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学翻译出版

2019-01-10钱庆斌

文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改进建议一带一路

内容摘要: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文化对外传播已成为重要的软实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改进中国文化翻译出版工作,将会更好地帮助沿线国家和人民认识中国、接受“一带一路”倡议。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翻译出版现状、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国文学 翻译出版 改进建议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决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对外传播作为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展示各国文化的平台与手段,已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在促进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一.“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

如今,“一带一路”已被广泛地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1], 其建设顺利实施的核心与关键保障是打造民心相通的文化平台, 配套设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发展专项资金,确保文化平臺的稳定、独立、长期运营。中西文化交流离不开文学译介/翻译及出版行业的媒介推动作用。通过文学文化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向世界读者/听众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实现“本土化”经营运作是必然趋势,有利于避开文化和贸易壁垒,顺利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华丽转身[2]。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既可以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拯救西方价值观,匡正西方思维方式,促进全球文化的整体生态平衡。

二.对外翻译出版的成绩

近年来,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鼓励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扶持政策,如“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海外分支机构项目、境外参展项目、出版物渠道建设、数据库建设及推广)。中国出版集团、五洲传播出版社等积极翻译出版介绍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模式、中国文化、当代文学等主题的图书视频,方便国外读者进一步认识了解中国,为我国营造一个更和谐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3]。我国出版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从内容创新、产品形态、版权形态到产业形态,做出并将继续做出非同凡响的业绩。中国网络文学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渠道。

三.对外翻译出版的不足

“一带一路”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语言文化多样,在全球信息传播中存在明显的“知沟”现象。因语言及文化差异的障碍,对外文化传播在内容、数量、媒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制约着对外文化传播工作的顺利开展[4]。具体如下:

1.语言差异的障碍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综合型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析型语言;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翻译中信息损失不可避免。

2.传播数量的不平衡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活动基本上是以“译入”为主,很少涉及文化外译行为[5]。中西文化输入和输出量严重失衡,图书翻译出版领域的文化逆差尤为严重;上世纪译入数十万册西方著作,而仅译出几百册中国思想著作。中国文学译介多年来都处于一种翻译生态失衡的境况: 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多年一直步履蹒跚; 西学长期大规模地东渐而东学却不能大面积西渐[6]。

3.传播媒介的欠缺。当前中国对外传播主要依赖于电视、网站、出版物等途径,英语和其它小语种的传播媒介很少,仅China Daily、CCTV-News、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具有较高国际传播能力。

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现状是: 海外目标市场的用户细分度不够,翻译质量与文化内涵未能实现双向匹配,输出内容和海外营销方式不够多元,而原因在于对外传播效率低、中国文化创新力缺乏、具有对外传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短缺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表示,翻译问题一直是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瓶颈。同样,因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源语文本缺失,以及翻译界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对外译介研究的关注不够,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数量少、成效低、质量良荞不齐[7]。

四.相关研究与建议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利于重塑自身大国形象,也是对全人类文化生态的调适和优化。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和外国文化的对内输入应是平等双向交流过程[8]。版权“走出去”作为传播中国价值、阐释中国模式和分享中国智慧的载体,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历史重任,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理想路径。埃及汉学家、翻译家莎蜜·卡迈尔认为,文化传播必须正确面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冲突的现实情况,具有足够的包容性[9]。中国文化译介传播要想从困境中成功突围,必须拓宽出版渠道(如:与沿路国家出版机构合作出版、搭建国内外人文交流平台、举办“丝路出版论坛”、参加“一带一路”国家书展等)、迎合目标受众心理(“翻译在目的语读者/受众中的效果、翻译对象的传播力就是翻译标准”)[10]、灵活运用“音译/直译+解释”翻译策略处理地方语言、成语俗语、乡土气息等词汇,既尊重原文,又突出中国语言文化的异域特色,激发目标读者的兴趣,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了解体味中国文化[11]。

我们迫切需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国经典作品的对外译介工作,帮助外国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与我国开展文化交流,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和情谊。我国出版“走出去”应牢固树立受众本位的理念,以海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从微观层面考虑目标受众的阅读诉求及语言习惯,对内容进行二度编码,用能够引起共鸣的语言符号体系转换语言表达,使海外用户更精准地理解中国文化。同时,重视数字化版权其他类项(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网络书店等)的海外输出,使数字出版输出更加多元化。具体实践中应坚持四点:

1.内容定制思维:生产适宜目标国家受众消费的版权产品;

2.桥头堡思维:发挥边疆地区出版社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技术和资本优势;

3.降低文化折扣:提升版权产品翻译中的中国文化内涵;

