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2019-01-10陈华忠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例题三角形情境

陈华忠(特级教师)

问题驱动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为此,我们教师应从“问什么、怎样问、向谁问”三方面入手,落实数学课堂的核心素养。

一、问什么:理清脉络,明确重点,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

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明确应向学生问什么?

一问要理清知识的脉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理清知识的脉络,抓住主要问题,突出本质特征,确保课堂教学的切实有效。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源动力,当偏离或凸显不了问题核心时,学生的思考方向可能会出现偏离。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节课时,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三角形分类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分类?”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三角形中只要具备“共同的特征”就可以归成一类。这样就很清楚地解释了为什么“一直二锐”与“一钝二锐”不能归成一类,这是由于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可把它们分成三类。以“有没有直角”作为分类的标准是不完全的或是不正确的。可见,核心问题的设置尤其关键,而核心问题“瞻前顾后”,既能与以前知识挂起钩来,又能向后拓展延伸,便于学生建立起合理而又富有张力的知识结构。

二问要抓住知识的重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抓住学生的困惑处,将与教学重难点最接近的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激疑设问,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在重点处设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难点处发问,使问题更具针对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突破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扫清思维“死角”,切中思维“盲点”。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节课时,在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探究后,可以这样问: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③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来的一个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④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四个问题环环相扣,这样进行追问,思考容量大,范围广,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个重点,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问题的引领, 让学生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三问要抓住知识质疑点。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掌握,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掌握到应用,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之后,巩固练习时,设计过这么一个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被盖住,露出的是一个35°的角,猜一猜,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再问:露出的角是什么角?有几种可能?若35°的角是顶角时,那么它是什么三角形?若35°的角是底角时,它又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对题目的深入挖掘,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问要挖掘新知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若干富有探索性的新问题,让学生凭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扩大视野。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通过操作让学生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推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再激励学生课后去探究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爬坡、不断提升,既增智而又益趣,并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怎样问:切中要害,质疑问难,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数学学习的特点,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入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一要抓住兴趣点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富有情趣韵味与吸引力的提问,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投身到自主探究学习中去。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之后,在巩固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狗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熊的车轮是长方形的,小羊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马的车轮是圆形的,小猴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从起点出发,问:你觉得谁会先到达终点呢?通过这样一问,把抽象的数学与充满童话故事色彩的情境联系起来,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展开联想,从而积极地投身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要抓住矛盾点问。由于学生是有差异的,不同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智力水平、探究能力等都不相同,所以对同一问题的想法与见解也不相同,进行探究所得出的结果可能也不一样。为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不同的想法与解法,巧妙地进行追问,追问出分歧的原因,挖掘出不同想法或解法的价值,寻找学生思维的本质。如在进行量沙实验推导圆锥体积时,可以发给几组学生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他们在答案不一的矛盾处产生困惑,教师抓住矛盾进行追问,让学生弄清原因,从而明确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时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三要抓住空白点问。在小学数学教材里有许多知识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 而这些知识又是学生认知上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属于学生学习中的“空白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空白处”进行适时提问。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加减法速算》时,对于“多减了要加上”、“多加了要减去”的方法,教材并没有明确地指出,教师应扣住教材的“空白”进行提问。即,先出示:五筐梨子共456 个,前4 筐每筐100 个,第5筐56 个。问学生:从456 个梨子中取出198 个,你会取吗?学生思考后说出了好几种取法。通过讨论,大家觉得“先取出两筐(200个),再从其中1 筐里拿出2 个,放进56 个的那个筐子里”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从456 个苹果中取出198个,求剩下多少个”的简便算式:456-198=456-200+2。学生凭借取梨子的已有生活经验,将简算的过程内化为数学算式,很快就领悟了“多减要加上”的思考方法,从而改变了以往干巴巴的说教办法,使之浅显易懂。

三、向谁问:解读文本,确定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围绕着问题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并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最终走向成功。

一要问情境。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中许多都安排了情境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知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悟算法多样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对于教材中的情境图,我们要明确这个情境图有什么作用,它的意图是什么?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加法的验算》一节课时,教材第23 页例1 下面有情境图,它是一组同学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加法验算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把加法验算的各种方法全部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不同的验算方法对加法进行验算。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

二要问文本。任何脱离了文本的学习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向文本请教。教师应读懂例题中的对话。教材为了体现人文性、趣味性,使教材内容更加活跃,把一些难点、重点、计算法则、概念等用对话的形式在例题中呈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读懂这些对话的意思。还要读懂例题间的关系。数学新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也是有区别的。例题与例题的呈现形式是不同的,对学生训练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如在教学《负数的认识》一节课时,它是数系扩充的一个过程, 体现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负数产生的故事。学生在理解、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怎么办?为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怎么看人文知识”的问题;不仅建立了自己与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的横向联系,也建构了个体与人类社会,个体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纵向联系。

猜你喜欢

例题三角形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画一画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