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陵出土漆棺影响因素探析
——兼谈漆棺的传播与发展
2019-01-10姜子强
姜子强
彩绘漆棺,是一种在普通素面木棺基础上,复通过通体髹漆、施画彩绘等一系列工艺程序制作而成的高级葬具。木棺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墓地,[1]而给木器髹漆的工艺则可以直接上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漆碗一件,器壁外均有薄薄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2]在河姆渡文化之后,漆器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更加普及。如在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墓地中多次见到漆膜碎屑或红色涂料碎屑,并在M726的南壁龛中发现1件保存较完整的觚形漆器。[3]见于文献使用漆器较早的则是在《韩非子·十过篇》中:“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绵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四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4]由此可知,在禹之时,漆器的使用严格区分等级,只有作为祭天的祭器与王室的礼器才能使用漆器。从现有考古材料看,至少在商代可能已经将漆器制作技术用于木棺上,如在殷墟商文化的墓葬中,发现木棺上一般涂红、黄色漆,有的涂漆数层,并且普遍在漆棺上饰以彩绘。[5]此后彩绘漆棺经历了发展与演变,作为彩绘漆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金代在皇帝陵墓中使用彩绘漆棺作为葬具,是对彩绘漆棺的继承与发展。
一、漆棺的起源与发展
在远古时代的丧葬中,最初是不使用葬具的,据《周易·系辞下》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6]关于棺的起源,见于文献较早的是在《礼记·檀弓上》中“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周人墙置翣。周人以殷人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7]有虞氏时期开始使用瓦棺作为葬具,在殷商时使用木质棺椁作为葬具。从考古资料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墓地即已出现木棺,在大汶口墓地的133座墓葬中,有14座使用木质葬具。[8]而对木棺进行装饰则是在龙山时期,如山东临朐朱封遗址的M203,M203为重椁单棺结构,内外椁呈“井”字形,棺内有彩绘,红、黑、白、黄、绿等多种颜色。[9]在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也有彩棺的发现,如二里头墓葬中属于二里头二期偏晚的M4、M5,属于二里头三期的M3,三座墓底皆铺垫一层朱砂,棺木外表皆用朱红漆刷过。[10]至少到了商代开始出现漆棺,并普遍开始在漆棺上饰以彩绘,如在殷墟西区墓葬中发现的木棺上一般涂红、黄色漆,有的涂漆数层。少数棺上还有彩绘,有粉红、杏黄、黑、白等四种颜色,彩绘的图案不甚清晰,多以几何形花纹组成。[11]西周时期,漆棺开始内外彩绘并悬挂饰物,如晋侯及其夫人墓[12]和虢国国君虢季墓[13]等诸侯王墓皆是如此。
在此后的战国到西汉时期,彩绘漆棺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战国时,随着漆器的兴盛,彩绘漆棺也变得极为盛行。这一时期,以楚地的制漆技术尤为高超,如楚国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漆棺极为精美,尤其是第四层棺为黑漆彩绘龙凤纹棺,棺盖及两侧壁板绘六单元龙凤纹图案。每单元为四龙四凤,凤压于龙纹之上。[14]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也发现有制作精美的漆棺,该墓的内棺以红漆为底,绘有各种神兽、羽人、卫士等形象及窗格等纹饰。