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2019-01-10崔淼丁攀
崔淼,丁攀
(河北农业大学)
1 引言
新农村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国家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新一轮的乡村建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乡村的公共空间却日益遭受破坏,传统文脉也面临断流的危险。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进行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文脉传承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2 文脉传承理念
2.1 文脉的概念与内涵
文脉是指各种组成元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与对话,应用到城乡规划范畴中就是规划记忆的延续。对文脉的研究,往往也是对文化的研究,文脉通常囊括了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内容,并常常以符号、象征物等形式被人感知。
2.2 文脉传承的内容与方法
文脉传承是对于某个地区在时间沉淀的过程中,经历风雨洗礼,最能反映出当地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时代性的,主要包括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等的传承。
对于乡村文脉传承,不仅仅是要进行独创性保护,更要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化内所存在的人文特点,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审理,整合可以利用的人文要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业态。把乡村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有机结合,让乡村文脉得以传承。
3 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
3.1 乡村公共空间的定义与价值
乡村私人空间除外的一切空间均可称为乡村公共空间,它是乡村各种力量抗衡的重要场所,是乡村治理的空间形态[1]。村庄公共空间是村民开展日常交往的基础空间,村民通过它来进行相互的沟通,处理公共事务。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在整个乡村规划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乡村公共空间的变迁发展从传统中国到现代社会,都与公共权力息息相关。从时间的角度看,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封建时期的内生性公共空间、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性越发增强、以及改革开放后受到欧美发达国家影响公共空间更加多元化与理性化几个阶段。当代乡村建设中,在诸多外力影响下,各类新型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已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推动社区治理转型的必要条件。思考乡村公共空间在发展中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乡村重建。
3.2 乡村公共空间营造要素解读
芦原义信在其所著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指出外部空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是人们有目的创造的外部环境,比自然空间更有人情味,它遵循了由外框向内的内心秩序,在条条框框中打造满足人类情感意图和功能要求的积极空间。乡村的公共空间亦是如此,为人所设计,更要营造出满足村民意图和功能要求的积极空间。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和“公共空间”这两个复杂的系统联系的产物。与“乡村”相联系,表示乡村多种因素对它有制约作用,如它要执行乡村的功能、承载村庄活动、体现村庄形象等[2]。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与人类日常活动联系的物质载体,它整合与协调乡村的各种功能要素,使其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也是继承乡村传统文化、表现乡村文明的现实载体。
乡村公共空间具有动态发展性特征,在乡村历史发展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形式与内容随着乡村功能、村民生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公共空间亦是一个空间实体,具有空间实体的形态特征,如空间的围合、界定和比例等,并且与建筑有密切的依附关系[3]。
4 文脉传承下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策略
乡村是农民家庭聚集居住的地方,集合了乡土文化之大成。一间间瓦房,成行的绿树,村头碾盘或一口吃水井,还有柴火垛和鸡窝,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每个村民的心中村庄是母亲、是根、是精神、是灵魂、也是爱人。所以,在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时,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心理感受,尊重村庄历史文脉,同时要体现出乡村的特色和理念定位。
4.1 注重文脉传承
目前,我国正处于充满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城镇化发展新时期。乡村建设作为主要力量,更要注重协调稳定发展,平衡发展建设与文脉传承二者的关系。要明确村庄文脉的涵义以及传承村庄文脉的重要性,一个村子的历史犹如村庄这棵大树的根,有了根基才能源源不断地汲取外界的养分,从而使村庄得以生存和发展。实现文脉传承要注重收集村庄处于保护体系外的历史信息,筛选评价后再确定村庄的发展方向,以及公共空间的营造主题。
4.2 建立情感联系
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最简单的要求是满足休闲、娱乐和生活功能。美丽乡村更是重在人心美,而非形式美。公共节点、景观设计体现最大化的归属感和参与性,有极大的可达便捷性和不受自然影响的一般适应性,在公共空间中追忆情感、培育情怀、增进情谊。
4.3 搭建物质载体
睹物思人,睹物思情。公共空间设计中加入追忆时光的各时期成长物件,如滚的铁环、蹬的小三轮车、听的大喇叭广播、扛的锄头、骑的二八自行车……也加入象征村庄的古戏台、石磨、水车等。看得见的物件是看不见的情感的心灵触发点,是乡愁的实际载体,是相伴的最初意念。
4.4 营建场所精神
公共空间分布的位置、规模,空间序列的连接、起承转合的设计,形成相互吸引和影响的场作用力,以核心控制力迸发情感、营造物件氛围,以偏心诱导力培植情感、寻求物件价值。注重开拓公共空间场地,打造场所精神,串联人、物、情和场力作用。
场所的概念与物理意义上空间和自然环境概念不同[4]。环境的使用者在和建筑进行了反复作用后产生了复杂联系。场所与场合结合便形成了场所感,也就是说人必须要融入场所才能有意义。不同背景,不同年代对于同一场所的解答也是不同的。在村庄中保留并传承这样一种场所精神,是促进村民交流、提升乡村活力的绝佳方式。
5 结语
每个人都会与自身生活环境的某一部分密切联系,关于家乡的印象就保留在记忆当中,意义深远意味深长。农村规划的本真在于适合农村生活,而非城市生活的复制替代。现如今,已有广大的农村地区争相效仿城市中的规划与建设施工方式,逐渐丧失了对传统文脉的传承,村民的公共空间也不断被侵占,我们传统的文脉精神及个性的民族特征正在不断消逝。面对严峻挑战,作为新一代规划师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使命,做好文脉精神和民族特性的延续,还原农民眼中本真的乡村面貌,保护好农民日常交往的公共空间,从农民、农村的角度出发,注重地域文脉的延续,保持乡村风土文化的可持续地传承,这对我国当代乡村聚落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