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瓷器看三明宋元时期窑业发展和陶瓷贸易
2019-01-10郑华
郑 华
(三明市博物馆,福建 三明 365000)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北临浙江,西北部与江西接壤,东南部与泉州市德化县相连。境内山地、丘陵连绵,森林茂密,高岭土资源丰富,为当地人制作陶瓷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明市自古便是福建省古陶瓷生产的重要地区,陶瓷制品具有其自身特色与产品风貌。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又给当地人以航运之便、贸易之利。随着考古发掘和调查的深入,于该市出土了中村窑、碗碟墩窑、南口窑、澜溪窑及建爱窑等诸多窑口的瓷器。文章甄选出有代表性的出土瓷器,探究其所反映的窑业发展、陶瓷贸易等方面问题。
1 馆藏出土瓷器概述
北宋青白釉团菊纹双钮瓜棱执壶(图1),喇叭口,口沿微卷,长束颈,溜肩,圆鼓腹,矮圈足;颈肩连有一个双带状把,对称处置尖嘴长管圆弯流;肩部立一对称团菊纹钮及饰有一圈凹弦纹,腹部被六道纵向双线纹分隔,呈棱瓜状。通体施青白釉,釉质光洁莹润,胎白质坚、细腻,器型规整,线条圆润[1]。执壶高22.4 cm,口径11.2 cm、足径9.6 cm。1974年,此执壶出土于三明市莘口镇的一座北宋古墓。
1993年,三明市中村窑发掘出土了与该执壶的胎土、釉水、装饰工艺等相似的器物标本,由此认定是一件北宋时期中村窑的青白瓷产品[2]。
图1 北宋青白釉团菊纹双钮瓜棱执壶(来源:作者自摄)
北宋青釉菊瓣纹凤首壶(图2),直口,长直颈,溜肩,弧腹,圈足。口与颈间塑一凤,颈部数道凸弦纹,肩、腹部刻画双弦纹,弦纹将腹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下满饰菊瓣纹。器物整体形象酷似一只体态丰满且站立的凤凰,尖喙、圆眼、双翅,生动形象。通体施青釉,釉质莹润,造型巧妙、秀美。凤首壶高23.5 cm,口径1.8 cm,足径7.5 cm。凤首壶为饮酒用具,它是仿波斯萨珊和粟特的金银器“胡瓶”造型。1984年,此壶出土于三明市将乐县,当地一居民在县城郊外盖新房挖地基时发现。从凤首壶的造型及其胎、釉看,该壶具有将乐县碗碟墩窑典型风格,为碗碟墩窑产品。
图2 北宋青釉菊瓣纹凤首壶(来源:作者自摄)
宋青釉莲花箆划纹碗(图3),敞口,弧腹,平底,圈足。外壁刻直线纹,内壁弦纹内刻画莲花纹,花卉间饰箆划纹。施青釉,釉呈青灰色。碗高5.6 cm,口径15.1 cm,足径6.4 cm。此碗仿制龙泉青瓷,无论釉色还是刻花都具有龙泉青瓷典型特点。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因产区在浙江龙泉而得名。这件青釉碗变形,有窑粘,三明中村窑窑址出土。
图3 宋青釉莲花篦划纹碗(来源:作者自摄)
宋青白釉刻莲瓣纹杯托(图4),由杯和托两部分组成。杯为五瓣花口,深弧腹,高圈足外撇;外壁刻画莲瓣纹。托为宽沿盘状,五瓣葵口,浅腹,平底,圈足;内底心凸起一圆形平台,平台有栏,栏内平底,置放杯子。通体施青白釉,釉质温润。通高6.6 cm,杯口径6.1 cm,底径5.9 cm。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创烧的,受其影响,南方不少窑口也烧造青白瓷。这件青白釉杯托是澜溪窑产品,澜溪窑位于三明市建宁县的伊家乡澜溪村汪家铺一带,以生产青白瓷为主,属于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窑系。
图4 宋青白釉莲瓣纹杯托(来源:作者自摄)
宋青白釉印婴戏纹芒口碗(图5)撇口,斜弧腹,平底,圈足。口沿一圈刮釉露出胎骨形成“芒口”,内壁一周连珠纹内印婴戏纹,印纹清晰,构图饱满,画面生动。施青白釉,釉色闪青,釉质润泽。高5.4 cm,口径17.2 cm,足径4.8 cm。芒口为定窑创烧,其所采用的覆烧装烧工艺能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因而得到广泛运用。后景德镇湖田窑也大规模生产。受其影响,三明部分窑口亦生产芒口器,这件芒口碗便为将乐县南口窑产品。
图5 宋青白釉印婴戏纹芒口碗(来源:作者自摄)
宋青白釉花卉纹粉盒(图6),子母口,矮直腹,平底,器物外壁模印竖条纹,呈瓜棱状。盖圆形微拱,其上弦纹内印花卉纹,线条简洁流畅。盒内底平坦。外壁施青白釉,通透润泽。通高3.5 cm,口径6.8 cm。考古资料表明,其器型、釉色、工艺、纹饰,均与“华光礁一号”出水的宋德化碗坪仑窑烧制的六星花卉纹粉盒如出一辙。德化窑是我国南方著名瓷窑,是福建沿海古陶瓷外销重要产地之一。大田宋时隶属德化[3],该粉盒为大田县建爱窑窑址出土。
图6 宋青白釉花卉纹粉盒(来源:作者自摄)
2 从出土瓷器看三明宋元时期窑业发展
