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陶瓷主题电影对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19-01-10张文婧
摘要:本文以景德镇陶瓷题材电影为切入口,从陶瓷主题电影参与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影响、陶瓷主题电影参与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陶瓷主题电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解读,最后对陶瓷主题电影推广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出了诸多建议与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陶瓷;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
2015年互联网上一片热议的动画电影《海公子》,全部人物和场景使用陶瓷制作,将电影的光影艺术与陶瓷对光的敏感度用艺术化的语言结合到了一起,在业内引起了从未有过的热议。在大众传媒的文化语境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决不能避开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而电影是大众文化语境中最为人所喜爱和热衷的传播媒介,应该利用电影将非遗文化变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从当前的非遗题材电影来看,非遗元素与电影结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票房、口碑还是学术界对于非遗与电影相结合的研究来看,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江西景德镇是享誉中外的“瓷都”,是传承千年中国陶瓷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近年来以景德镇陶瓷为题材的电影渐渐为人所熟知,景德镇当地也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着手建立富有“瓷都”特色的影视基地,可以说,影像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宣传和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媒介。
一、陶瓷主题电影对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影响
在动画电影《海公子》之前,陶瓷文化主题影片还没有特别卖座的,其实电影作为一种记录工具,能够客观真实的展现出非物质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或者某一剖面的状况,无需进行动态跟踪,大大降低了电影的投入成本。电影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盈利,因此电影在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时必须要迎合剧本创作和场景叙事要求,如此才能用画面呈现的方式唤醒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与爱惜,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政府文化部门始终占据主导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崛起,普通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也愈来愈高,大众参与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参与能够营造更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电影因其传播范围的广度和受众范围的广度在诸多媒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最佳媒介。如果能够实现政府、电影艺术家和陶瓷艺术家三方共同形成合力,拍出既符合商业利益又能展现精美的陶瓷艺术和艺术家们精湛技艺的电影,那必然会是推动景德镇陶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最有力推手。
目前,市场上关于非遗题材的电影数量越来越多,电影作为推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成为了一种趋势,在尊重非遗事实和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基础上的二次创作和艺术加工来提高电影的可观赏性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错误的非遗信息传递给大众,张艺谋的知名电影《千里走单骑》在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纸传票,成为首个电影因为融合非遗题材不当而被告的导演,而原告则是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2011 年颁布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真正做到上述规定,除了非遗项目继承人要加强非遗文化保护意识之外,还需要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列入本地区的非遗利用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防止电影二次创作之后对非遗内容和内涵的曲解。国家文物局也制定了《文物拍摄管理办法》,但是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规定来约束影视剧对于非遗文化元素的运用,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还需要非遗领域和法律领域的专家尽快探索出台相关法律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千载光阴中,由于误解、曲解而导致的文化变形和扭曲的例子比比皆是,电影一定要作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传递给大众和后世真实的信息,在亘古隽永的时光里留下真实的文化剪影。对于景德镇陶瓷题材电影来说,件件精美的瓷器承载的凝结的不仅是艺术的菁华,也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荧幕上上陶瓷工艺大师的形象和精美的瓷器固然可以还原一部分非遗文化本真,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把握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属于景德镇的特色人文内涵,挖掘陶瓷大国背后代表的民族精神,而不是为了时髦和炒作刻意的添加凌乱、零散的非遗元素,使得非遗元素电影变成了似是而非的纯商业片。
二、陶瓷主题电影参与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艺术表现形式
目前国内电影参与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所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三。首先是原生形式的电影,例如紀录片;第二种是以次生型的电影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进行二度创作;第三种是嫁接型的电影,在电影的情节中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这其中第二种、第三种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电影的商业性和文化性,并不是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行的艺术创作。
原生式电影,这一类型的影片多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进行真实文化的记录拍摄的,比较典型的有电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TA的故事》,真实反映了中国各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中国地理》真实还原了在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大变革中的中国地方文化。当前陶瓷题材的电影还没有此种类型来真实反映陶瓷艺人的生活或者当代陶瓷技艺传承的现状。
次生型影视作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进行二度创作。电影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符合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心理。一部电影就是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悠长的电影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就是它的故事情节。在当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中,讲故事是最常见的手法。电影《祭红》和电视剧《青花》都是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展现不同年代对于陶瓷的追寻与守护,《青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片摒弃摄影棚的生产模式,完全采用实景拍摄,在世界瓷都景德镇和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精挑细选百余处场景,组成该剧实景拍摄地。拍摄过程中亲临多处于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有着上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拍摄地点,剧组内大多陶瓷道具都采用了真青花瓷,既尊重历史和现实,又体现出唯美、深刻的艺术品格。《青花》把世界瓷都景德镇所具有的历史质感、人文积淀、民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为观众再现了“瓷都”的风采、缔造了一次传统文化之旅。观众能够通过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产生对现实世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共鸣。
嫁接型电影,在电影的情节中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电影的商业性和文化性,虽然不是刻意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实际上对于宣传和弘扬非遗具有推动作用,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商业电影在文化层次上的提升。典型代表就是前文提及的互联网电影《海公子》,全世界第一部使用陶瓷拍摄的短电影,其实《海公子》的故事算不得出奇,出奇的是拍摄《海公子》的材质方式,全片耗时一年,所有使用的陶瓷布景、人物、道具全部是手工拉坯、捏雕、彩绘而成,后期制作过程中以各种光效完美地呈现出陶瓷的质感和神韵。从陶瓷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陶瓷的文化魅力亘古流传!
三、以陶瓷主题电影传承与保护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针对景德镇本地所属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陶瓷文化主题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深刻挖掘出陶瓷文化主题电影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应用电影文化的普及与辐射力度对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不断的传承与保护。同时联合景德镇科技局、科学技术者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相关机构进行陶瓷文化下基层的科普宣传,大力推广陶瓷文化主题文学讲座与代表性题材影片的观摩,鼓励广大瓷都人以及各类“景漂”人才进行陶瓷文化主题的艺术、文学作品创作。
大力培养和培训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并积极开展乡野调查进行采风创作。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人才储备较为薄弱,尤其是能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的又具有陶瓷文化知识储备的非遗人才。其实景德镇本土存在很多口口相传的陶瓷主题故事,但是缺乏非遗人才对其的加工整理,如果不在这一方面加以重视,将会有更多的陶瓷文化主题故事流失不再。
长远性的规划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是源于其特定的地理区域(高岭土)、特定的时代背景(瓷器被尊崇)。这就要求我们要珍惜尚存的民间、民俗陶瓷文化,应以固定机构(官方)制定长远性的陶瓷非物质物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文婧.陶瓷题材电影对景德镇城市文化发展的隐性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17.3.
[2]朱长利. 少数民族电影:视觉时代的“非遗”栖居地[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05).
[3]巩盼盼. 利用影视手段保护和开发“非遗”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李微; 余建荣.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J].新闻知识. 2014(02).
[5]何洋托美次仁. 民俗類电影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诠释[J]. 电影文学. 2015(19) .
作者简介:
张文婧(1984.11—),女,吉林通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及文化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