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实施语文课程
——“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诗歌写作课程的开发
2019-01-10戴柏葱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级中学浙江永嘉325113
戴柏葱(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级中学,浙江永嘉 325113)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现代诗歌更是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鲜明有韵律。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尽管教材选录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现代诗歌经典作品,但总不能被较好地利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鉴于此,笔者利用地域资源特点,开发了“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诗歌写作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原则
《课程标准》关于“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明确提出:“应引导和鼓励教师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抓好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应防止过于偏重技能的倾向,更不能要求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做题操练。”这个建议,为开发“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诗歌写作教学课程,定下了基调和方向,即立足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开展了解现代诗歌、体验诗歌朗诵、写作诗歌作品、展示创作成果等活动。
二、课程的实施
笔者主要通过“三课一赛”来实施课程。所谓“三课一赛”,即“一堂走近现代诗歌的课”(了解)、“两堂朗诵楠溪江诗歌的课”(体验)、“一堂师生共写献给楠溪江的诗的课”(写作)、“一次诗歌成果展示暨朗诵作品比赛”(展示)。
(一)了解:一堂走近现代诗歌的课
这堂课的侧重点是:介绍现代诗歌的定义,鉴赏现代诗歌名作,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想象和意象。
现代诗歌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这个定义,突出词语和结构、节奏和韵律以及思想感情,紧扣现代诗歌核心要素,能让学生快速抓住其精髓。在教学中,笔者选取了现代诗歌中的一些经典作品。
首先,选用美国著名诗人威姆斯的名作《便条》来和学生讨论现代诗歌分行的意义。诗歌《便条》不分行,就是生活中一张普通的便条,而恰到好处的分行之后,就有了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成了一首现代诗。分行,让原本平淡的语言变得更富有表现力,充满了变化的趣味。学生对于这样一首因为分行而成的现代诗歌,十分感兴趣,也明白了分行之于诗歌的意义。
接着,选用顾城的《一代人》、非马的《鸟笼》、北岛的《古寺》、曾卓的《悬崖边的树》、埃兹拉·庞德的《天鹅》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诗作,作为鉴赏对象,让学生体味诗歌是想象和意象的艺术。同时,通过词语替换、挖空重填等教学技巧,让学生进入这些诗歌的想象和意象世界。
最后,选取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食指的《热爱生命》《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的《回答》、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作,采用配乐朗诵的方式,带领学生体味其中丰富而强烈的感情。
这样的一堂课,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同时,笔者设计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现代诗歌的美好之中。
(二)体验:两堂朗诵楠溪江诗歌的课
这两堂课,所朗诵的诗歌主要取材于《楠溪江当代诗文选》一书,以及《诗刊》社于2011年举办的第二届“永嘉·青春回眸”诗会中涌现的歌咏楠溪江的诗歌作品,其中有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的《在永嘉,与谢灵运相遇》、陈东东的《谢灵运》、商震的《瓯北一夜》、叶萍的《静静的楠溪江》、黄亚洲的《楠溪江漂流》等作品。这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地域课程资源。
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因为预算编制和企业实际状况相背离,存在误差,导致预算编制方法不能顺利的运用到企业各个环节中,过度的盈余财务信息,使得企业管理存在侥幸心理,在投资决策编制时,出现决策失误。并且,管理人员在进行战略部署过程中,没有把与算理念融合其中,导致预算和战略目标不融合,从而给预算编制整体效益带来一定影响。
这些诗歌作品,语言优美,语句凝练,感情丰富,非常适合学生朗诵。而且,这些诗歌的写作对象,就是学生所生活的地域,他们对诗歌中的内容十分熟悉,会有一种认同的自豪感。笔者把这些精选的诗歌作品编辑成册,提早几天发给学生,由学生自由选择,精心准备,然后在课堂上或个诵或群诵进行展示。
这一过程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看,通过接触这些讴歌楠溪江的优秀诗歌作品,学生能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风光之美、诗歌之美,进而促进诗歌素养的养成。从“过程与方法”看,通过对这些诗歌作品的选择、准备、展示,学生能获得一定的诗歌朗诵技巧,并提高诗歌审美鉴赏能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通过这样的课堂诗歌朗诵活动,学生能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诗歌的审美乐趣,并从中得到对故乡的情感认同。
在这两堂展示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课堂氛围融洽和谐,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味了现代诗歌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三)写作:一堂师生共写共生的课
在充分了解和体验现代诗歌的基础上,笔者并没有急着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写作的流程,而是在教学中结合了以下措施:
一是和学生一起写。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是一种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好方法。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先生说:“现实的问题是,教学生写作的老师,自己往往不会写作!”其实,很多语文教师能写,只是不愿意动笔罢了。教师也不是一定要比学生写得好,只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它本身的意义就足够激励学生了。
二是提供学生写作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不会写作,其实是因为教师出的题目或者指导的方向不够明确。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笔者先向学生明确诗歌写作的主题——“春天,写首诗歌献给楠溪江”,接着共同讨论“春天的楠溪江”有哪些可以提供写作的意象,并归纳出春水、青山、晨曦、春雷、竹筏、初阳、鲜花、渺茫的雾气、斑驳的树影等意象。然后,才是师生共同写作。
三是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点评环节。对学生来说,诗歌写作初稿完成之后,修改调整是提升作品质量的必要手段,而师生、生生互动点评,是学生自我实现和体验价值的内化过程,能充分激发修改习作的热情。
以上三个措施参与学生课堂写作的过程,体现了共生课堂的特点,也促成了“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诗歌写作教学课程最终目标的达成。这也是这一诗歌写作教学课程的独特之处。
(四)展示:一次诗歌成果展示暨朗诵作品比赛
《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提示”中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展示成功和获得荣誉”都能更有效地激发动力。以比赛的形式,采用面向全校师生朗诵自己诗歌作品的方式,来展示这次“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诗歌写作教学课程的成果,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学生极其重视这次比赛,并作了精心准备。比赛那天,学生精神饱满,因为朗诵的是自己的诗歌作品,所以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快乐之情。最终得奖的学生,觉得是锦上添花;没得奖的学生,也是毫不气馁!
比赛活动结束后,笔者还引导学生把所有作品编辑成小册子《雏凤新声》保留下来。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笔者还把这本小册子寄给了各类报刊,其中的很多作品得以公开发表。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好几个学生坚持继续进行诗歌创作,到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已经写满了一本小册子。
三、实践反思
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语文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考察和挖掘地域课程资源,让它们成为语文课程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二是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特长。任何语文课程的开发,一定是基于语文教师自身特点的。善于写作的教师,可以关注语文写作课程的开发;善于朗诵的教师,可以关注语文朗诵课程的开发;善于表达的教师,可以关注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开发……只有如此,语文课程的开发才会是切实有效的。
三是坚持生本立场,以学生为中心。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模式,都要坚持生本立场,以学生为中心(学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践更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