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生态意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2019-01-10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沙化生物学科因子

江苏

所谓生态意识,就是指人们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出发,审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生态学知识去解决生态问题的一种意识。从某种意义而言,生态意识能够引导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为此,生态意识的渗透教育成为了高中生物学科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自身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的具体案例的分析。

一、引入生态问题,灌输和谐生态理念

生态问题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素材。在生态教育理念下,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引入一些生态问题的时事报道,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现阶段出现的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使学生能够了解生态现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和谐生态理念的灌输。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6章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时候,笔者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入了中国土地沙化问题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们根据土地沙化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从而促进和谐生态理念的灌输。首先,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土地沙化吗?你们说一下什么是土地沙化。”该问题直指土地沙化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土地沙化的定义着手对土地沙化问题形成相应的概念。学生在思索片刻之后给出如下答案:“土地沙化是指土壤被侵蚀成沙质化的样子。”听完学生的答案之后,笔者接着说:“没错,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土壤沙质化,土地沙化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你们知道土地沙化问题会对生态带来哪些危害吗?”学生甲说道:“土地沙化之后会导致土壤的营养物质流失,影响到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该学生说完,学生乙继续补充:“土地沙化会进一步加剧自然灾害,比如沙尘暴,同时也会加大土地的荒漠化面积,使土地的可利用率大大降低。”“没错,土地沙化会给自然生态带来非常多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土地沙化问题却十分严峻,据调查,我国沙化的土地面积非常庞大,大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7.6%,从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到东部的松嫩平原形成了一条长约4 500公里、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常年频现沙尘暴,并且风沙带内几乎没有农业生产力,农作物覆盖率极低。”讲述完土地沙化问题之后,笔者接着问学生们:“针对我国如此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你们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建议呢?”有的学生提出了在风沙带种树和种草的建议,有的学生提出了对风沙带进行围栏封育的建议,总之,在严峻的生态问题引导下,学生们的生态意识得以形成与培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入了我国土地沙化这一生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可行的建议,既实现了和谐生态理念的灌输,又促进了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与形成。

二、利用生物知识,构建和谐生态意识

众所周知,生态理念和生物工程共同构成了生物学科的灵魂,其中生态理念贯穿于高中生物教材的每一个章节,成为了生物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生物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一定的生态意识,从而促进生态意识在生物学科中的渗透教育。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6章第4节《细胞的癌变》的时候,笔者在教授完教材知识之后便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类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致癌因子。针对致癌因子,笔者与学生进行了如下所示的探讨与交流:

教师:“致癌因子就是导致细胞发生癌变的物质,你们能够列举一些致癌因子吗?”

学生1:“X射线、紫外线。”

教师:“这些是物理致癌因子,还有其他学生能够列举其他类别的致癌因子吗?”

学生2:“烟草烟雾中包含的致癌化合物,比如尼古丁等。”

学生3:“病毒,有些病毒也会导致细胞的癌变。”

教师:“没错,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细胞癌变,其实癌症的发生还与身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目前很多癌症病例都是环境污染导致的。因此,要想尽可能减少细胞癌变的发生,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刻不容缓,现在你们来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习惯会导致环境污染,甚至危害到我们的身心健康。”

学生4:“废电池没有分类回收,很多人将废电池和普通垃圾放在一起处理,导致电池中的一些化合物渗入土壤,通过生物链回到人类身体内,对人类身体造成危害。”

学生5:“使用氟利昂电器,因为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导致地球上紫外线过强,不利于细胞的生存,容易发生癌变。”

……

学生们陆陆续续分享了一些会导致环境污染并最终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的行为习惯。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利用“细胞癌变”这一生物学知识引出了环境污染的话题,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科的角度思考环境污染问题,加深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知;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环保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意识在生物学科中的渗透教育。

三、结合生活习惯,强化和谐生态意识

所谓生活习惯,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产生的行为动作。在实际生活中,笔者发现许多高中学生身上都存在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有些不良习惯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将学生们的一些不良习惯作为生态意识渗透教育的反面素材,引导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同时强化生态意识。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时候,笔者在教授本节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一个塑料袋的自述”。该故事从塑料袋的角度展开讲述,故事看似简单,但却耐人寻味。故事内容是我是一个塑料袋,是以塑料为原料做成的便携式袋子,可以用来装各种各样的东西,我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主人将我们制作出来后就会把我们进行分类,我体型较小又比较轻薄,所以常常被早餐店的老板买去装包子和馒头。这天,我正在和兄弟姐妹们说笑打闹,就被早餐店的老板抓起来去装了一个包子。将我和包子一起接过去的是一个学生的手,他将我的身体拨开,大口吃起了包子,吃完之后便随手将我扔在地上,我没有去到我应该去的地方——垃圾桶。一阵风吹来,我飘呀飘,一路跌跌撞撞,最终落到了河里,鱼儿在我身边游来游去,我往下沉,一直沉到河底,终于,我动不了了。一群微生物跑过来想要“吃”掉我,但我又岂是那么容易被“吃”掉的?过了好几十年,我的身体终于被“执着”的微生物吃完了,历经数年,我和兄弟姐妹们终于又在人类的身体里见面了……在讲述完这个故事之后,笔者便让学生们探讨“塑料袋”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最终塑料袋为什么会出现在人类身体里呢?随手扔垃圾的坏习惯最终的受害人会是自己吗?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们的生态意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借助一个故事来引发学生们对不良生活习惯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生物知识问题,从而有效加强学生们的生态意识,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意识是生物学科中值得教师重点关注和教学的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态问题、生物知识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对学生们进行生态意识的渗透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强化自身的生态意识,并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沙化生物学科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2009-2014年吉木乃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影响因子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