[15]楚地制作漆棺的工艺对其后的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时,楚地的漆棺仍受楚文化的影响,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发现的漆木棺,[16]皆是如此。此时髹黑漆的长方形盒状木棺十分流行,可能为秦尚黑影响所致。秦亡后,多年的楚汉战争使楚地制漆工艺对西汉漆艺技术产生了强烈影响。西汉时期漆棺的使用达到了顶峰,漆棺的制作与绘画工艺达到了鼎盛,所髹的漆色彩各异,有黑漆、朱漆、棕红漆等,彩绘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漆棺的构造及装饰较木椁繁縟得多且具地域性,[17]此一时期的漆棺表现出受中原礼制影响,如满城汉墓、北京大葆台汉墓等。以及受到楚文化影响,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8]湖北江陵的凤凰山汉墓等。[19]西汉漆棺最为瞩目的发现为马王堆一号汉墓,代表了当时漆木棺制作的最高水平。[20]马王堆一号汉墓共有四层漆棺,除第一重棺外,其他三重都作长方箱形,内部髹朱漆,外部髹漆彩绘或贴以丝织品。[21]漆棺采用堆漆、彩绘、贴银箔、羽毛、锦绣贴花等漆工艺。漆棺画,分棺盖、足挡、头挡及左右两侧板,共五幅。[22]彩绘纹饰包括,云气纹、神话人物、动物纹饰、璧形纹饰、连续纹样等。[23]
漆棺在西汉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但到了东汉时期,随着石制葬具在西南地区流行。并且在中原地区较高等级的墓葬开始使用石制题凑,导致了漆棺使用的衰落,因此漆棺发现较少。此后一直到十六国、北魏时期,漆棺才重新出现,但此时的漆棺已发生巨大变化。在辽宁北票的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M1中,发现有彩绘漆棺,棺的形制为长方匣形,前大后小,前高后低。[24]北魏时期,彩棺除受到了来自两汉传统文化外,还兼受河西风尚、鲜卑旧俗的影响,[25]除此之外可能还受到了中亚与西亚的影响。彩棺在北魏早期得到发展,随着平城时代的结束,太和改制的进行,彩棺开始在图像内容上出现转变。棺画在平城时代多流行具有鲜卑特色的狩猎、庖厨、出行等题材,到了洛阳时代则变为两汉时期流行的升仙、孝子故事等内容。[26]在强烈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图像转变后的彩棺并没有持续很久,最后被同时期盛行的石葬具所取代,退出了北魏的历史舞台。[27]北魏的漆棺形制多为梯形棺,有些棺外部装饰有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铜牌饰。发现的彩绘漆棺主要有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M7、[28]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M7、[29]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30]大同智家堡北魏墓、[31]宁夏固原北魏墓[32]、大同南郊北魏墓群、[33]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墓、[34]大同沙岭新村北魏墓地M1等[35]。
到了唐代,由于保存状况的限制,彩棺相关发现较少,目前所见漆色主要为黑红二色。[36]如江西瑞昌但桥唐墓、[37]浙江丽水唐代土坑墓[38]、重庆巫山IIM5[39]中均发现朱漆木棺;陕西西安东唐太原郡王夫人墓[40]与浙江临安水邱氏墓发现有黑色和红色漆。[41]在“号墓为陵”的唐永泰公主墓中,发现人骨周围有赭红色木灰,[42]可能为漆棺残迹。可能由于保存状况较差,唐代彩棺的发现多在南方地区,在北方唐墓中少见。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木棺出现新的因素,彩绘漆棺在形制上亦有变化,如均有带棺座者,棺座上带有围栏挡板等。在装饰上,除彩绘黑漆与红漆外,棺身还饰有相间圆形及菱形鎏金铜钉。此外,在葬具上浮雕装饰空前普遍,有些采用透雕甚至是圆雕。[43]发现的贵族墓如前蜀王建墓、[44]吴寻阳公主墓[45]等皆是此种形制。在长城以北由契丹族建立的辽,漆棺与五代十国时期有很多共性,而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发现的彩棺主要有,吐尔基山辽墓、[46]朝阳沟门子辽墓[47]、内蒙古翁牛特旗辽代广德公墓、[48]、内蒙古巴林左旗彩绘木棺墓。