三明市是福建陶瓷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各县均有古窑址分布。迄今已发现唐代至民国时期古窑址共51处,其中宋元窑址近30座,约占60%。考古资料表明,宋元时期是三明古陶瓷发展的鼎盛阶段,陶瓷生产有了很大的突破,无论窑址的数量、规模,还是产品的种类、质量等都有诸多突出表现。以中村窑、碗碟墩窑、澜溪窑为代表的产品更是可与周边著名窑口的产品相媲美。上述出土瓷器中村窑执壶(图1)和碗碟墩窑凤首壶(图2),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制作精美,装饰典雅,充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娴熟的技术,也是三明地区窑业发展成熟的标志。
宋元时期三明地区烧制青白瓷、青瓷和酱釉瓷。制瓷工艺、产品风貌深受周边著名窑场的影响,尤其是龙泉窑和景德镇窑。龙泉窑兴于北宋,盛于南宋,以青瓷而闻名,是宋代一个非常大的窑系,其窑系绵延数百公里。以福建宋元以来的青瓷产品而论,基本上是仿龙泉窑的体系[4]。三明地区的青瓷装饰工艺深受龙泉窑影响,如外刻直线、内刻画卷草、花卉间饰箆纹的碗碟(图3),外壁刻有类浮雕感的莲瓣,圆器内底有的模印花卉、动物、文字图案,常见的墩子碗等,均仿龙泉窑的特征。景德镇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宋代产青白瓷以后,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窑系[5]。三明也是青白瓷产区,据族谱和地方志考证,宋代曾有多批江西(景德镇)窑工到三明筑窑生产陶瓷[6],也有县民到景德镇学习。康熙年间的《建宁县志》记载,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县人从景德镇学制瓷还,在澜溪店前到沙洲石门店前建窑制瓷[7]。三明窑口与景德镇有着密切联系,与景德镇窑青白瓷生产之间存在技术传承关系。从澜溪窑的杯托(图4)和南口窑的印花碗(图5)中,或多或少可以窥测到景德镇窑制瓷工艺的痕迹。此外,受宋时“斗茶”之风和建窑的影响,三明不少窑口也烧制黑、酱釉瓷盏。随着德化窑的崛起,在临近德化的大田建爱窑、温厝窑大量仿烧德化窑粉盒(图6)。
宋元时期三明窑业蓬勃发展,空前繁荣,各窑之间相互借鉴交流,装烧工艺讲究,装饰技术娴熟,质量之高、风格之美,充分表明此阶段是三明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3 从出土瓷器看三明宋元陶瓷贸易
宋元时期,窑业大发展推动了陶瓷贸易繁盛,三明的陶瓷产品除满足本地及周边需求外,部分产品通过沙溪、金溪、尤溪进入闽江上游支流富屯溪,顺闽江而下至福州港,再销售国内外市场[8]。
3.1 陶瓷内销
三明地处福建内陆,崇山峻岭,与邻省交界处高山阻隔,陆路交通闭塞。但溪河甚多,有沙溪、金溪、尤溪3条主干流汇入闽江,其中沙溪在三明境内干流总长达322 km,自宋以来,境内大多物质从水路输出运入[9]。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表明,三明生产的瓷器沿闽江、鄱阳湖、瓯江上溯,到达福州、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商贸活动频繁。《大田县志》卷六“实业志”中记载,“大田窑厂在四十六都,古老乡产瓷器,坚白莹洁,号称佳品……货往福州”,清楚写明了陶瓷的产地、质量及销路。2010年,在上海西部青龙镇遗址发掘中,发现江西、浙江、福建等窑口的宋代瓷器,经甄别有三明碗碟墩窑(图7)和兰溪窑的瓷器(图8)。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些堆积层有数千件可复原的瓷器,及数十万片碎瓷片,是运输途中损坏的瓷器丢弃后形成的,说明附近应该有瓷器贸易的货场和码头,青龙镇只是瓷器销售的中转站,这些瓷器除少量供本地消费,大部分经青龙镇销往其他地方。三明陶瓷除了在遗址有发现外,还在流经江西、浙江的运输途中区域也有出土。由此可见,三明的陶瓷贸易在内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图7 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的碗碟墩窑瓷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8 将乐碗碟墩窑址出土(来源:作者自摄)
3.2 陶瓷外销
