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人际关系困扰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
2019-01-10都秋薇尹天子
吴 倩 都秋薇 尹天子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一、文献综述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通常是指个体对自己目前生活情况的主观评价与在心理上产生的满足程度。Shin等人最早将其定义为个体依据个人所选标准,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做出的主观性综合评价,这一评价的主观性会使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感受到相对稳定的特殊情感体验,从而对个体今后的生活目标与行为追求产生重要影响[1]。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生活满意度逐步被认为是评价个体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也被视作了衡量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指标。它的结构包含多个层次和维度,国内现多采纳的是张兴贵等学者研究中所概括出的六个方面,即对友谊、家庭、学校、环境、学业和自由的满意程度[2]。
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学校作为他们在成长学习中的重要生活环境,不仅会对他们生活满意度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同样也会对其毕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解决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适应危机或者学业危机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学校归属感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最早对学校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下定义的是外国学者Goodenow,他认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是否能够在校园生活中获得被接纳、尊重和支持的感觉,以及能在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时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3]。国内目前对其定义较为详尽的是由包克冰等学者所提出的,他们认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其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感情以及心理上的一种认同和投入,学生自愿担负起校园生活中的各种责任和义务,并乐于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4]。已有的研究指出,高水平的学校归属感将会对学生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动机、学业投入、出勤率、学业成绩等,还减少甚至避免了学生物质滥用(抽烟、酗酒等)、辍学、学校暴力等不良行为的产生。较高的学校归属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乐观),减少消极情绪(焦虑、抑郁),还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5-8]。同时,其他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9-12]。但在这些研究中,对于二者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探讨甚少。
在学校归属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人际关系困扰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人际关系困扰(Interpersonal Problems)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人际关系不良,且对这一不良结果缺乏正确认知及处理方式不当而产生的心理痛苦和困扰,它的产生会进一步导致个体在心理上出现较明显的交往障碍,可作为衡量人际关系的一个负向反映[13]。已有研究指出,拥有较高的学校归属感将有助于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获得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且有助于处理好各种有关人际关系方面带来的困扰,学校归属感能负向预测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14-16]。对于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学生,同伴交往和友谊都是他们获得理解、认可、支持、信任和成就的主要源泉[2]。相关研究结果还指出,青少年的社会关系与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通常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人际关系困扰能够负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水平[13,17]。因此,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人际关系的质量对提高生活满意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概括而言,学生对就读学校的归属感越强烈,越有助于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在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困扰。而人际关系困扰又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对其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一:人际关系困扰在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自尊或许是学校归属感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另一个重要中介变量。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尊严以及重要性的整体感知和评价[18],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所形成的一种自信自重,并要求得到他人与集体尊重的情感体验。它是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必要心理机制,也是个体行为的重要中介,调节着人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对个体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19]。相关研究显示,学校归属感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并对自尊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0]。其他研究显示,在个体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均会使个体心理健康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自尊作为个体重要的内部资源,对其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自尊能够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是影响生活满意度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21-23]。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二: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此外,大量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往往与其自尊水平存在密切关联,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其中,自尊水平能够负向预测人际关系困扰程度[23-24]。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对自我做出较高评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相对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宁丽等人在对网瘾青少年的自尊与人际关系、应对方式间关系的研究中指出,学习成绩不好或学习能力欠佳、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感不高的网瘾青少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严重困扰。该研究随后通过反向预测发现,交友交际方面的困扰也容易引发网瘾青少年对自身的体能外表、社交能力、自我价值等方面产生不满和怀疑,而交谈方面的困扰则容易导致其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怀疑[25]。高扬和崔杰在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展开的研究中指出,由于各民族大学生彼此间采用不同的民族语言,而与人沟通又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因此,当各民族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越强时,其所感受到的人际困扰水平就越低,其自尊水平就越高,人际关系改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26]。相关研究表明,个体所经历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与其自尊水平间存在密切相关,人际关系与自尊间可以相互预测,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关系[27]。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三:人际关系困扰和自尊在学校归属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即学校归属感通过人际关系困扰中介、人际关系困扰又通过自尊的中介影响生活满意度。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在贵州省五所高校中随机抽取700名大学生,总共发放问卷700份,最终回收到658份初始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595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322人(54.1%),女生273人(45.9%)。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采用郝佳编制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28]。量表为5级评分,共34个条目,包括六个维度:学校认可、自我角色认可、校园同伴关系认可、个人地位、安全感、责任感。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对所在学校的归属感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3。
生活满意度采用张兴贵和何立国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2],国内许多实证研究已表明该量表适合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进行评定。量表为7级评分,共计36个条目,其中3、4、9、10题采用反向计分,包括六个维度: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0。
人际关系困扰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29]。量表为两点等级评分,共28个条目,包括四个维度:人际交谈、人际交友、待人接物及异性交往。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越多。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3。
自尊采用汪向东等修订的《Rosenberg自尊量表》[30]。量表为四级评分法,共10个条目,该量表是一个单维度量表,总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2。
四个量表形成一套问卷对被试进行施测,主试必须检查所有题项被全部作答才予以收回。
