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9-01-10陈霞
陈霞
【关键词】PICC;肿瘤治疗;化学疗法;并发症;临床治疗
现代社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生活压力导致了癌症发病率不断提高,化学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肿瘤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由于化疗治疗长期注射药物的需求,需要为患者进行长时间的浅静脉穿刺,这就为身体情况本身就较差的肿瘤疾病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痛苦。PICC置管法是一种新型化疗置管法,相对于传统的浅静脉置管法而言其痛楚更小,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更少。本文对PICC置管法在临床的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观察,并将具体的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8年1月~2018年10月来我院进行肿瘤疾病治疗共计102位的患者资料进行收集,这102位患者均采用化学疗法的方法进行治疗,依据其置管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患者;试验组患者采用PICC置管法,對照组患者采用浅静脉置管法。其中,试验组患者包含男25例,女26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47.61±8.73)岁,所患疾病为肠癌19例,肺癌13例,胃癌6例,淋巴癌11例,乳腺癌3例;对照组患者包含男21例,女30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5.63±7.12)岁,所患疾病为肠癌17例,肺癌14例,胃癌9例,淋巴癌9例,乳腺癌2例。其中,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三项瓣膜PICC管,CL2000型可来福接头,采用3M透明贴作为固定敷料。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浅静脉穿刺置管法。对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并发症发病症状进行观察。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结果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静脉炎并发症的观察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全部成功置管,共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导管堵塞、导管送入困难、导管脱出、接触性皮炎各1例,感染2例,静脉炎2例。对照组患者共有1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导管堵塞、接触性皮炎各2例,感染3例,导管送入困难3例,导管脱出1例,静脉炎3例,接触性皮炎1例。两组患者的具体静脉炎并发症对比详见表格1。
表格1:对照和试验组患者的静脉炎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表(n/%)
3总结
依据本次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情况观察,化疗治疗置管并发症的主要种类包括静脉炎、穿刺部位渗血、感染、接触性皮炎和导管堵塞等,产生这些并发症的具体原因包括:
静脉炎并发症:PICC置管过程中的穿刺技术不够熟练、导管规格不恰当或者置入后屈肘过度都会导致静脉炎并发症的产生,静脉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为患者穿刺处皮肤出现红肿和疼痛。为了避免静脉炎并发症,医护人员在置管时应当选择规格合适的导管,选择右侧静脉血管正中进行置管;置管后要注意湿敷,患者自身也要减少肘部活动,从而减少静脉炎的产生。
感染:感染并发症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穿刺部位消毒不当造成的,如果医护人员在穿刺及护理过程中的消毒不恰当,就非常容易造成输液管路污染。因此,医护人员在穿刺及护理过程中必须严格使用碘伏进行消毒,并叮嘱患者保持卫生,覆盖无菌敷贴,必要时可以对患者采用快手上进行治疗。
导管堵塞、脱出、位移:患者PICC置管后由于药物堵塞或血栓等原因会出现导管堵塞,导管冲洗不恰当也会导致导管堵塞,患者的过度活动则会导致导管位移和脱出。为此,医护人员应当采用脉冲正压封管来预防导管堵塞,并且叮嘱患者注意日常活动复读,定期进行换药冲管。
综上所述PICC置管法相对于传统的浅静脉置管法造成静脉炎并发症的概率更低,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但是,PICC置管法仍然无法避免患者并发症的产生,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重对患者的穿刺及护理消毒,采用科学的固定方法,找准穿刺点,并对患者进行详细护理叮嘱,以最大限度的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