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退化防护林建设存在问题与改造建议

2019-01-10李吉鹏张瑞娟

中国林副特产 2019年2期
关键词:防护林林业生态

李吉鹏,张瑞娟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安 710082)

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是中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有效保护了国家生态安全。

陕西大部分保护性森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为建造的。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条件等因素,防护林一般种类单一,结构简单,初始种植密度不合理, 林分生长不良,再加上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导致保护功能下降,病虫害严重, 森林损失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性[1]。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战略规划,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亟需升级改造退化防护林。本文回顾了陕西省防护林建设的现状和主要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陕西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陕西防护林建设过程及主要成就

陕西防护林体系建设始于建国初期,大规模栽植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已经形成,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国土绿化、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森林植被覆盖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工程造林面积 306.8万hm2,其中人工造林242.1万hm2,封山(沙)育林18.7万hm2,飞播造林46.1万hm2[2]。林业生态出现由过去“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据省水保局统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607万hm2,减少入黄泥沙约4.1亿t。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成果表明,沙区累计保存造林面积约124.6万hm2,固定流沙47万hm2。与1999年相比,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出现双减少、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减轻[2]。同时,主要是公路,铁路和主要河流的防护林带已建成900km,在渭北旱地和关中平原,形成了农田林网,农林业间作和经济林建设,以道路,乡村道路和河道为骨架。 农业生产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环境前景已经转变为良性方向。

1.2 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按照“全封、远飞、近造”的防沙治沙工作思路,即全面封禁,远沙和大沙地区进行飞播造林,在交通方便、水分条件较好地方进行人工造林,坚持以植治为主,植治与水治(引水拉沙)相结合,并且全面实施土壤改良和林网化、灌溉化、园艺化等一整套综合治理技术,以绿色通道(公路和铁路沿线)和绿色长城(古长城沿线)为重点建设对象,按照“灌(木)为主,针(叶树)点缀,乔(木)搭配”的配置模式,全面建立“点、线、面,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在政策上,以最先实行的“国造国有,社造社有,社员在房前屋后种植归个人所有”的优惠政策逐渐转变为“三定一查”、“谁承包、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和五荒地承包拍卖治理等一系列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区域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据调查,陕西省沙区林草植被面积达到124.6万hm2,已建成总长1500km,长城、环山、北缘、灵榆有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面积超过11.7万hm2的。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仅本世纪内,就发展针叶常绿树5.3万多hm2,完成“万亩连接工程”28片,新造成片万亩林近300块,防沙治沙的档次和水准大大提高,滩、川、塬、涧地区受风沙危害的10万hm2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恢复和改良“三化”草场15.3万hm2。57.3万hm2流沙,其中有49.3万hm2得到了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区域荒漠化逆转,沙地退缩的情况令人满意[2]。

林草植被的提高,大大降低了风沙危害。从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的50年间,沙尘暴日数年均减少一半多,无定河及其支流的输沙量减少了70%以上,年入黄泥沙由工程实施前的5.3亿t减少到2.9亿t,减少率为45.3%[2]。进入21世纪,重大沙尘暴几乎未再发生,治理区自然降尘较空旷地减少了90%。昔日滚滚黄沙,今日片片绿洲,沙区面貌改观,生态环境改善,生物种群逐步增多,许多地方呈现出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

1.3 各项工程有机结合,生态修复良性发展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将防护林工程与国家重点工程、地方工程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考虑将国家重点工程、地方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与防护林工程有机结合,实现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1999年至今,陕西省防护林建设地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任务155.24万hm2(其中人工造林151.89万hm2,封山育林3.35万hm2),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108.88万hm2[2]。2007年陕西省启动实施了“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项目,为新时期防护林建设注入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经验。

1.4 林种结构趋于合理,林分质量不断提高

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在林种结构配置上始终坚持以防护林为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用林、薪炭林多林种相结合的原则,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因地制宜营造用材林和地方特色经济林;在坡度陡、土层薄,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根据治理需要,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护林等防护林。从调查统计结果看,林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工程建设中,由于注重树种选择配置、苗木质量、整地质量以及森林抚育等工作,林分质量不断提高。

2 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防护林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布局不均、龄组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树种结构简单、局部退化、防护效能低、经济效益不高等许多不足。

2.1 区域分布不均

从陕西省森林资源分布上看,省内森林覆盖率大致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南部的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超过50%,北部的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及东部的渭河下游森林覆盖率普遍较低。林龄、树种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所占较大比例,近成熟林以及针阔混交林所占比例较小,森林中可利用资源少,存在较大的木材供需矛盾,森林资源的增长仍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增长。

2.2 树种结构简单,防护效能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防护林普遍存在树种较为单一、初植密度不合理、结构简单、林分部分生长不良等情况。生物多样性不足,林下灌木等稀疏,郁闭度低,这样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保土能力不强,还没有根本上改变生态功能整体脆弱的状况。防护林中纯林面积较大,混交林少,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大多为萌生林,林地生产力处于偏低水平;部分生长在阳坡以及半阳坡的形成了低产劣质林分或疏林地;整体而言,森林资源呈现针叶林、混交林少,树种结构简单的格局,积极营造混交林,合理树种配置,是今后森林经营工作的重点。

2.3 防护林老化退化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为建造的各种防护林逐渐进入成熟期和过熟期,老化衰老现象日益严重。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条件等因素,防护林一般种类单一,结构简单,初始种植密度不合理, 林分生长不良,再加上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导致保护功能下降,病虫害严重, 森林损失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性。大部分防护林地需要实施抚育措施,而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地方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影响防护林体系效能的发挥。

