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性历史街区的特征和保护更新研究
——以济南商埠区为例
2019-01-10黄亚茹李瑞华
黄亚茹,李瑞华,吴 聪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传统文化、居住方式等重要的物质载体,历史街区因其社会文化和旅游观光资源相融合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保护更新历史街区,使其继续发光发热,已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济南商埠区为例,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使城市发展进程中没落的商埠区恢复昔日的活力,如何对年久失修的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更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商业性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原则和措施。
1 历史街区的定义和分类
历史街区一般指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者能够较完整地体现某段历史时期传统建筑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街区。
历史街区的保护涉及街道的空间格局和形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笔者认为根据使用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历史街区分为5类:①商业性历史街区,其形成、发展、繁荣或衰落都与当时的商业活动密不可分,至今仍保留有相关的商业活动的街区,例如济南商埠区;②文化性历史街区,一般为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新思潮的发源地,至今保留着与该事件或思潮相关的市井文化,例如北京香厂新市区;③居住性历史街区,区内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保留着一种或多种独有的建筑风格,能够完整地反映当时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例如北京菊儿胡同;④工业性历史街区,区内存在为加工、运输、仓储等功能服务的工业基地或设施,一般表现为高大的红砖建筑和锈迹斑驳的钢架结构,有较强的工业氛围,例如北京厂东门1919创意广场;⑤宗教性历史街区,街区形成和发展与宗教活动有关,一般存在著名的宗教建筑和相关的宗教活动,并因此吸引人流,例如武汉归元寺历史街区、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
2 商业性历史街区的特征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认为历史街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历史的真实性,历史街区内须保存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记载历史信息的历史性建筑物、构筑物等,能体现传统建筑风貌的历史建筑的数量或建筑面积,应约占区内总建筑面积的50%;②生活的真实性,历史街区不仅是人们过去生活和居住的地方,而且作为社会生活自然有机的组成部分仍然继续发挥着其职能。街区内必须有真实的生活环境,生活真实性要以原住民的保有率及原有生活方式的保存度作为重要衡量指标;③风貌的完整性,街区可视范围内有相对完整和可整治的视觉环境,传统风貌基本一致。街区必须要有合适的规模以及一定数量和比例的风貌较好的建筑物[1]。
笔者通过对济南商埠区的实际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商业性历史街区除了具备历史街区的共性之外,还有区别于其他历史街区的特性:①汇集性,街区内通常交通便利,商铺众多,供给充足,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吸引力。街区内具有较强的商业氛围,吸引人们在这里从事买卖、贸易、交易等商业活动,同时吸引目标客户群在这里进行消费活动。②便捷性,街区大多位于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才能满足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要求,便捷性是形成商业中心的要素。③人口密集,人口密集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消费人群,促进区内消费活动和其他活动,是其成为形成商业中心的重要条件。④资源丰富性,街区有种类繁多的特色销售产品、浓厚文化氛围、历史古迹、民族民俗风情等,能提供各式各样的娱乐休闲场所,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吸引人们驻足停留,进而吸引更多的目标消费人群。
3 济南老商埠区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海战后,人们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难的思想越来越强烈,为了救亡图存和发展工业,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于1904年一起上书清政府在济南自开商埠,同时将济南、潍县、周村一起开辟为商埠区。1911年,津浦铁路正式通车,济南成为当时中原东部的交通枢纽。开埠之初,《济南商埠开办章程》拟订了商埠的界址:东起馆驿街西首的十王殿,西至北大槐树村,南沿长清大街,北以胶济铁路为界,规划面积200多hm2;1917年在西城墙上开设普利门,将普利门对着的柴家巷加宽改为普利街,向西与经二路相接。1918年,经政府批准,将普利门外沿顺河街向西至纬一路拓展为商埠区。1925年,将清泉街(今并入顺河街)以西以及馆驿街以南区域辟为埠地,至此商埠区初见规模。由于商埠区位于火车站附近,并与老城相邻,发展速度较快(图1)。
