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汉字”本体教学 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2019-01-10张金彪淳安县威坪中学浙江淳安311715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汉字思维

张金彪(淳安县威坪中学,浙江淳安 311715)

汉字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起点。汉字教学不仅仅是识字教学、书写教学,也是思维培养教学、文化传承教学;汉字教学不单单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尤其是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汉字教学,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一、加强“汉字”字词教学,突出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提到汉字的字词教学,许多教师似乎都不屑,以为这是小学低年段的主要任务,中学阶段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这方面仍然需要强化。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没有形成字词识记与运用的正确方法与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还在于字词教学本身就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谈及“语言建构与运用”时就明确指出,需要关注语言文字知识,需要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她说:“在语文课程中,为了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就要安排数量足够又能切实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和积累。这里涉及语言文字知识是否需要的问题。知识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规律,当然是需要的……”[1]

汉字字词教学是语言建构能力培育的原点,一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高都发端于此。学生要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就要掌握汉字造字的规律,要通晓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规律,而且要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来开展阅读与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然而在这方面,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例如,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都有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要求,但这个任务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却成了一个难点。学生经常写错别字,如乌篷船的“篷”写成“蓬”字、“松弛”写成“松驰”、“精粹”写成“精萃”、“滥竽充数”写成“滥芋充数”。究其原因,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与运用汉字的造字规律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也说明,在中学阶段,这些字词的教学仍然需要加强。教学中要多开展汉字的本体性知识教学,让学生多体味汉字产生的过程,以提高汉字运用能力。如在学习“江”“海”“湖”的过程中,教师要从造字法出发,引导学生归纳出形旁“水”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学会从形旁“水”出发去理解“涸”“涨”等字的意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二、借助“汉字”载体,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这样阐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提升。[2]4对照这个阐述,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充分借助汉字这个载体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比如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一般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的思维。汉字其本身就具有的直观性特点、形义结合特点,十分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如“愀”字,经过汉字造字规律训练的学生,可以凭直觉就能对它的字义作出猜想与判断。因为从汉字的形义结合特点来看,“心”旁一般都与人的心理情绪有关,如“忧”“愁”“ 惆”“ 怅”“ 惊”“ 惧”等。“愀”字一边是“心”形,一边是“秋”声,组合成一个字,结合传统的悲秋文化,就比较容易猜想出“忧伤”的字义。

比如形象思维的培养。所谓形象思维,在语文教学领域,一般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的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核心是“想象和联想”能力。汉字从构造法来讲,本身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如众多的象形字:“月”字本身就是先民对一弯月亮的形状的摹写;“鱼”字是先民对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的形状的摹写;“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也就是说,从造字法的角度来看,象形字的创造过程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思的。

同样,我们今天在认读象形字的过程中,也始终伴随着形象思维。看到“山”这个汉字,我们脑中会形成“一座青山”的图画;看到“水”这个汉字,我们头脑中会产生“一条小溪潺潺而流”的画面。这个过程,就是联想的过程,我们的汉字学习过程,也成了形象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再比如逻辑思维的培育。我们常说的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逻辑思维,常常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汉字学习过程中,其实也一直进行着逻辑思维的训练。如大量的形声字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而形声字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逻辑推断的过程。如创作过程中,我们把具体的所有与“树木”有关的物、事,都抽象概括成与“木”部有关,如“林”“森”“椅”“桌”“樵”“析”等。而当我们认读与“木”部有关的汉字时,我们就依照“木”部首去推断出这个字的意义。如虽没有学过“椁”这个汉字,但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字与“木”有关,如提供具体的使用或者阅读语境,人们一般就可以推断出具体的字义。

因此,笔者以为,教学中经常借助汉字这个载体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

三、借助“汉字”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其方块字的特殊造型,其形义结合的特征(如象形字),使得它从诞生起就成了美的欣赏和创造的对象。绵延几千年的书法艺术,更是将汉字之美的欣赏与创造推到了登峰造极之境。

