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鉴赏中“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之辨

2019-01-10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动静水声景物

河北

在对古代诗歌阅读的复习中,有两个问题不可回避,一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判定。可以说,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学生,也直接影响着得分情况。同时,读懂诗歌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的前提和基础,表达技巧又是为诗歌的内容服务的。所以,我们在备考时一定要直面这两大问题,而且必须要跨过这两块“拦路石”,才能提高诗歌阅读水平。

在表达技巧中,“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都属于描写手法,但常常被学生混为一谈。在笔者学校组织的一次月考中,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了杜审言的一首五言律诗《经行岚州》: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其中,主观题是“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在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比喻”和“情景关系”的判断都没问题,但是第②点却有不同的答案,很多同学答道:动静结合,水声是动景,山色是静景,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水能发出声响,自然是动景,山岿然不动,自然是静景,这样分析,“动静结合”的答案也能说得通。笔者与其他老师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老师认为“动静结合”与“视听结合”是一样的。可是,如果二者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参考答案只给出了“视听结合”?为什么不把这两种描写手法都列在参考答案中呢?

笔者认为,有必要区分“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这两种描写手法。因为“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的侧重点不同,我们需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甄别,选择最准确的表达技巧,而不能简单地将“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等同起来。

首先,对这两种描写手法的特征进行区分。“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更易抒发情感;“动静结合”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所写之物,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使整个画面有动有静,层次分明,且往往和衬托相关,一般是以动衬静或者以静衬动,以营造或静谧或热闹的意境。

以《经行岚州》“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这两句为例,具体分析并甄别两种描写手法。这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听水声好像琴声,看山色好像画卷”。注意诗句中有两个动词“听、看”,很明显这两个动作的发出者都是诗人,诗人驻足岚州,听水声,看山色,用耳朵与眼睛两种感官来观察山水之景,水声在诗人耳中宛若琴音,山在诗人眼中美如图画。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把水声比作琴声,虽然传出水声的水必定是流动的,但是诗歌传递出来的是水声的悦耳,而非强调水流动之态;诗人把山色比作画,苍山覆雪,呈现出犹如水墨丹青的画面美,虽然可以说是静景,但两句诗表述的侧重点依旧是通过不同感官描写岚州的山水之美,进而表达对岚州山水的喜爱之情,而非为了显现画面的动静层次。

再者,分析并判断诗句的表达技巧还需要先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杜审言因“远役”经过岚州,他把眼中的边地之景一一描绘:春光晚、气候寒、花不发、雪仍残。在诗人的细致观察中,边地的气候环境与自然风物凝结于诗句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两句描写的山水之美令诗人无比沉醉,在这高山流水的环境里,诗人似乎忘掉了一切凡尘琐事,尾联一个“惊”字写出了诗人意识到自己有公务在身,不可因贪赏山水而久久逗留于此,转瞬之间,他从沉醉的状态中惊醒过来。因此尾联说:“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诗人怀着惋惜与赞叹的心情,扬鞭催马,继续行进在艰险的山路上。从整首诗的角度看,诗人叙述了经过岚州的整个过程,写“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两句是为了交代他用耳朵和眼睛两种感官捕捉到的山水之美让他沉醉,并且用这种沉醉之态表达他对岚州山水的喜爱之情。

因此,在辨析“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时,我们既要抓住诗句中能够体现描写角度的动词,又要判断诗人描写景物的目的,对诗歌进行更细致深入的分析。“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看似写了动态的水、静态的山,但诗人强调的并非通过声音和画面呈现的动静之态,也不是为了营造意境,而是通过“听” “看”两个动作传递出自己对岚州山水的痴迷与沉醉,所以颈联使用的描写手法是“视听结合”。

我们再看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既有视觉上的描写:桂花落、春山空、月出、山鸟惊,也有听觉上的描写:鸟鸣涧。从感官角度考虑描写手法,可以说使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为了营造静谧的意境,而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态景物的衬托,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幽静。动态的景物也能营造静谧的意境,这是因为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被人们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所以这首诗在描摹诗歌画面的同时,又能呈现出一丝禅意。我们在甄选表现手法时,“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是最佳答案,“视听结合”次之。

根据以上规律,学生们可尝试分析这首词: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1.试结合原词分析,作者在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情景并茂地表现出来?

2.“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作者描写了青山、路、啼鸟三个意象。那么这三句在描写景物时使用的是“动静结合”还是“视听结合”呢?

从感官上讲,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从动静上讲,前两句中,青山、路是静态的景物,“数声啼鸟”描写的是鸟叫的声音,是动态的景物。画面描写很有层次。但这里作者并非强调画面的动静,而是借景抒情,每个景物都浸染着漂泊在外的作者内心的凄凉。远处一带的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乐观的人来说,便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莺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赏心乐事,但对感触颇多、漂泊在外的作者来说,却似乎觉得啼鸟在怨年华易逝、青春易老,因而更觉凄凉。通过鸟的啼怨,作者不禁涌起又是“凄凉时候”、又是“远在天涯”的感叹。这是作者长期的漂泊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情绪的反映。这些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目的就是突出“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的人生处境,所以此处选择“视听结合”更好。

在对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中,对诗歌关键句的赏析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其中,对情景关系的考查更是重中之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这样点评情景关系:“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了抒情服务的,无论采用哪种描写手法,都是在满足表达的需要,最终实现抒情的目的。所以,要准确把握“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两种描写手法,就要根据诗歌的描写角度、描写目的,在具体的诗句中进行辨析选择,绝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猜你喜欢

动静水声景物
水声单载波扩频均衡技术研究
一种适用于水声通信的信号水印认证技术
四时景物皆成趣
微·视界
写写冬天的景物
“动静”之中话物理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
基于力的电动静液作动器阻抗控制
认知水声通信系统中OFDM技术的应用
新型多功能水声应答器电子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