图1 济南城区图(1911年)(来源:济南商埠区博物馆)
济南老商埠区在中国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中独具特色。在整体格局上,规整小尺度的道路网格,构成了商埠区独具特色的基本格局。小网格的城市格局、交通的组织结构、预留的集中公园、大疏大密的建设模式、功能混合、尺度宜人的城市环境设计,以上各方面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均可与同时期欧洲的城市设计媲美。在建筑风格上,随着商埠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纷纷来到济南从事各种商贸活动,西方的哥特式、巴洛克、折中主义、古典主义、德式、日式的建筑都相继出现在济南的大街小巷,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风格的建筑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也出现了各种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区内建筑资源丰富,不仅使城市的建筑景观得到丰富,还使城市形象得以提升,逐渐形成了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式建筑并存的格局(图2、图3)。
图2 德华银行旧址(来源:http://image.so.com)
图3 经二路繁华街景(来源:http://image.so.com)
老商埠区毗邻现今济南火车站,距大明湖景区约5 km,处在济南市区范围的中心位置。依据商埠区自开埠以来不断扩大发展的过程和商埠区主要的发展区域,本文以老商埠区内纬一路、纬十二路、经一路、经七路4条道路之间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东西(经路)长约2.8 km、南北(纬路)长约1.7 km,总用地面积约为3.1 km2(图4)。
图4 老商埠区的用地范围图(来源:作者自绘)
4 济南老商埠区的街区现状
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商埠区在济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模式的转变,老商埠区已经呈现出衰败的迹象,经济萧条,老店倒闭,街道拥挤,历史建筑被破坏,空间格局被打破,笔者通过现场调研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总结。
(1)随时代的发展商埠区内的建筑功能发生了改变,商业建筑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政府办公和住宅建筑,商埠区内的用地性质也由原有的商业用地逐渐发展为政府用地、学校用地等,土地流转率逐年下降,导致商业用地不再是商埠区的主要用地形式,加剧了商埠区的衰退。目前商埠区内现有商业行业不明显,特色不突出,以家庭式旅馆、小零售、小餐饮为主,经济活力持续下降。
(2)根据笔者调研统计商埠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3处,暂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性、代表性的“准文保”单位共30处,主要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在“一园十二坊”内,其余散乱分布全区。区内文保建筑保护状况堪忧,部分文保建筑由于使用单位、使用人的私搭乱建,已破坏了其原有的建筑格局及风貌,有些文保建筑改为居住建筑,改建扩建明显,院内杂乱不堪,状况堪忧。此外,还有些闲置的文保建筑,常年无人使用,缺乏维护,甚至主体结构遭破坏已成危房。街区内高大的新建建筑、林立的广告牌、鲜艳的立面色彩等都破坏了街道原有的历史感和年代感(图5、图6)。
图5 英美烟草公司旧址(来源:作者自摄)
图6 德国人诊所(来源:作者自摄)
(3)商埠区内采用经纬方格网模式道路系统,路网密度较大,交叉口较多,区内道路过窄,道路宽度6~9 m,东西向机动车道以双向单车道居多,道路宽度9~12 m。随着现代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的改变,以及红绿灯和车道限行的原因,导致区内整体环境恶劣、人车混行、交通堵塞。
(4)街区内严重缺乏停车区域、停车空间,目前商埠区内较大规模的公共停车场仅有嘉华停车楼、槐荫广场停车场及新开的融汇老商埠地下停车场3处,其余单位多数以地面停车为主。路边乱停车现象明显,导致路面的通行宽度不足,车辆行驶缓慢,同时街区内的人行道太窄或被占用,导致路段步行环境较差。街区内除了中山公园的集中绿化和沿街道路绿化外,缺乏组团绿地,绿化率不足,公共交往空间稀少。区内的主要树木种类为法国梧桐和洋槐树,分居道路两侧,夏季还能保证街道绿荫满满,到了冬季,只剩下光秃的树枝,再无其他绿色植物,街景效果较差(图7)。
图7 商埠区停车、绿化、步行街道现状(来源:作者自摄)
5 济南老商埠区-商业性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原则与措施
5.1 保护更新原则
老商埠区作为济南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独有的方格网道路格局形式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济南城市规划和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在老商埠区的保护更新过程中,既保护其传统文脉,又能再次激发区内活力,归纳和总结了保护和更新的原则如下。
