无性别主义是连这种区别也抹去,当不再纠结于男性或是女性身份,只是忠于“自我”的概念时,这才是最终的无性别主义。服装风格成为一种角色扮演的方式,无性别主义的着装风格让男女打破性别界限,在各自的角色中有了更多样化的可能性,现在已然不是用传统眼光来看待性别的时代了,男装和女装之间本就没有所谓的界限,而时装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人们自由意识的最好表达。
四、服装无性别化的成因
社会由人构成,人的行为与心理被社会环境所影响,进而导致人们对服装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互相影响的关系。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会影响人的内在心理,进而导致人们对性别产生不同的看法,最终产生不同的服装。换句话说,服装是一定社会形态与心理因素的产物。
设计服务于生活,一种服装趋势的出现不仅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与流动,也反映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近些年,很多人被“性别歧视”“女权主义”“男权社会”“性别平权”等这些关于性别的论调所牵制,但究其根本,这些论调都是基于自身性别权益的争取,是发自内心的自由向往。无性别主义主张性别自由,个性化多元发展,反对审美上的趋同。
打破传统服装的性别区分是无性别服装的特点,无性别服装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这与其传递的心理是有密切关联的。心理活动决定了人们对于一种服装风格的主导性,同时心理活动还决定了人们对于一种服装风格能否接受。从开始的变性、跨性和异装癖等少数群体奋力打破社会歧视,推动无性别主义的发展,从近些年的女权运动到同性恋的合法化运动,人作为这个社会上的主导,无性别主义的追求其实就是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做自己的权益。
无性别主义既是社会环境催生的产物,也是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对于性别概念的理解与追求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人类性别意识的发展日趋多元化,从最初的生理性别发展为现在的社会性别,人类对性别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思想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多元化发展,服装中包含的一切内容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反映,也能反映出当下社会人的思想。
五、无性别主义传递的概念
时代的改变让人们的观念发生改变,在宽容的社会环境下,包容审美更进一步。无性别主义服装通过视觉这个比语言更直观的方法传达和宣扬无性别主义理念,即打破性别桎梏,拓宽性别间的接受界限,强调自我意识。“无性别主义”这个概念中性别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对于多元社会下的每个人,作为个人而存在,不是建立在性别上的存在。同时无性别主义服装的发展对于服装本身也有很大的必要性,无性别化设计的流行使服装设计领域不断产生新的产品与样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
六、结语
走出性别二元论和传统的性别概念定义思维,正是当下社会中每个人在努力尝试的改变。社会发展影响着时尚,时尚反映着当下每个人的心理需求。无性别主义服装从服装秀场到越来越多人的衣橱里,每个人正在经历着超越性别的先锋时刻。无性别主义并非倡导每一个人都要做到无性别,而真正的目的是对于性别的平等与尊重。性别是流动的,不需要被性别限制了自我,我们更需要对自己的内心有着更加明确的认识,不必局限在固有的形象中,而是有更多的可能性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芮正佳,覃启雷.浅谈无性别服装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发展趋势[J].科技视界,2007,48(12):84-85.
[2]郭伟.浅谈中性服装风格设计与影响因素[D].青岛大学,2009.
[3]贾玺增.中外服装史[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279-281.
[4]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20.
[5]盛金媛.性别模糊概念在现代服裝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6.
[6]安妮·霍兰德.性别与服饰[M].魏如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15-65.
[7]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