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分析题显性信息的有效提取与作答
——以近几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为例
2019-01-10四川谢俊杰廖佳梅
四川 谢俊杰 廖佳梅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位居高考历史学科的四大能力之首,其下又包括三个具体考查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纵观近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尽管对此方面的能力要求有文字表述上的差异,但总体保持一致,且通过高考试题不断渗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因对材料信息处理不当而造成的失分十分严重,凸显出学生的信息驾驭能力比较薄弱。为此,本文结合高考真题,从答题技巧角度简要梳理材料分析题(选修部分除外)显性信息的提取与作答,以抛砖引玉。
一、关于显性信息
显性信息是指材料中直接对应题目设问、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信息。答题中,学生对这类信息无须进行过多延伸解读与知识联想,这类信息在材料中相对“显眼”,具有一些明显特征,容易获取。
(一)显性信息在材料中的表现特征
1.代表性词语出现频率高
材料中的高频词语往往是显性信息的提示语,它指向材料的主旨或核心话题。这些高频词语也有另一种常见变化形式——同义替换,即在保证句意不变的前提下,交替使用不同词语。如2019 年全国卷Ⅱ第41 题材料三中的“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与“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就属典型。
2.显性信息周围往往“潜伏”着隐含语句
显性信息周围往往“潜伏”着并列(包括总分关系中分述部分)、转折乃至递进关系的语句。它们的存在通常提醒学生此处有可利用的重要信息。例如2016 年全国卷Ⅲ第40 题材料一中的“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和材料二中的“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均构成总分关系,无论是总括性语言,还是分述部分,都表明中英两国在救济上实行分类、差别化管理。
3.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另有含义
当材料中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具有时代特征、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或与社会转型相吻合,便说明此处信息值得关注与挖掘。例如2018 年全国卷Ⅲ第41 题材料二中的“1830 年已有棉纺厂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就符合经济近代化或工业革命时代的阶段特征。
4.具有一致性的语词
如机构、法律、政府、阶级、所有制等,这是显性信息的又一重要标志。例如2019 年全国卷Ⅲ第40 题材料一中的“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与材料二中的“实施统一制度、法令”便从法律角度呈现了显性信息——国内法律制度的统一。
(二)全国卷材料分析题显性信息的分值
笔者在对近年全国卷材料分析题的梳理中发现,显性信息的平均分值基本稳定在8 分左右,但具有年份与卷次分配不均衡的特点。如2016 —2019 年全国卷Ⅲ分值分配相对较固定,而全国卷Ⅰ则有较大起伏,有大、小年之分,某些年份仅有4 分,如2017 年;某些年份较极端,如2016 年,达到10 分以上。因此,教师应在备考中高度重视对显性信息的提取和作答。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显性信息的分值占比约为材料分析题的30%,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类信息相对容易获取,其难度系数不高。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取到信息后如何作答才能确保答题的有效性与得分率。
二、适度整合,合理作答
在平常的模拟考试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有效信息经常采用全盘照抄的作答方式,这种做法既耽误考试时间,也容易因违反“不得照抄材料”的评分原则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为避免此现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对显性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答题时对显性信息的处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归类整合型
这类信息的外显特点是内容比较零散或叙述篇幅较长,所以需要用概括的方式提取信息主旨并加以阐述,整合的关键是要找到相关信息的共同点。
例1.(2017·全国卷Ⅲ·40)(节选)
材料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根据材料可知,台湾以郡县制模式设立府县管理,建立各级学校体系,举行科举考试。显然,材料围绕“制度建设”的主题展开,因此,在归类整合的基础上,可形成“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的答案表述。
例2.(2018·全国卷Ⅲ·41)(节选)
材料一19 世纪40 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 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 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已有棉纺厂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发现,材料一提到上海“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材料二谈及曼彻斯特“开通现代化铁路”“开通了运河”,这些信息的共同指向是交通,故应从交通便利角度整合作答。
解答该类试题时,第一,要在看似杂乱的材料中找到历史现象,最好将其勾画出来;第二,根据所学知识或常识,将历史现象按一定标准进行归类整理,且得出的结语应形成抽象的表述;第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主题词即为作答的基本语言。
(二)关键词摘抄型
该类型信息通常具有一个较明确的词语作为主题,即关键词,材料围绕该词语展开叙述。
例3.(2019·全国卷Ⅱ·40)(节选)
材料三1950 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 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 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意义。
根据材料三中“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以及税率上“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可以发现材料要传递的核心信息之一是通过调整税率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可顺理成章地将其作为作答的重要语言,直接移至卷面。
此类型信息的首要问题是找准主题或关键词,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第一,信息主题可能位于句首或句末,即通常所说的中心句,也可能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或意思;第二,直接使用关键词,并搭配一定符合材料与史实的书面语言作答。
(三)概念(术语)型
这类信息一般以叙述某种历史现象的形式呈现,需要学生从历史学科概念(术语)入手,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加工表达。这类信息需对接概念(术语),换言之,要求学生对历史学科常用概念非常熟悉,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该类型难度较高,出现频次相对偏低。
例4.(2019·全国卷Ⅲ·40)(节选)
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材料中的“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是从民族角度谈及思想文化的统一性认识,上升到术语层面,即为民族认同。
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①概念要讲透,尽可能对概念进行全方位讲解,特别是对概念特征性的描述和表现要重点关注。如中央集权,不但要进行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对比、厘清发展沿革过程,还要特别强调中央集权下地方的权力状况,因为这是高考常见的问题。②教学中应养成运用书面规范语言(或术语)表达的习惯。复习备考中,部分教师喜欢使用口语化表达,殊不知,这容易造成学生答题思维错位,即语言思维与书面表达思维无法匹配。
(四)信息复述型
这类信息通常与概念(术语)型信息在呈现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不易转化为术语,这就要求学生要在保持语义一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语句压缩、词语替换,实现表述再造。
例5.(2019·全国卷Ⅰ·41)(节选)
材料二……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 年增长39.30%,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 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中“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等语,意在说明国内投资增加,科技发展创新,这些都是影响钢铁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显然,这两点认识是从材料显性信息中直接提取后,浓缩、替换表述的结果。
当然,同一题目可能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显性信息,总体而言,要遵循下述几个原则:一是重复即合并原则,合并材料信息“同类项”,做到删繁就简;二是书面表达方式多样性与传递意思同一性相结合原则,同一信息主题可以有若干的文字呈现形式,在优选的基础上力求规范表达,准确传递信息;三是表达的精炼性原则,作答文字做到干净利落,以不随意照抄材料中的大段原文为佳。
综上,读懂材料是基础,找到有用信息是前提,针对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理信息是关键。因此,在一轮复习中,除普遍意义上的知识巩固、知识串联、知识体系构建外,笔者建议:一方面,教师应适度应用新材料,变换角度设问。新材料、新问题既有助于对已有知识的检验,也是培养史料阅读能力的途径。设问可以从只针对材料最明显的信息入手,逐步提升难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典型例题,定向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确定能力培养的阶段目标,不同阶段讲练不同题目。精选、充分利用高考题、经典模拟题,依关键词摘抄、信息复述、概念术语等层级进行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