4.数字出版“走出去”:顺应海外用户版权消费行为和习惯,改变现实出版行为[12]。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离不开翻译。中国需要加强翻译技术、提高翻译效率;展示自身魅力,提高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具有文化传播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翻译首先要重视不同地区受众认知阅读的文化偏好、语言文化习惯,避免中国文化专有名词发生认知不协调的现象,确保其具有内容的可获性、易读性;其次,译者应吃透中国文化内涵,确保翻译作品富有生动感和趣味性,提升其文化吸引力;并遵循词句单位的翻译规律,注重翻译的语言节奏,使其词句通顺、富有节奏感。我们应在“一国一策”区别性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沿线国家与地区对中国、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充分了解、一知半解、完全不了解),有针对性地翻译、编辑、制作和传播对象国喜闻乐见的中华文化产品[13]。

5.设立中华文化传播基金组织“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汉学家、青年学者、中华文化爱好者来华接受专题培训,提高其以汉语为源语的翻译技能,帮助他们翻译出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经典作品。

6.采用专业市场化运作方式(如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鼓励和支持图书、广播、影视等社会机构和企业生产、制作各类文化产品,充分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新载体,创新中华文化的传播形式,扩大我国对外传播媒介的范围,开拓新型媒体领域,大力发展以英语和其它语种为主要语言的网络新媒体,全方位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7.统筹对外翻译资助工程和项目计划国家主导、市场运作,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原则,进行全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民进中央建议建立一个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性宏观协调机制—“一带一路”国家文学翻译联盟,定期举行国家间资源分享会、翻译论坛、版权业务工作坊等活动[14]。

8.坚持人际传播、地缘辐射根据J·斯特劳哈尔(Joseph Straubhaar)的文化接近性(Culture Proximity)理论,文化接近性已经成为文化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中国网络文学在越南翻译出版就是如此[15]。

我国历史悠久,文学传统深厚,再加上当今新作家、新作品大量涌現,译介中国文学、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浩大。我们必须积极贯彻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精神,译介中国文学文化的优秀作品,帮助他国读者感受中国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和情感,加深彼此文化交流,沟通两国人民情感[16]。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聂震宁提出两点建议:本土“讲述”(“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影响力大;持续发力,终获繁盛[17]。

我国文学文化作品对外译介,必须注重“不同文化体系间的和谐对话,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实现本土文化的意义增殖与他文化人民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充分体现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将包含着中国历史地理、神话传说、人文风情、奋斗励志、崇道尚德、舍生取义、公平正义、人道主义精神等文学作品,通过“中国故事”这个特色讲述方式进行对外传播,体现“中国气概”、“中国精神”[18]。我们应该采取中外(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或汉学家)合作的译介主体模式,优势互补。

国内出版企业应积极对外开拓,充分利用政府的各项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完善自身品牌建设和对外营销能力,市场化运作,多渠道(图书输出、版权售卖、海外投资、合作出版、国际书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机构合作,以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理念,增强他们对“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文化与心理认同。

五.民族文学翻译出版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激活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潜力,民族语文翻译的服务工具作用将更加凸显,是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间交流和沟通的必然手段,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从边缘走向前沿。保持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是其永葆文化生命力的内在要求,少数民族文学可以践行两条路径:1)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2)积极开展翻译活动,促进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19]。为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民族文学“走出去”应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

1.提升译者的数量和翻译素养(包括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专业的翻译知识),并要求译者端正翻译态度,具备足够的专心和耐心,持续学习提高自己,多注意文化积累,时刻牢记“质量比速度更重要”,不能“为译而译”。

2.加强民族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和翻译批评,帮助译者提高翻译水平,提高民族文学的整体翻译质量。翻译家应慎重选择、翻译那些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文学创作总体水平的好作品,确保忠实于原文,精妙传达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

3.坚定文化自信,文本选择多样化,努力使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在目标语中“落地生根”,是翻译的重点任务所在。

4.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与措施来培养文学外译人才、扶持文学外译工作, 如建立跨境民族文学走廊、“一带一路”文学奖、文学交流合作平台,具体落实多民族文学交流活动[20]。