这一点,笔者就不在此赘述。笔者想强调的是,正因为学习汉字本身就是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因此在今天的教学中,不仅小学生很有必要把汉字书写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中学阶段也依然需要把汉字书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点。尤其是在今天电脑等信息化书写日趋普及的今天,汉字的书写,其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性”特征也日趋弱化,这就反而可以大大彰显其“审美”的特征。

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除了适当地开设汉字书法课之外,在教学中也可以融入汉字美的欣赏,如:教学《兰亭集序》时,用一点时间欣赏一下王羲之“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之美;教学唐诗宋词之时,适当结合艺术家的书法同题作品,将文字之美与诗词之美结合在一起,正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汉字开展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论学习。比如关于“什么是美”的理论问题,就可以借助“美”这个汉字来展开引导。“羊大为美”,从“美”这个汉字的创造来看,从甲骨文的“人”“花”结构到篆文的“羊”“大”结构,就可以理解“美在于形式还是在于实用”“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等关于“美”的本原性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此引导学生掌握“美”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一般性的关于“美”的通俗理解,以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同理,教学中也可以引入“善”(从“羊”“言”)这个汉字的字形与创造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善”的本质。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汉字开展审美创造活动。笔者做过这样的尝试:引导学生结合汉字的字形、字义等去写现代短诗,将对汉字的理解与艺术美的创造相结合。这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有学生从“梦”字出发创作了短诗《梦》:“夕阳/穿过树林/回忆的回忆/远方的远方/未来的未来/都幻作/梦。”有学生以“美”字为题,创造了短诗:“最是那一温柔的低语/咩 咩 咩——/绵延千里/抒写了/大美。”有学生以“星”字为题,创作了短诗:“太阳累了/鸟儿倦了/一颗颗忧伤的心/忽闪忽闪地/在无垠的旷野。”

四、借助“汉字”载体,培养学生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力

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2]5可见,热爱汉字本身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同时汉字有着天然的优势来帮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传承中华文化,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以“家”为例,甲骨文由“宀(房屋)”和“豕(猪)”组成,表示屋里养着一头大腹便便的猪。这个字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祖先从游牧走向定居生活的历程,也反映了汉先民以农业为本的传统文化特点。同时“家”这个汉字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词,由“家”到“国”,再到“天下”,反映了中华传统社会的秩序观念和治理结构,并且一直影响着今天的社会。

以“示”字为例,先民在重大活动中往往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中国人也喜欢用“示”字来为孩子命名,寓意吉祥、喜庆等,如“宗”“福”“禧”“禄”“祐”“祥”等字,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表现。从甲骨文的“示”字来看,“示”是由一横一竖两个指事符号构成的特殊指事字,一横代表“天”,一竖代表“上天向地上人间显露的迹象”,也有的甲骨文加“水”表示降雨的预兆。这说明远古先人在面对自然并在尚未能科学认识自然的情况下,对自然表示了足够的敬畏之情。先民将天地宇宙人格化,相信无所不能的神居住在天上,掌管着日月的运行、雨旱、雷电、地震等等变化,先民用举行祭祀活动来表达对天神的敬畏与虔诚。这种文化可以理解为是先民“敬畏自然”的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观的影响下,中华民族所创造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传统价值观,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指导价值。

以“秋”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秋,禾谷熟也”。“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常见的词语“秋后问斩”“秋后算账”“秋后点兵”,为什么“征战”“问斩”都要在“秋”后举行呢?这其实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这一特点。“粮食”是先民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农作物的丰收与否对于整个民族的生命延续有着特殊的意义,五谷丰登,则预示生活繁荣,五谷歉收或不收,则预示饥饿与死亡,因此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让位于“秋收”这一农业根本。又如“愁”字,反映出了中华民族遇“秋”悲“愁”的生命文化传统,这一传统的背后是“天人合一”生命自然文化观。从“春”的茁壮、“夏”的繁茂,到“秋”的成熟与之后的萧条,这与人的生命规律何其相似!“秋”是“盛”与“衰”的临界点,“秋”之后万物由昌盛开始凋零衰败,因此也就形成了“悲秋”的审美文化传统。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以为,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中,重视“汉字”这个根本,开发“汉字”这个宝藏,广大语文教师既责无旁贷,又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汉字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