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定”之外的确定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谈小说教学

2019-01-10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山神庙水浒林冲

安徽

小时候听说书,常见说书人说到精彩处,总要放缓节奏,放低音量,动情地对书中人物或事件做点评。我们知道,那一段不是书中的内容,是说书人自己加进去的。但是,听书的男女老少,有文化的、没文化的,每到此时,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竖起耳朵,跟说书人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当年听过的许多片段、感受到的书中情感,至今刻在笔者心里。

当然,教书跟说书不同,教小说跟读小说也有异。但是,笔者以为,二者之间总有相似之处,其中一点,就是无论教者或学者,都需要与眼前的文字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不同的是,教者要把自己的情感与大家分享,而学者未必如此。仅以小说教学而论,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有很多,于是,“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作为一个课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大家对此展开思考,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可笔者恰恰认为,“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提法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也会使人疑惑:一篇小说的“教学内容”该由谁确定呢?这“确定”的内容是不是就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学生的,就一定要教?那些未被“确定”的内容是不是就一定不适合学生,就一定不可以教呢?这些问题不弄清楚,“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就还是一句空话。

下面,笔者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为例,来谈谈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与“不确定”。

先说“确定”。

从常规思维或从“文体论”来看,小说教学必须围绕小说的三要素进行。教学这一课当然也不能例外。以此为依据,我们“确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内容:

(1)基本情节:沧州遇故旧——买刀寻宿敌——怒杀陆虞候。

(2)人物(林冲)性格: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正直善良,侠肝义胆,疾恶如仇;做事细心、缜密。

(3)环境:自然环境——风雪交加;社会环境——政治黑暗。

首先,能够确定的是,作为一个高中生,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言,厘清上述三个要素不是难事。可以说,绝大多数同学通过自读文本,完全可以将关于这篇小说的“三要素”弄明白。

接下来,我们要反思一下,既然学生通过自读就大致可以弄清楚的问题,教师为什么还要在课堂上将那些内容“确定”下来且煞有介事地组织教学?这是否属于从事无效劳动?

最后,我们要做出判断,就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而言,这种“确定”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由此及彼,在其他诸如这一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以“文体论”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是不是都很科学、恰当?

再说“不确定”,或曰“确定”之外的“确定”。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传统篇目,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善策?笔者以为,在遵循有效、有趣的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内容的确定,可突破“文体论”等条条框框的禁锢,完全可以根据学情灵活选择,进而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教学这一课时,笔者“确定”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以此作为教学本课的主线。

(1)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2)标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该怎样解读?

(3)怎样看待林冲内心的“冷”?

(4)《水浒》中不乏精彩篇章,编者为什么要将本文选入教材?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分析呢?

先看第一个问题: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环境描写着墨不多,主要出现在课文的第7段至第9段。例如:“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从字面上看,本文环境描写的特点是简洁生动、寓意丰富。可别小看这寥寥数语,它在文中的作用却很多:

一是它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渲染出一种阴冷的氛围。北风怒号,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别的不说,但看这一个“紧”字,就有无限意味。作者为什么不说雪下得“大”、下得“猛”,而偏用一个“紧”字呢?说“大”或“猛”,给人的印象仍是抽象的。而一个“紧”字,却能给人丰富的联想。我们都知道,下雪时,雪花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时,如果雪花不多,则雪花之间的距离就比较大,且在无风或风不大的情况下,雪花下降的速度也比较慢,有点“天女散花”的味道。可是,如果雪大风急,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仅雪花之间的距离变小,而且雪花降落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这种情形可以用一个“紧”字概括。

二是它为本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那雪正下得紧”,表明天气非常寒冷,因天气非常寒冷,才有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芦”,“迤逦背着北风”,到附近市镇上买酒喝的情节;也正因为林冲去镇上买酒,途中才看见山神庙。而在小说中,林冲手刃仇人的情节就是在山神庙发生的。而且,这座山神庙在当晚救了林冲一命。当然,救林冲性命的不仅是山神庙,还有那风雪——在风雪的吹压下,草料场的“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天寒地冻的夜晚,林冲无处安身,只得到山神庙过夜,没料到,“风雪”与“山神庙”让林冲躲过一劫。因此,看似无关紧要的“风雪”环境,牵出文中的许多情节。甚至可以说,小说的情节正是围绕“风雪”展开的。

三是本文的环境描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就是在这个风雪交加之夜,高俅派来的杀手到草料场来取林冲的性命。想那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却遭人陷害发配沧州。这还不够,高俅的走狗陆虞候却趁着“风雪”之夜,欲置林冲于死地。稍作细想,当时政治环境的阴冷,简直让人不寒而栗!这正如那阴冷的自然环境一般,一个“紧”字就能让人生出无限的联想。

第二个问题:标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该怎样解读?

标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由三个词语构成,这三个词语之间其实并不是并列关系。因为是题目,它应该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意义,换句话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一句话而非一个并列短语。那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根据文意,结合这句话中三个名词的使用情况来看,题目中的“风雪”应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整个句子可理解为“林教头在山神庙里度过一个风雪之夜”,或理解为“林教头在山神庙经历了一场人生的风雪”。显然,这里的“风雪”寓意很深。因为这场“风雪”彻底改变了林冲的命运,成就了《水浒》中又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第三个问题:怎样看待林冲内心的“冷”?

《水浒》中的林冲,他的心不是一开始就“冷”的。相反,即使在他蒙冤被刺配沧州,看守大军草料场时,他的心尚存一丝余温。再看林冲接管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林冲此时尚未心灰意冷,心里仍然想着日后牢役期满,能够回家和娘子团聚。所以,眼下虽然过的是服役生活,但总要把日子过好。屋子破了,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一下,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此时的林冲内心还有一丝温热,这源于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是,当晚在草料场和山神庙发生的一切,让他心中仅存的温热彻底消失。因此,此时林冲内心的“冷”我们便可以想见!这种“冷”,源于他对那个曾忠心耿耿的朝廷的绝望!源于他对未来的绝望!林冲的心由温变冷,不仅完成了林冲性格的彻底转变,而且也让我们深刻领悟到那个时代的冷酷无情。

第四个问题:《水浒》中不乏精彩篇章,编者为什么要将本文选入教材?

这个问题,似乎与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无大关联,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篇小说放进《水浒》这本书中去考量,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题与《水浒》的主题结合起来分析,就不难揣摩出编者将本文选入教材的用意。

《水浒》这本书揭示的主题是“官逼民反”。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所写之人林冲并非平民,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就是这样一个曾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官”,最后被逼走上了与朝廷对立的道路。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政治多么黑暗。试想,像林冲这样的“官”都要反叛朝廷,与朝廷为敌,那么,像晁盖、阮氏兄弟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百姓拉起队伍,对抗朝廷,也就不难理解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讲的是“官逼官反”,它有力地映衬了《水浒》的主题——“官逼民反”。

以上所谈的四个问题,也许与小说这种文体的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但在笔者看来,对这四个问题的探讨与回答,学生所得的也许要比纯粹地围绕小说三要素这个常被“确定”的教学内容来学习要多,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兴趣也许会更高。

如果说,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而推广到一切文本的教学)最后让学生讨厌文学,甚至逃离文学,那么这无疑是失败的教学,用来指导这种教学的理论无论多么前卫、多么纯粹,也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洞的理论。

猜你喜欢

山神庙水浒林冲
梦回水浒
智海急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次偷听与山神庙设置的思想艺术价值
童说水浒——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
两座“庙”里的乾坤
茶酒店·草料场·山神庙,何以存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胡澹三维场景设计作品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