(三)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在研究中,由于对同一被试共采用了四个问卷来进行调查,可能会出现由共同方法变异导致的共同方法偏差。因此在开始数据分析之前,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31-32],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Harman单因素检验法[33]。分析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27个,其中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方差的14.17%,小于40%的临界标准[34-35]。因此,本研究中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适合进行数据分析。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分析,中介效应采用PROCESS进行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困扰、自尊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学校归属感、自尊、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校归属感、自尊、生活满意度均与人际关系困扰存在显著负相关。
(二)学校归属感、人际关系困扰及自尊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以学校归属感、人际关系困扰、自尊为预测变量,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中自变量分三个步骤进入回归方程:(1)学校归属感进入回归方程;(2)人际关系困扰进入回归方程;(3)自尊进入回归方程。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进入方程后,R2和ΔR2为0.16,能解释生活满意度变异的16%。第二步人际关系困扰进入方程后R2为0.21,ΔR2为0.05,能解释生活满意度变异的21%,增加了5%的变异。第三步自尊进入方程后,R2为0.25,ΔR2为0.05,能解释生活满意度变异的25%,增加了5%的变异。总体上,引入新变量时标准误大体上逐渐减少,R2不断增加,学校归属感、人际关系困扰、自尊的标准化系数都达到显著水平(p<0.001)。因此,学校归属感、自尊对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关系困扰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表1 描述统计(M±SD)及相关分析结果
表2 学校归属感、人际关系困扰及自尊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N=595)
(三)人际关系困扰及自尊在学校归属感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为探讨人际关系困扰、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是否存在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使用偏向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各中介路径的效应值与效果量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到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为0.39,标准误为0.05,置信区间为[0.29,0.48],说明直接效应显著。总效应为0.52,标准误为0.05,置信区间为[0.43,0.62]。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不仅有直接效应,还通过人际关系困扰、自尊的中介作用、人际关系困扰—自尊这一中介链等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中介效应模型见图1。
表3 学校归属感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的路径及效应分析(N=595)
图1 中介模型
四、结论与讨论
(一)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学校归属感能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这均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0-12]。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的需要具有由低到高逐渐上升的层次性,当高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高峰体验”,从而体验到较高的主观幸福感[36]。学校归属感是属于较高级的需要,学生能否对学校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投入并获得归属感,会直接影响对校园生活的满意程度[37]。因此,大学校园应重视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从客观环境角度出发,如教学硬件设施、学校环境、课程设置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尽量丰富化和人性化;就个体的主观层面,学校应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予以重视,适宜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举办课外团体交流、心理学讲座等活动。通过建立较高水平的学校归属感,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二)人际关系困扰在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将人际关系困扰作为中介变量考察了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发现人际关系困扰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支持了假设一。结果表明,学校归属感和生活满意度均与人际关系困扰存在显著负相关,学校归属感能显著负向预测人际关系困扰,人际关系困扰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3-17]。学校归属感不仅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还通过人际关系困扰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越多,生活质量越低,会导致大学生对学习、环境及生活的不满,进而影响总体的生活满意度[13]。故在培养学校归属感的过程中,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指导大学生正确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互帮互助等,从而避免减少不良人际关系带来的困扰,将有助于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三)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考察了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发现自尊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果使假设二成立。结果表明,学校归属感、生活满意度均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学校归属感能正向预测自尊,自尊能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致[20-23]。学校归属感不仅直接影响、还间接通过自尊影响生活满意度。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集体自尊显著相关,学校归属感越强烈,处于集体中的个体就能对自己持更加理性的认知以及正确评价自己的价值,就越能融入集体,与集体同在[38]。自尊是个体很重要的个人资源,高水平自尊有助于个体缓冲焦虑,对生活事件有较积极的应对方式,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机会也会更多,进而促进生活满意度的提高[39]。总之,自尊水平越高,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就越高[13]。
(四)人际关系困扰、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困扰与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即学校归属感通过影响人际关系困扰,再通过人际关系困扰影响自尊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这支持了研究假设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需要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个体需要时刻在变化,高层次需要的实现总以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人际关系属于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属于尊重,层次更加高级,因此,可以理解为只有先满足了人际交往需要,自尊的需要就可能得到实现,二者的影响作用也可能是层层递进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内省正确认识自己,个体通常是以社会环境中他人和环境为“镜子”认识自己,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个体理性看待自己,促进自尊的维护。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自尊对人际关系困扰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2,24]。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较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加自信,相对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避免其较多人际关系困扰的产生。综上所述,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高低影响人际关系困扰的程度,人际关系困扰影响个体自尊水平的高低,而自尊水平又影响生活满意度,因此,本研究人际关系困扰和自尊这一链式中介作用是成立的。
五、研究启示和展望
(一)研究启示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对于大学校园在今后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建设或实施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首先,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各种集体活动与事务管理,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较高的学校归属感。此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等集体活动,及时察觉和帮助处于人际关系困扰中的大学生们正确地处理和改善在校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了和老师、同伴之间的关系,能够促使大学生们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促使他们形成积极正向的自我观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体自尊水平,并降低他们的人际关系困扰水平。而浓厚的学校归属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与高水平的自尊最终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在校园生活中的生活满意度与生活质量。
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使得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大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事实也正是如此,全面发展的学生往往比只重视学习的学生更有机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拥有一定文艺和体育特长的学生通常都更受欢迎。然而,硬件设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学校应大力发展学校的硬件设施,尤其是关乎学生成长的图书资源、自习室、体育设施等,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类平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此外,一所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最能反映学校的实力,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有了高水平的师资教学,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展望
本研究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研究过程也主要是在大学校园中展开。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生活满意度除了会受到人际关系与自尊水平的影响之外,个体的人格特质、心智化水平、家庭教养方式、班级群体特征和学校氛围等因素也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同时也会对人际关系与个体自尊造成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将个体、家庭等层次纳入研究并开展动态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整合以往研究只关注某几个变量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