三明的陶瓷外销应始于宋代。宋时朝廷推出一系列鼓励陶瓷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福建陶瓷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和繁荣。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福建商人李充赴日本大宰府呈递的中国“公凭”上载, 瓷碗二百床、瓷碟一百床。据推算,瓷碗200床约4 000件瓷器,瓷碟100床约5 000件瓷器,共约9 000件瓷器。一艘普通的商船装载瓷器量如此,可想而知瓷器的输出规模之大。南宋福建市舶司提举赵汝适著《诸蕃志》中载有“博易用瓷”;元汪大渊著《岛夷治略》记载有“贸易之货用瓷器”,其中大部分是福建窑口烧制的[10]。陈万里先生也说,福建之特多古代窑址,恐怕与当时外销瓷有很大关系。三明宋元窑址近30座,大多烧制青白瓷或青瓷。其中中村窑、碗碟墩窑、南口窑、澜溪窑、建爱窑、金鸡山窑等窑址面积超过10 000 m2,有的甚至达到100 000 m2以上,不少山头建有多条窑炉,最长的窑炉达150 m,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绝非仅供当地人使用。孟原召先生也指出,闽北地区如将乐、泰宁等地;闽西地区有三明、尤溪等地,出土瓷器较少,但这些地方有相应的瓷器生产,并且在特征上可看出多是当地所产[11]。对三明地区的将乐、泰宁、尤溪等地大量陶瓷产品的去向提出思考。据沉船资料记载,出水的瓷器中有部分是福建北部窑口的产品,一部分已明确产地,如建窑、松溪回场窑等,还有部分无法确定窑口,均被概括为“福建北部”窑口。如龙海半洋礁一号沉船资料记载,“……还见青白瓷碗、盘,为福建北部宋元窑址芒口印花产品”[12]。湄洲湾文甲大屿元代沉船资料记载,“……青白瓷多芒口,釉面局部有冰裂,有碗、盘等,可能为福建北部仿景德镇窑产品”[13]。三明地区的将乐、泰宁、建宁地处福建北部,宋元时期隶于建州府,为仿景德镇青白瓷窑系,仿制同类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需要。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证实,青龙镇是唐宋时期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许多瓷器产品运到青龙镇后,进而转口外运,销往高丽与日本,在青龙镇发现三明陶瓷,由此推断三明陶瓷参与海外贸易是客观存在的。
考古资料及海外出土实物表明,三明陶瓷参与对外贸易。半洋礁一号沿船出水花口盏同出于将乐积善M1[14],大田建爱窑烧制的粉盒(图6)与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花卉纹粉盒如出一辙,中村窑生产的撇口青白釉瓷碗与日本博多湾出土的同类器物非常相似,宁化青瑶窑出土的药碾瓷器与元代新安海底打捞出来的药碾吻合[15]。2017年,在菲律宾华裔陶瓷专家庄良有女士举办的“菲律宾发现的宋元福建陶瓷展”中,数件酱釉花口盘、青白釉碟明确标注产地为将乐窑。另还,发现将乐碗碟墩窑的青瓷销往日本,建宁澜溪窑的青白瓷远销东南亚[16]。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宋元时期三明各窑顺应形势,加入庞大的陶瓷外销行列,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组成部分。三明陶瓷外销地主要有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由此推断,三明陶瓷外销的海上路线主要有两条:①顺闽江而下至福州港、泉州港输出,销往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②鄱阳湖至长江入海到明州港,由明州港起航,向东航行到日本、新罗,向南至马来半岛、向西至印度洋沿岸各国。三明通过海上“陶瓷之路”进行陶瓷外贸,陶瓷外销反过来又刺激了窑业发展。
4 结束语
三明地区宋元时期的出土瓷器,反映了当时各窑的制瓷工艺水平、生产特点和风貌,以及窑口之间的技艺传承关系。折射出经济兴盛,内需扩大,三明与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商贸往来频繁;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三明各窑借势发展,加入外销瓷行列等方面情况。随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进一步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瓷器出土,对于这些先人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加大保护力度,挖掘研究深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三明的陶瓷发展历史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