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素养 攻璞成璧
——写在二轮复习之前

2019-01-10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境美的传统

进入二轮复习时,我们的学生其实已经拥有了很多:十几年语言运用的实践经验,几百篇课文带来的字词句段篇的积累,一轮复习阶段的积累和梳理……

但他们还缺少一些东西。

部分同学缺少能够在既定的语境中得体地表达交流的能力,缺少能够将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情境中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他们虽有一定的语言活动经验,但常常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任务要求及时调整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策略。

相当多同学缺少准确辨识、分析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辨析常常是粗糙的,在解决问题时也总是“以不变应万变”。他们通常不缺乏对问题的认识,但往往不能有根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些同学缺少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态度的能力。他们并不缺少审美情感,让他们为难的常常是对美的评价、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

有些同学缺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认识评价的能力。他们其实并不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只是在需要他们去评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他们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还不够,了解得不系统、不具体、不细致。

因此他们需要这样的二轮复习:

融通已有的语言知识,迅速、全面、准确地把握给定的语境,解决相关问题。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只有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时,才会产生是否得体、是否生动的不同变化;近年的全国卷,无论是修改、补写还是成语运用,乃至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鉴赏分析,都要求充分认识前后语境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形成细心审读、辨析问题,能根据不同要求有理有据地解答问题的自觉。如2014年全国卷I,“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不少考生没有分清“性格特点”和“形象特点”、“简要分析”与“概括”“结合作品分析”的不同,因此得分不高。更常见的是诗歌鉴赏题,部分同学平时不注意联系作品分析,考试时只能简单地“贴标签”,遇到诸如2018年全国卷I“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这样的题目,一些考生只能望洋兴叹。

在鉴赏和写作实践中提高审美水平,强化从不同角度表现美的能力。以作文为例,无论是2018年全国卷I的“时光瓶”,还是北京卷的“绿水青山图”,弘扬正能量、关注现实生活、表现符合时代精神的美,是高考命题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需要予以关注。

在评价介绍的过程中,落实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这一方面,2018年北京卷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如微写作部分有一个题目要求学生从孔子的弟子中“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如果对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人、事、名句认知模糊,就难以完成任务。

总之,二轮复习就是对语文学科素养的一次强化。如果说,新的课程标准用学科素养代替三维目标,首要目的是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那么,高考复习也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我们在指导二轮复习时,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少一些灌输;多关注针对性、有效性,少一些盲目刷题;多一些对自己的反思,少一些对学生的抱怨;多一些责任感,少一些随意。那么,二轮复习结束后,老师收获的将是满满的欣慰,学生收获的则是快速的成长。

猜你喜欢

语境美的传统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