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八荒“大”震撼
2019-01-10肖凌霄
文/本刊记者 肖凌霄
这是一次“大”画展。
说它大,不是说规模,而是指参展画作,全是大尺幅。
日前由中天书画院、贵州省黔山书画院共同主办的“气吞八荒”贵州书画名家大尺幅作品展,汇集了贵州著名画家方小石和戴明贤、黎培基、蒋明泽、岳黔山、王忠才、王小竹、杨昌刚、刘宝静、李维力、吴鹏、闵思源、冯健、刘宗阳、查晓等老中青三代知名画家的40余幅大尺幅作品。这些体型颇大的书画作品,是他们历年创作的一些佳作,尺幅最大的高与宽皆达3米多。在展厅里面欣赏,有“气吞八荒”之宏阔气势,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展览主题凸显的就是一个“大”字。大小两个展厅,陈列的全是气势庞大的花鸟、山水画和书法作品。进门左边小展厅墙上,一眼看到画家查晓的三幅花鸟画作品,芙蓉盛开,蝶飞雀鸣,鲜艳寿桃,水墨荷花。紧接着是一幅黎培基先生的中国花鸟画,两边悬挂戴明贤先生的行书对联:“门掩梨花深见月,寺藏松叶选闻钟”。高洁雅致,意境深远。高高的大展厅墙上,有书法家吴鹏两米多高的五条凭草书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潇洒飘逸,有画家刘原一两米多宽的中国山水画古松古桥深山人家的深远禅意。还有芦苇摇曳,仙鹤高歌;有静水深流,青山巍峨。晨钟暮鼓,夕阳西下;深山古寺,诗酒花画;闲云野鹤的悠闲,指点江山的豪迈,尽在纸上,尽在笔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书画的活动、展示方式从古代个人之间小范围的唱和、把玩、交流,发展到今天在美术馆、展览厅面向大众展示。这种“展厅效应”极大地影响着书画审美的心理和创作的方式以及作品呈现的形式等。作品的功能也从古人的注重审美内涵为主导,发展为今人的注重形式表现为主导,以求在众多展厅作品中引人关注。
在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天书画院执行院长刘宝静看来,“在展厅展示为主的背景下,大尺幅作品的创作已然成为当代书画创作的新课题。从这次展出的作品看,无论是书法还是国画,也无论是老前辈还是青年才俊,虽然题材和表现方式有别,但他们都在努力探索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的统一。”
◎《中国花鸟画四条屏》黎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