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智慧数学课堂
2019-01-10王李娟
王李娟
常规教学,常常因为“规定是这样的”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换言之,课堂的窄化、控制等特质有可能变成学生思维统一化、教条化的推手。“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智慧课堂的具体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问题导向学习
教师运用问题导向构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看日历》主要是学习年、月、日。年、月、日的知识虽然早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但是学生的认识还是不够系统、清晰。如: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是定值,可1年怎么有365天与366天之分,一个月怎么有28、29、30、31天这么多种情况之分?大月为什么是1、3、5、7、8、10、12月?书上说一般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为什么又有“百年不闰”的说法?针对学生的疑惑,上课前一天,教师在讨论区提出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不把1、3、5、7、9、11月称作大月?②为什么2月天数这么特殊?③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讨论区很快热闹起来,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找人请教,解决了其中的很多问题。有的学生链接网页,并写道:“最开始制作日历的是古罗马人,他们将1年分为12个月,规定单月为大月(31天),双月为小月(30天)。都怪奥古斯都,想要跟恺撒一样的尊严,就从不吉利的2月拿走了一天,加到自己出生的8月,让8月变成了31天。”还有的学生发来视频讲解: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实际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若按365天算,每四年就多了23小时15分4秒,差不多1天,把这一天加到2月,这一年就会有366天。但这样算,每4年多加了44分56秒,400年就相当于多加了3天,需要减去3天,所以“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样的讨论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增长了智慧,而且促使他们形成了对人文、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注重群体协同发展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资源,借助语音或文字等形式,通过规范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困惑。当资源被同学和老师下载和点赞时,大家可以一起在线共同交流、答疑,让学生体验到共同协作的价值。
教学《面积》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张长26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彩纸,最多可以剪成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彩纸多少张?”学生受认知的影响,认为“小正方形纸片的数量=彩纸的面积÷小正方形纸的面积”,即:[26×15÷2×2=97](张)……2(平方厘米)。教师把这道题目和学生的疑惑推到讨论区,询问大家的看法。学生讨论出两种答案:一种答案说,多出来的纸片不够再剪一个小正方形;另一种答案的学生上传了小视频,视频显示剪了91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还多余了13个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教师问大家觉得哪种答案是对的,一名学生说:“第一种答案不对,它将两个小长方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题目只让我们剪,没说要拼。”教师追问:“这种情况,要如何列式解答呢?”另一名學生说:“就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一样,小正方形纸片张数=长边的张数[×]宽边的张数。”第三名学生立即问:“那宽边的张数到底是7张,还是8张呢?”大家一致认为是“7”。其中一个学生写得比较完整:“第8张只剩1厘米,不符合要求。”
三、关注动态数据生成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个体,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其学习全过程,有利于建立更为客观的数学学习档案,生成的数据也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向。
三年级下学期临近期末考试,为了使复习更有效,笔者在“家校帮”推送了25道基于本册知识点的客观题,以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从班级整体数据来看,学生对面积与周长的掌握情况最为理想,对计量单位、图形的认识与运动应用掌握得也不错,但“数的运算”出错率较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能力受文字理解能力的制约。因此,接下来复习的重点是教会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建立数量关系。
下图是某学生的分析报告。从报告来看,“数的计算”这个板块问题最大。可能的原因是:①形式简单的外表对视觉产生的感知错误;②对算理掌握不牢;③学生心理素质差对计算造成影响。结合其他知识点的完成来看,学生在具体应用中计算错误率较低,故而基本可以确定为第一类错误。
针对分析报告,教师对这名学生进行了个性化指导,很快弥补了学生知识上的缺陷。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