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板块式教学的辩证思考

2019-01-10俞嘉丽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板块目标文章

俞嘉丽(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板块式教学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的一种教学主张,提倡教师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有序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活动,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在余映潮老师的倡导与推广之下,板块式教学被许多语文教师学习与模仿,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争鸣。

一、板块式教学的亮点

板块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的“基于线性思维的教学顺序”[2],教师不再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层递式地进行讲授,而是设立板块,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依据此模式构建的课堂,往往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既满足了学生进行丰富活动的要求,也容易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笔者以余映潮老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为例,归纳板块式教学的三大优势。

(一)教学步骤清晰,操作性强

板块式教学有十分清晰的结构模式,教师可以在清晰的结构框架下有序地开展教学环节,从而使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度。板块式教学的基本框架如下:

1.开门见山,明确板块设置

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前,余映潮老师会向学生展示教学的主步骤,也就是板块,以下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起始环节: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一篇叙说文,一篇故事。这是一篇外国的作品,先看我们的学习活动。

[多媒体显示。]

第一步,说一说;第二步,品一品;第三步,背一背。[3] 39

2.板块推进,在目标引领下开展学习活动

在每一个板块开始前,余老师都会明确地提示学生某某板块要开始了,并详细解释在这个板块中,学生们需要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目标是什么。如:

师:好,现在开始我们的第二个环节。

[多媒体显示。]

品一品——训练我们的品读能力、欣赏能力。

精读活动:品一品你阅读第14段到22段时品味到的精彩之处。

教学中,余老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

3.总结回顾,反思学习内容

课堂进入尾声,余老师便会带领学生回顾各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如:

师:好,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

[多媒体显示。]

我们今天实践的是文章的一种基本的读法,说一说,品一品,背一背:略读,精读,背读。略读是说一说,精读是品一品,背读是背一背,积累好的语言材料。[3] 43

正是在这样的“导—学—结”的整体框架下(其中的“学”又常常设计为固定的“读”“品”“练”),教师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课堂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步骤分明,简单易学。

(二)活动功能明确,实用性强

除了设立清晰的较为固定的框架,板块式教学还要求明确设定框架内各部分内容的目标,并有意识地将教学活动与语言能力训练相结合。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余老师所设立的三个板块,分别对应了三种语言训练目标:

说一说——训练我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品一品——训练我们的品读能力、欣赏能力。

背一背——积累好的语言材料。[3] 39-43

提高分析、概括、品读、欣赏能力,积累语言素材,每一个板块余老师都明确预设了目标,这些目标都能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体现了课堂极强的实用性。而且,余老师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方法,这种做法,也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活动类型丰富,互动性强

为了达成各个板块的目标,板块式教学中容的前提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推进板块设计的实施。[3] 40往往有大量的学生活动,且因内容与板块的不同,凸显了活动的丰富性。同时,大量的学生活动,也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强。

以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案例中,各个板块所包含的学生活动:

1.说一说

①略读文章。

②概括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

2.品一品

①精读文章。

②齐读文章。

③用“距离感”的方法读文章。

④组内交流感想。

⑤学生赏析指定段落的精彩之处,举手回答教师点评。

3.背一背

背读文章,体味这一段中的人物心理。

在这三个板块中,学生以多种方法读文章,独立思考、个人回答、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相互穿插融合,活动十分丰富。而在学生活动时,教师不断地进行点拨、点评与总结,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

基于以上三大优势,板块式教学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追捧。然而,所谓过犹不及,过度的崇拜则会使教师失去辩证性的思考。可以看到,现今的语文教师,对待板块式教学,多是一边倒式地褒赞与不假思索地模仿,鲜有反对质疑的声音。因此,对板块式教学的利弊进行辩证性思考,有其必要性。

二、板块式教学的商榷点

教学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包打天下。诚然,板块式教学有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余映潮先生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不容小觑,值得我们尊敬。然而,真的存在一种绝对完美的教学方法吗?当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被捧上神坛、众人追捧的时候,也许正是该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的时候。

事实上,对板块式教学盲目、不理性的追捧,的确带来了不少问题。在神坛之下,朝拜者不加以甄别地盲目跟从,大量年轻的语文教师将板块式教学视作高超的“备课神器”,不考虑教材本身,不考虑学生情况,生搬硬套,懒得创新,从而导致了千课一面的后果。与此同时,过分的追捧,也让人忽视了板块式教学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教学的“遮蔽”。我们知道,学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本就很难有完美的模式,它需要语文教师以多元的思路进行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而当众星捧月,仅唯一人独尊之时,是否也预示着残缺的必然?因此,我们需要以辩证理性的思维看待板块式教学,直面它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从而扬长避短,不断摸索更优的教学思路。

(一)灵活还是固定?