3 退化防护林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做好退化防护林有序改造工作,有效保障防护林健康有序更替,这直接关系我国生态修复成果的巩固、林业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民生林业强大功能的发挥、生态林业,同时更关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任务的全面落实,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科学地实施退化防护林改造,确保防护林健康有序保护。直接关系到中国生态恢复结果的整合,林业治理体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生态林业的发挥人民生活林业的强大功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3.1 退化防护林改造是改善防护林结构、提高防护效能的需要

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是中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有效保护了国家生态安全。但是, 新中国成立后人为创造的各种保护林逐渐进入成熟期和过熟期,老化衰退现象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条件,防护林一般种类单一,结构简单,初始种植密度不合理,林分生长不良。再加上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保护功能降低,病虫害增加,森林损失增加,影响林业生态建设的作用。迫切需要科学有效地改造退化的防护林,以提高其防护效果。

3.2 退化防护林改造是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防护林体系重点建设,早在1978年,制定了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并得到有效加强。到了1988年,邓小平同志以“绿色长城”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题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大力种植树木,促进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继续推进‘三北’以及长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调查内蒙古、海南等省的生态建设以来,他提出了构建中国北方和沿海地区两大绿色生态屏障的战略构想,是对全国林业生态建设战略布局和建设重点的重新定位。三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尤其对陕西省三北地区来讲,这里涵盖了全省近60%的土地、70%的水土流失面积、100%的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年入黄泥沙量占黄河流域年泥沙输入总量的50%。严重的风沙危害以及水土流失,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陕西省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安全的保障,三北地区最关键,最艰巨,且最重要。退化防护林改造对以三北防护林为主体的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效解决陕西省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维护生态安全。

3.3 退化防护林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高效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合理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也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物质产品短缺的时代在我国已经结束,生态产品逐渐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稀缺产品,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种生态差距已成为我们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较低的低生态承载力与经济高速增长不协调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矛盾之一[4]。开展退化防护林改造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推动科学发展具十分重要的作用。

3.4 退化防护林改造是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科学地开展退化防护林改造,确保防护林健康有序更新,直接促进林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防护林的科学建设和管理中,科学配置防护林结构,坚持农林牧渔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多种林木结合,多种植物结合,在深山和遥远的沙地上,我们将围绕圈地,大力创建城镇,村庄和交通沿线的生态景观保护林。形成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加强防护林治理,在试点项目的基础上科学实施退化防护林改造方案,制定退化林分恢复管理措施和技术标准;完善政策措施导向,优先满足退化林分修复的采伐指标,加快推进退化防护林改造工程。

在创新工程建设组织与管理方面,创新项目建设机制将建立有序,互补,动态的工程建设机制,配合市场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积极有序地进入保护林改造工程。实施以专业队伍为基础的建设模式,逐步形成统一转型,统一管理和保护,家庭利益的建设模式。

在强化科技支撑方面,完善防护林改造的标准体系,制定出台专项技术规定; 根据水量平衡原则,合理确定防护林密度,以植被恢复为核心,以控制沙尘暴和土壤侵蚀为验收标准,突出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依托林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科技攻关,突破工程建设技术瓶颈,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形成一批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的林业科技综合示范区,总结和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的转型模式。加大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高科技在工程建设中的贡献率。建立和完善工程监测与评价体系,分类型分区域加紧建立一批监测点,加强防护林工程成效监测。

4 退化林分改造的有利条件

4.1 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了新的高度,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做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森林退化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完成,监测覆盖率达到100%;退化防护林改造率超过80%,重点地区防护林退化死亡情况得到有效控制,防护林生态防护效能显著提升[5]。

4.2 资金支持

退化防护林改造项目作为公益性投资项目,具有投资的政府主体性、投资领域的非生产经营性、资金来源使用的无偿性等特点。《关于做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大防护林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资本投资机制,专门用于重建退化防护林的资金,并将转化资金纳入同一水平的财政预算。要搞好联系,利用现有政策,出台新政策,支持优惠政策,稳步推进退化防护林改造。对于灾害损失严重,生态位置较重的退化防护林,收获后的再造林应纳入国家现有林业重点项目造林投资计划;对于恢复和恢复退化的退化森林,优先考虑中央财政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补贴,中央财政苗木补贴有所倾斜。

4.3 组织和人力资源保障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陕西省林业厅成立防护林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造林处、资源处、计资处、防护林站及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造林处,负责协调项目建设有关事宜。各市县林业主管部门也成立相应的组织,为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

4.4 技术保障

国家林业局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针对退化林分现状,组织相关省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研究制定了退化防护林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如采取栽针保阔,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稳定的林分结构,森林结构逐步优化,森林密度调整,质量明显提高;实施更新改造修复、林分改造修复、补植造修复、抚育复壮修复、结构调整修复、林地管理修复等[6],为退化防护林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5 退化林分改造工作建议

退化防护林改造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森林经营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也是思想的解放,经营理念的转变和管理形式的创新。建立以增加资源,提高质量,提高效率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结合保护,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加强退化防护林改造和重建的组织和领导,统筹规划和科学规划。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以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种植,进行整体水平。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调查设计按年度任务进行。

在巩固退化防护林改造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进一步应用“林分结构五调整”, 调整森林分布格局,调整树种组成,调整竞争关系, 调整直径结构,调整卫生条件等,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在现场作业中, 采用“五看五定”法,即将森林分为栽培目标,固定冠层,看树种确定混合程度,看林木关系确定林木的分布,看幼树推广更新措施[6]。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四个“防火墙”,如规划和设计,木材登记,现场施工和质量监督。通过强化管理、严格把关及不懈努力, 使陕西退化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防护林林业生态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land produces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