(1)真实性保护原则。对于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空间格局、历史风貌、街巷等物质载体必须严格真实地保留,失去了载有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也就不算真正的历史街区,也就失去了保护的价值;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作为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人类的活动不仅是历史街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风情、民俗等地域价值,也是保护的重点。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内居民的生活,不是盲目地搬迁,破坏原有的生活模式,而是要充分地提升、改善和优化。
(2)小规模、渐进式保护原则[2]。历史街区的魅力在于空间的增长、文化的积累和时间的锻造。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应通过合理的前期规划,充分征集各方的意见,采用小规模、渐进式保护原则,实施分阶段、分区域、分批次的更新方式,不仅可以在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而且可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合适对应的措施并及时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完成对历史街区的保护。
(3)公众参与保护原则。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过程中要注重民众参与程度。如何提高历史街区日常使用者的保护意识是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保护宣传工作,不仅可以更好地贯彻各项保护措施,而且可以最大成效地保护历史街区。
5.2 保护措施
通过实际调研和理论文献参考,总结了保护和更新措施如下。
(1)充分考虑街区现有用地性质、建筑功能,从城市发展的要求出发,调整相关功能,激发街区活力。对于街区内文保建筑,根据其建筑平面特点、现状布局等要素,赋予其博物馆、陈列馆等功能,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增强街区的文化氛围,同时使得文保建筑再次散发光芒。对于街区内临街的非文保类建筑,根据其结构、现状以及位置,重新赋予其新用途,将其改造为商业(特色商品经营)、文化娱乐业(咖啡厅、书店、茶馆)、餐饮业(特色餐厅)等,引入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商业模式,吸引客源,提高商埠区内经济活力。
(2)商埠区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历史建筑交织在一起,真实地反映了商埠区的历史发展过程。笔者认为依据商埠区的现状,对商埠区的保护更新采用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更新方式,将其划分为两个层次,将老商埠区内的“一园十二坊”划分为第一层次重点保护更新,“一园”代表中山公园,“十二坊”代表经二路、经三路、经四路,纬三路、四路、五路,小纬六路,纬七路、八路共9条道路围合而成的12个小街坊;区内新建、改建建筑体量不宜过大,沿街连续面宽不应过长,建筑立面宜采用彩度明度较低的浅灰、浅褐色色系作为主体色,建筑屋顶以坡屋顶为主。将老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以外部分划分为第二个层次保护更新,要求区内新建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气氛协调,建筑体量对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无压迫感,使其成为历史街区与城市新区的过渡区域。对区内历史建筑按照保护等级和现状情况进行分批次保护更新,主要采用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5种方式,但务必保证其真实性。
(3)对交通系统进行整治,既要保持商埠区原有经纬路路网和道路宽度不变,同时又不能忽视现有交通问题和城市交通规则。首先,通过实行限时交通和单行道设置,控制区内车流量,变相增加车道宽度,保持区内道路畅通;其次,疏通步行街、人行道、自行车道道路体系,严禁占用人行道,做到人车分离,改善区内交通环境;最后,应当设置交通高峰期公交专用车道,确保公交车通行顺畅,同时增加商埠区内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并以扩大服务范围、缩短区内居民步行至公交车站距离的方式,鼓励居民选择公交出行[3]。
(4)面对商埠区内缺少规划的停车场,路边停车数量有限的情况,充分利用街角空地等位置,规划新的停车场、增加地下停车场、鼓励私人停车场,对外开放、限制停车时间等方式予以改善和解决,争取做到好停车、易停车,增加区内人流量和人流逗留时间,增加街区活力。在商埠区内加强街边绿化,建设街角绿地和小型广场,供居民日常使用;对区内现有居住区,拆除违章建筑改为区内小绿地,增加人均绿化面积。另外,针对商埠区行政单位院落内部多存在大面积绿化的情况,鼓励相关单位拆除围墙改为栅栏甚至有选择地开放部分绿地,借此进一步提升公共区域绿化面积,使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6 结束语
历史街区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是一部通过历史建筑与风土人情记录整个城市变革的发展史,离开了其丰富的空间结构和建筑形式,城市必将无法逃脱“千城一面”和“毫无历史感”的悲惨局面,从而只能面临单调的未来。因此历史街区的保护对于城市、民族乃至国家的意义重大,在未来的历史街区的保护中,要长远规划、综合规划,要循序渐进,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加入历史街区的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