板块设置,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中最突出的特色。余老师对这些板块的命名也十分的用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背一背”;《散步》中的“品析:美在这一句”“品味:美在这一段”“欣赏:美在这一笔”;《论求知》中的“识词实践”“背读实践”“析读实践”“学用实践”。每一堂课,余老师都会独具匠心地对板块进行诗意的命名,与此同时,板块内部,也注重灵活选取与灵活搭建。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思路下的课堂,其实出现了许多固定统一的结构:

1.板块设置的统一:略读——整体感知;精读——评析某个段落;背读——背诵某个小节;创作——进行实践创作。

2.学生活动的统一:多种方法诵读文章、半结构式填空法品词、指出句子美(精彩)在哪里……

3.课堂结构的统一:教学开始时开门见山介绍板块内容,板块开始前明确目标,教学结束后回顾与总结板块内容。

在诸多统一背后,便是模式。而固化的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文体的教学。

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中,余老师将课堂分为三个板块:“说一说——整体感知文章”;“品一品——品读文章重点段落”;“背一背——背诵文章最后一段”。其中的背诵这一环节,就非常值得商榷。作为一篇记叙性的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以人物对话为主,而最后一段,类似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阐述了他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在修辞表达上其实并无长处。对于这样一段文字,用背诵朗读的方式处理,真的合适吗?其实,将之处理为结合学生自身经历谈谈对这段话的看法这类的哲理诠释类活动,或许更为恰当。简单的背诵,过于粗暴,学生负担重而效果不佳。到此,便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余老师认为背诵是理解此段的最好方法呢,还是对应板块式教学时只有背诵这一个模板适用?或是说为了达成板块式教学的完整性,借这最后一段的背诵实现之?细细琢磨,确有生硬之感。

这样的模式,虽也有固化的嫌疑,但可以说,对于余映潮老师个人而言,仍具鲜明的特色,是出色的创造。但若人人都争相模仿,便成了套路。网络上便有一则某市教研室关于“板块式”教学法的讲座讲义,里面提出了说明文、小说、散文、文言文的板块教学模板,并称年轻教师按照此套路教学可以快速上手,减轻压力。诚然,容易上手确实是板块式教学的一大优点,但这也会导致教学设计的趋同,导致教师习惯于照搬照抄,不再思考创新,也意味着教学不再有风格各异的深度,而只有和套路契合的程度。

套路,不应存在于语文课堂之中,教材的灵活多样意味着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多变;套路,千人一课,千课一面,必会导致语文人创造力的枯竭。

(二)自主还是被动?

大量的学生活动,是板块式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几乎每一个板块,都会有多个不同的活动作支撑,可以说,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

然而,板块式教学中的活动,真的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了吗?

由于板块划分明确,板块式教学指导下的课堂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被设计得明明白白了。在一些教案中,我们甚至能看到余老师对每一个板块的时间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设定,可见,余老师对课堂进行了精确的预设,板块式教学可以让教师拥有很强的课堂控制感。而在每个板块的教学开始前,余老师也会直截了当地将课堂目标告诉学生。目标是明确的,而答案也是唯一的,精心的安排意味着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也难以根据学生现场的表现灵活改动课堂内容。

除此之外,学生具体的活动大多也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余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这是一篇( )的文章。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而余老师最终的总结是:

抒写“我”童年故事的记叙文——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叙事部分写得波澜起伏的文章——曲折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深刻性。[3]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提供的多元答案,仅仅被当作课堂上的一个表演环节,它们并没有被加入到老师所展示的参考答案中。也就是说,学生的活动没有对既定答案起到任何的改变、补充或修订作用,一言以蔽之,课堂并没有因学生而变。此外,从师生互动中明显可以感受到,学生所领会的意思与教师想教的,是有所出入的,在上述六点中,只有回忆、生活感悟、记叙有学生略有提及,其他几点学生很难自主回答出来,而余老师设置这个问题的重点,似乎更多是在回忆性、清晰性等六个特性上,问题与目的并不对等,有一种为了自我表演而活动的意味。

因此,即使活动表面上十分丰富,但教学依旧是以教师而非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依旧是以教师为绝对权威的课堂。

(三)工具性还是人文性?

再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说一说”“品一品”“背一背”三个板块的目标都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直接挂钩(分别对应分析概括能力、品读欣赏能力、背读能力)。的确,板块式教学所划分的板块,大多是以文章的工具性为依据,体现了务实的教学观。这样做,一方面确实是将语文课堂落到了实处,而另一方面也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其他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哲理意味较强、对青少年有一定精神启蒙意义的小说时,教师并没有对故事中的哲理展开深入探讨,对于小说最后一段主人公的独白,教师把它视作积累语言素材的途径,而不是立德树人的载体。由此可见,板块式教学,有着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甚至带有较为明显的应试色彩。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教学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被量化的命运,为考而教,并非就是不对。然而,若将教学重点全部放在语文的工具性上,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内涵意蕴,则有失偏颇。

三、结语

无论是名师、名课还是名家名言,学习者都应该对其保持理性、客观的思考。尽管对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评说,但笔者仍然坚定地认为,在二十年前,余老师提出板块式教学,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它的易操作性、强互动性、高实用性,着实指引了不少年轻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对新手教师来说,它是他们走上讲台进行教学设计的得力助手。而与此同时,笔者也坚持认为,任何教学思路都必然存在局限性,不应被推上神坛,一旦迷信,就有可能误入歧途,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以更为理性与平等的态度,去看待名师,看待他人的教学成果,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并通过实践反复检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推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才能看到更多年轻的名师站上舞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猜你喜欢

板块目标文章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