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干预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1-10许慧林
许慧林
【关键词】病理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干预;护理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且会出现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常用方法,术后疼痛是患者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因此做好患者的疼痛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现做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88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71.3±2.5)岁,胸椎骨折17例,腰椎骨折49例,胸腰椎骨折22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71.7±2.2)岁,胸椎骨折20例,腰椎骨折47例,胸腰椎骨折2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术后给予常规的骨科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疼痛干预,具体做法如下:
1.2 1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介绍疼痛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术后恢复的不良影响,同时向患者介绍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及常用镇痛药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副作用情况等,使患者对疼痛有正确的认识。
1.2.2心理护理:围手术期患者存在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疼痛症状。因此,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耐心解释患者的问题,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积极的交流沟通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以缓解疼痛症状。
1.2.3疼痛护理:对于疼痛症状较轻微者,可嘱患者通过看电视、听音乐、看书、聊天的方式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法或适当按摩皮肤,以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不适者可用眼罩遮住双眼,避免外界干扰,以利于镇静和镇痛药物發挥作用。对于疼痛较重者遵医嘱给予使用镇痛药,对于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者应每隔4小时对患者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当疼痛评分>3分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镇痛药物,提高镇痛效果。同时做好患者术后的体位护理工作,以减轻局部疼痛。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利于减轻患肢的肿胀和疼痛。
1.2.4冰敷护理:术后24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伤口,以降低患肢皮肤神经敏感性,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以有效消除及减轻患者疼痛瘟状。
1.3疗效评价指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VAS评分0-10分,评分越高说明疼痛症状越严重。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镇痛药物使用量。
1.4统计学处
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本情况见表1。观察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镇痛药物使用量为(15.4±4.3)毫克,少于对照组患者的(32.6±8.4)毫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较高,该骨折类型多见于老年人,这与老年患者的钙吸收能力下降,骨质疏松严重有密切关系。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下降,对疼痛的耐受性会降低,因此术后疼痛症状较为明显,导致活动减少,增加了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不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从而影响骨折的恢复。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护理,首先应做好关于疼痛干预的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增强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利于疼痛的缓解。在此基础上对疼痛症状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指导临床科学进行镇痛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疼痛轻重情况予以针对性的干预,以提高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