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金溪县传统村落立面解读

2019-01-10段亚鹏徐素丽肖涵月倪绍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组合型金溪县门楼

段亚鹏,徐素丽,肖涵月,倪绍敏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我们通常讨论的立面多指建筑的外表面或街道的侧界面。对于建筑立面而言,现代建筑的立面曾被简单地称为“elevation”,也就是建筑的正视图,后现代主义则隐晦地称之为“facade”,意思是建筑的表面,即建筑的“表皮”,是建筑情感的外在表现,犹如人脸的作用。显然,后者比前者掺杂了更多感情因素,同时也表达出建筑立面具有精神层面的符号意义[1]。同样,村落在形态表达方面,也形成了与外部空间接触的界面,体现着村落形象,我们称之为村落立面。

对于传统村落的立面解读蕴含着两个层次——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在宏观层次上,村落立面指外界对村落整体的第一印象,村落与山水环境关系的表达,由“山水-风水林-耕地-村落”共同构成的宏观格局,由近前的耕地、河流、林地作为前景,村落本体作为主景,远处的山林、群峰作为远景[2];在微观层次上,村落立面是指传统村落本体通过村墙、建筑、门楼等要素的联系,营造一个对外的主界面,此时立面相当于一张“脸面”,体现着村落的形象。笔者在赣东地区调研时,发现很多文化底蕴深厚、格局依然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中,其立面的设计非常考究,体现出古人对村落立面营建非常重视,同时为了彰显家族实力并赋予其重要的精神文化意义。对于传统村落立面相关的研究较少,部分学者在研究村落的空间形态[3-4]时偶有涉及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主要关注微观层次的村落立面,以金溪县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从构成要素、类型、设计特征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立面形态进行解读。

1 金溪县传统村落概况

金溪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中游,隶属抚州市,辖有7个镇、6个乡,属于武夷山脉向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在自然地理条件方面,金溪地处赣抚平原和丘陵地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自古有“赣东粮仓”之称[5]。在历史文化方面,金溪自古文风浓郁,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积淀了厚重的乡土文明,有着“象山故里、江南书乡、华夏香都”之称。由于该县地处临川文化的核心区域,深受临川文化的浸润,古时雕版印刷业兴盛,素有“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赞誉。

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良、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明清商业贸易繁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背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孕育了大量地域性特征鲜明的村落。金溪县文化遗产丰富,保存了大量格局完整、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古村落,是江西乃至全国古村落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截至2018年11月,金溪县有中国传统村落21座,江西省有传统村落31座。传统村落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代乡贤组织规划、精心营建的结果。其立面是村落的“脸面”,所以大多数传统村落的立面经过了精心设计,比例协调、尺度适宜、统一中有变化,体现出很高的设计水平。由于受地理环境、防御及审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村落立面个性的表达各不相同,产生了丰富的立面类型。本文选取城湖村、全坊村、北坑村、游垫村以及东源村作为典型案例(表1),对金溪县传统村落立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表1 传统村落案例简况

2 传统村落立面元素构成及组合类型

金溪县传统村落的形态类型多为“村堡式”,其立面的营建首先起到的是防御作用。这5座传统村落立面形态各异,却也有相通之处,皆由村墙、总门楼、巷道门、民居外墙4种元素构成。这4种元素之间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立面效果,经过总结与归纳,得出以下几种类型。

2.1 城湖村:巷道门与民居外墙组合型

城湖村立面构成的主要元素为巷道门与民居外墙。村前有一口很大的水塘,形成开阔的空间,村落立面完全展示出来,沿街界面映在塘中形成倒影,有着很好的景观效果。村落立面沿主街展开,高峻的民居外墙是立面的主体,沿街有“英钟山水”“大夫第”等宅第,沿街宅第的大门朝前开。沿主街由西向东有5条古巷道,原来均设有巷门,现在仅部分巷门保存完好。在立面上,厚实的墙体间设巷道门、民居外墙上开宅第门,虚实相称。巷道门的尺度比民居外墙要低矮,二者组合高低起伏,同时实体空间与虚体空间相对,不仅丰富了村落的天际轮廓线,也彰显了城湖传统村落的立面形态的韵律美。

2.2 全坊村:村墙、巷道门与民居外墙组合型

全坊村规模小巧,立面的长度也相对较短。敦厚的村墙,具有秩序性的巷道门,质朴的民居外墙构成了村落立面。村落正立面上最为突出的是总门(“科第”门坊),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巷道门(东门和西门),使得立面形成了明确的中心性。“科第”门坊为红石牌坊门,高5.6 m,有精美的雕饰,将牌坊门作为村落的总关口,既起到标志性作用,又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科第”门坊东侧为嵌入民居外墙的一面节孝牌坊,同样具有文化意义,象征着全氏家族的荣耀。节孝牌坊东侧为一段高2.35 m的村墙,村墙上设东巷道门。村墙向东延伸连接一段民居外墙与村东的全氏宗祠相连。2 m高的村墙与及其后5.8 m高的民居外墙形成复合界面。“科第”门坊西侧紧邻一段高耸的民居外墙,随后设西巷门。西巷门向西为一段村墙和一座巷门。村墙一直向西蜿蜒而去,将村落紧紧包裹起来。全坊村立面具有明确的中心性,同时由于前为村墙后为民居外墙,形成复合立面,又因为村墙与巷门、民居外墙3种要素的不断变换,形成了丰富的立面形态。