六.具体改进举措

党的“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彰显了一种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21],“绿色”翻译对促进全球文化生态平衡有积极促进意义。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应顺应读者心理,以受众为中心、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并重,多译介具有普世价值和中国文学异质性的作品,扎根古代文学而侧重现当代作品,着眼于译语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生态,符合西方受众审美意识、期待视野与语言习惯,采取以淡化“异国情调”、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并循序渐进地添加异化成分,以迎合大众读者的趋同心理。需要强调的是,受众不是被动或静止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行动者,决定着信息交流、沟通的成败与效果。译者需加强修辞差异研究,寻求合适的沟通方式,即用受众熟悉的话语来处理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内容,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推介体现我国特有价值的国情内容,以扩大受众视域。具体来讲,选材贴近受众(选择内容适合、他们想看、容易接受的题材,包括经典文学、历史典籍、“充满希望的现在”/“中国现在怎样”);巧妙设计和调整,使译文话语、内容、形式与诉求手段贴近受众;精心设计、巧妙“凸显”中国特有且至关重要的内容,用受众认同的方式翻译和宣传中国,并巧妙“施压”,引导受众正确认识中国及中国文化[22]。

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出版社积极搜集、整理并出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辐射区域的语言研究丛书,逐渐实现民心相通。同时,积极开展国内外出版团体多种形式合作(利用国外书刊杂志媒体、开拓国际书展),拍摄优秀文学作品影视,建立健全文学代理人制度,利用国际学术平台与孔子学院,增加政府对海外翻译家资助等全方位译介措施与途径,运用“事后追惩”机制来激励译者重视译介效果。各种媒体应以强烈的自信意识努力进行外宣翻译,以增强中国和中国文化在海外影响力。但需强调的是: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得到他国受众的认同;过分“迁就”、“迎合”西方受众也不可能达到外宣目的,反而损害国家利益。

翻译工作者需从四个方面加强专业修养:1)多多阅读相关经典理论作品;2)增加词汇储备,能够捕捉作品思想精髓,即逮其思想、摸其风格、扬其激情;3)立足长远,具备翻译技术、语言、鉴赏力和结构感;4)掌握语言精髓,理解文章原意,拥有与所译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成功传达其表层意思,并能帮助译文读者体会其深层意义[23]。

为更好地支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我们需积极改善翻译教师与翻译从业人员的待遇和处境,尽可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从事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培养本土化汉英翻译人才,同时注重发挥外籍人才的作用:1)建立国际化、多元化的翻译人才库;2)设立专项基金或文学外译翻译奖项,支持国外优秀的翻译家以本土化的视角从事中文著作翻译工作;3)建立高效透明,本土作家和翻译家、外国翻译家、编辑、出版社之间良性互动的网络交流合作平台。

七.结语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译介模式将在不断的实践中调整和完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必将会逐步地从翻译生态失衡转向翻译生态平衡。只要我们坚持按照文化交流的原则和文学、学术写作的规律去推进实施,既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又尊重写作者的主体性,持续努力,中华文化之根一定会成长为茁壮茂盛的国际文化交流大树。

参考文献

[1]曲倩倩,田杨,李亚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学术图书“走出去”[J].出版广角,2015,3.

[2]郑磊.中国出版机构应开拓“一带一路”图书市场[J].科技与出版,2016,10.

[3]郑磊.“丝路书香工程”效益分析[J].出版参考,2016,10.

[4]罗慧芳,任才淇.本地化和机器翻译视角下的对外文化传播[J].中国科技翻译,2018,2.

[5]谢天振.现行翻译定义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J].中国翻译,2015,3.

[6]程福干,毛忠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翻译生态研究[J].上海翻译,2018,3.

[7][19]杨翠翠.“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民族文学翻译[J].贵州民族研究,2018,3.

[8]郑德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2.

[9]文一.翻译出版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9,1.

[10]谢天振,宋炳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8,2.

[11]宋婷.“丝路书香工程”背景下中国文化译介传播的困境和出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

[12]信莉丽,庄严.文化强国视阈下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现状审思[J].出版科学,2018,2.

[13]何明星.“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中国图书翻译出版的现状与应对[J].出版广角,2015,10.

[14]民进中央.建立“一带一路”国家图书互译机制[J].民主,2017,9.

[15]何明星,王丹妮.文化接近性下的传播典型[J].中国出版,2015,6.

[16]马千钤.中国当代文学在俄译介与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6,8.

[17]聂震宁.直抵人心的作品具有跨越国界的力量[N].国际出版周报,2018,6,18.

[18]刘肖,董子铭.“一带一路”视野下我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7,5.

[20]王珍.“一带一路”战略为民族文学带来发展新机遇[N].中国民族报, 2017,6,30.

[21]乔清举.“绿色”是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J].湖南社会科学,2016,2.

[22]陈小慰.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2013,2.

[23]李俊升.重视翻译作用,促进文化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0,10.

(作者介绍:钱庆斌,汉江师范学院外國语学院讲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改进建议一带一路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