2.3 北坑村:总门楼与民居外墙组合型

北坑村坐落在山脚平地,背靠后山,整体坐西南朝东北,其东侧面为一个完整的对内界面,沿水塘展开,墙体连绵,为村落的主立面。该村立面最大的特色是呈现出很强的防御性,界面由连续的民居外墙组成,墙上设有高高的小窗洞,仅中部设总门楼,作为内外交通联系的关口,将总门楼关闭,这一侧对外呈封闭形态。

总门楼的建筑型制不同于巷道门,面阔三间,硬山顶。屋顶作为第五立面也参与了立面的营造。立面大体上分为上下两段:下部为墙体和上部为青瓦屋面。民居外檐墙高高低低,富有韵律,高的约为4 m,低的约为3 m。总门楼为门廊式,与外墙形成虚实对比。在总门楼的南侧有一小段村墙与民居外檐墙相连,其内部为“叔三公祠”。由于村落立面的主体主要由民居外檐墙和总门楼这二者构成,所以将其归类为总门楼与民居外墙组合型。

2.4 东源村:村墙、总门楼与民居外墙组合型

东源村格局保存完整,四周环以村墙,村墙上设5座门楼作为关口,为赣东地区典型的“村堡式”聚落。村前界面为主立面,由于对村墙损毁严重、局部建有新建建筑坏了原有的形态,村落立面形象受到了影响。

总体上,东源村以村墙作为其立面构成的主要元素。村前正中设总门楼,其两侧村墙向东西延展,具有明确的中心性。村墙高约3 m,低于内部的民居外墙,从视图上二者叠加,形成复合界面。村落立面虽以村墙为主体,但在局部联系了民居的外墙,部分宅第的大门朝内开,所以总体上形成了村墙为主、总门楼为中心、外檐墙为辅的立面形态。

2.5 游垫村:巷道门与民居外墙组合型

游垫村的立面要素由巷道门与民居外墙组成,虽然与城湖村立面构成要素相同,但在立面处理上更有设计感,更强调装饰性和文化性。游垫村为明代进士、官至工部侍郎的胡桂芳故里,村落从规划到建设都受到他的影响,体现出典型的“名人效应”。

游垫村因地处古时从金溪县城到浒湾镇的交通要道上,由于村里出了大人物,村落立面相当于显示家族实力的“脸面”,在设计上定当要彰显家族势力,夸耀乡里。游垫村的村落格局为“一横五纵”的梳式布局,每条纵向支巷上都设巷道门。村落立面上这5座巷道门是设计的点睛之笔,从西到东依次分布“进士第”“侍郎坊”“方伯巷”“大夫第”“尚书府”5座门坊,这5座门坊经过精心设计,型制各不相同。巷道门联系高低错落的民居外墙形成村落立面。门坊上的题字均与胡桂芳有关,体现了他一生的履历。门额上的匾额及墙上精美的漏窗体现出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气质。

3 传统村落立面形态类型

第二部分从构成元素上对村落立面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从平面上及防御属性上进行解读。平面形态上,村落立面可以分为折线型、弧形型和直线型3种。从防御性强弱的角度,可以分为开敞式和封闭式两种。把这二者属性进行叠加,可以分为折线形开敞式、弧线形开敞式、直线形开敞式、折线形封闭式4种类型。

3.1 城湖村:折线形开敞式

城湖村整体坐北朝南,村落南部有一水塘,往北是沿着水塘蜿蜒的主街,再北就是村落主体,形成水塘-主街-立面(村落主体)的层次。从平面上,村落立面的平面形态呈折线形,由于宅第及巷道向前开门较多,形成开敞式的立面(图1)。

沿村落主街由东到西,村落立面顺石板街蜿蜒,在平面上由若干段折线组成,民居外墙呈不规则形砌筑,不同段界面发生转向、凸凹有致。立面上除对外的巷道门外,临街建筑的主门也朝南开,设在主立面上。在正立面上有多个对内的开口,在防御方面其安全性相对降低。

图1 城湖村立面的平面图示(来源:作者自绘)

3.2 全坊村:弧线形开敞式

全坊村坐北朝南,以村墙水塘为中性形成放射性布局。因为其整体形态为放射性,村落立面从平面上看,以水塘为中心,沿水塘边的石板街呈弧线形展开(图2)。村落立面以低矮的村墙开始,也以低矮的村墙结束。自西向东,一段村墙后接着一座门坊与一段村墙,紧接西门,西门向东是一座宅第门,墙上仅设门洞未开门;到中心部位为村中的总门——“科第”门坊。“科第”门坊东侧为节孝牌坊,节孝牌坊接一段村墙,村墙向东连接东门。村东祠堂为门廊式朝南开。总体上,村落向村前水塘开敞,有多个出入口,形成开敞式立面。

图2 全坊村立面的平面图示(来源:作者自绘)

3.3 游垫村:直线形开敞式

游垫村坐北朝南,呈梳式布局,其立面沿着村前的石板街东西延展,在平面形态上基本呈直线型(图3)。村落“一横五纵”的格局,自西向东的5座门坊,形成内外联系的节点,临街的部分宅第门朝外开门开窗,整体呈开敞式的形态。

图3 游垫村立面的平面图示(来源:作者自绘)

3.4 北坑村:折线形封闭式

北坑村立面以民居后檐墙为主,仅存总门楼一个关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总门楼处的村墙在平面上以八字形折线展开,南侧是民居后檐墙,连接村南祠堂前一小段村墙;总门楼北侧建筑朝向村落内部,不朝外开门,仅在外墙高处开长方形小窗作为采光口。村落的界面在平面上看有整体性,以总门楼为中心,分别沿着水塘边的石板路向南北两侧折线形延伸(图4)。因为立面上很少开门,其总体形态呈现出很强的封闭性。

图4 北坑村立面的平面图示(来源:作者自绘)

东源村立面同样为折线形封闭式,但其外界面的呈现要素与北坑村不同,主要是村墙顺着村外的地形地势形成折线形环绕,门楼为总出入口,立面上少有开门(图5)。为了突出村墙在村落立面上的作用及与整个村落的关系,图5以村墙为边界,将村落整体平面轮廓进行了图示。

图5 东源村立面的平面图示(来源:作者自绘)

4 传统村落立面色彩与装饰

金溪县传统村落中,建筑以青、灰、红色为主要色调,而且立面中还有多种装饰点缀,质朴而又精致。在色彩方面,村落立面上下段一般为石墙裙,石墙裙有红石或青石砌筑而成;立面的中段主要是灰色的清水砖墙,立面上段为黛瓦屋顶。在部分组合方式中,民居外墙将屋顶包裹在内侧,看不到屋顶部分。整体上,立面色彩是“随类赋彩”,以灰色调为主,低调精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了江南传统村落的外观特征。

在立面装饰方面,主要体现在门罩、石雕漏窗、匾额题刻上。城湖村、游垫村等开敞式的立面上,朝外的宅第门或巷道门多用门罩或雕刻图案进行装饰,青砖堆叠,精雕细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民居的外墙上常常采用石雕漏窗,雕刻麒麟、龙凤等瑞兽或四季花卉,内容丰富,雕饰精美。传统村落中立面中的匾额题刻也是作为立面主要装饰之一,体现着村落的文化韵味。

村落在营造过程中,与地形、地貌、山水相结合,讲究随形就势,从而达到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和谐,体现村落的自然之美。村落的主立面更是在民居外墙、村墙、门楼等元素下的随机组合下,立面凹凸有致,极具韵律美。在色彩上,采用了与自然融合的灰色调,素雅相宜。在装饰艺术与文化气质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赋予了村落厚重的文化之美。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金溪县传统村落立面的研究分析,其构成元素主要是由村墙、总门楼、巷道门、民居外墙等元素的随机组合,形成巷道门与民居外墙组合型,村墙、巷道门与民居外墙组合型,总门楼与民居外墙组合型,村墙、总门楼与民居外墙组合型等几种类型;从平面上与防御属性的角度叠加,可以归纳为折线形开敞式、弧线形开敞式、折线形封闭式、直线形开敞式等类型。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传统村落的立面是古人在进行村落规划设计时重点营造的部位,首先从功能上注重防御的需求;其次在对外方面突出形象性;再者从精神层面彰显出文化性。总之,村落立面形态所呈现出来的比例、尺度的和谐之美,具有对称的中心等特征,突出了设计的秩序性。对金溪传统村落立面的研究,以期总结出该地区传统村落的地域性,并从这一视角完善和丰富村落形态研究的理论成果。

猜你喜欢

组合型金溪县门楼
提质增效“组合型”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以国网福建电力实践为例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金溪县:“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
巧用“分割”解组合型物理计算题
稳重有变,理性回归
组合型新材料作文例谈——以2019年高考作文为例
前门楼子九丈九
金溪县气候条件下早稻育秧注意事项
数字影像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考证
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