[49]辽代彩棺在某些方面受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影响,如在棺座上有围栏挡板,而采用的各种雕刻手法则可能是相互影响的结果。[50]辽墓彩棺体现的是契丹文化与汉文化杂糅的特点,如具有契丹特色的手持骨朵,身穿契丹传统圆领长袍的契丹人形象,以及具有汉文化因素的四神、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有些可能受到了佛教因素的影响,如朝阳沟门子木棺上所绘的火焰花纹和宝相花图案。及至宋代,由于墓室结构的变化,墓葬中多使用棺床放置葬具,有时直接将尸体置于棺床之上。并且由于大多数墓葬葬具已腐烂,因此发现漆棺较少。主要有太原小井峪宋墓墓68的漆棺外髹红漆,在头部彩绘飞鹤云气。[51]江西南丰县桑田宋墓有深褐色漆棺残片。[52]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的漆棺,先裱以漆灰,然后再髹棕黑色漆,经多次油漆厚大约0.1厘米。[53]宋代漆棺主要髹红、深褐色以及黑色漆,再饰以彩绘,漆棺形制与现代的形制相似。
二、金代皇陵中发现的彩绘漆棺
1. 房山金陵M6-3
在北京房山金代皇陵的发掘中,发现有墓葬M6,其应为金太祖睿陵。在M6中,发现有四具石椁,由于M6-4石椁已被毁坏,其情况已不可考。在M6-1、M6-2和M6-3的石椁中,都有彩绘漆木棺的发现。其中M6-3发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红漆银片錾花鎏金凤纹木棺,其它两石椁的木棺皆已损毁。[54]M6-3为长方形盒状,漆木棺长2.1米、宽0.75-0.78米、高0.68米,可辨识为棺木外髹朱漆,四棱及边角饰以银鎏金如意纹饰,且如意纹饰上满錾阴纹如意朵云和翔凤纹,银饰用小银钉固定于棺木之上。錾刻清晰流畅,凤翅列羽上錾刻的细微小羽排列整齐,工艺精湛、造型柔美。[55]木棺胎骨各面由数量不等的木板拼成,木板之间以套榫将其咬合;四侧棺板,每块棺板左、右两边凿有方形齿槽,与相邻两帮交接处齿槽交错,彼此咬合;木棺两头大小有区别,每面棺板基本上是上大下小。棺顶板和四侧棺板上都有相对不同的银鎏金纹饰图案。[56]对木棺使用的木材树种进行鉴定后,确认其木材树种为柏木。[57]金陵M6为金太祖阿骨打睿陵,墓主为金太祖阿骨打及其后妃,其中M6-4龙纹石椁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主陵,M6-3凤纹石椁的主人应为金太祖钦宪皇后纥石烈氏。[58]
2. 北京房山长沟峪石椁墓
1974年,在北京房山长沟峪发现有5座石椁墓。主墓石椁内有一具红漆柏木棺,呈长方形盒状,长2.2米、宽1.25米、高0.95米、棺板厚0.45米。结构为拼接成底,盖与四壁以穿带榫铆合,榫卯间以钉钉接。棺外髹红漆并用银钉嵌錾华银片,前壁为四角云龙纹,棺两侧为四角云纹中嵌云龙卷草,后壁及棺盖为为卷草纹图案。银片图案边缘均由银钉钉合。錾花工艺精美,图案造型浑厚有力。[59]以石椁下葬为金代葬俗,出土的石椁又在大房山金陵兆域内,因此可以推定为金陵墓葬。出土玉器多为妇女所用饰品,墓主当为女性。所用木棺髹红漆外饰银龙装饰,其应为皇室成员,可见墓主身份是一位后妃。这是一座后妃陵,而坤厚陵是大房山金陵内唯一一座后妃陵。坤厚陵共葬有金世宗6位后妃,以昭德皇后乌林答氏身份最高,世宗去世后乌林答氏迁出坤厚陵,祔葬世宗陵,坤厚陵后妃只剩5位,长沟峪发现的石椁共5具,可以推定,长沟峪出土的5具石椁就是坤厚陵。主墓的墓主应是金世宗元妃李氏。[60]
三、金代皇陵出土彩绘漆棺的影响因素
金代皇陵出土彩绘漆棺的形制,皆为长方形盒状木棺。这一木棺形制承袭战汉以来传统漆棺的形制。而与北魏时期的梯形漆棺;五代十国与辽代带棺座与围栏的漆棺以及宋代漆棺形制不同。北魏的梯形彩棺,除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外,兼受河西风尚、鲜卑旧俗的影响。五代十国与辽的彩棺形制的特点与其自身文化的特点有关。而金代彩棺的形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可以看出其在形制上对于战汉传统木棺形制的继承。在彩绘漆棺的制作上,金陵墓葬彩绘漆棺遵循汉代以来木棺制法。据《释名·释丧制》载:“古者棺不钉也。旁际曰小要,其要约小也。又谓之衽。衽,任也。”[61]又见《礼记·檀弓上》:“棺束缩二横三,衽每束一。”郑注:“衽,今小要。衽或作漆,或作髹。”孔疏:“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汉时呼衽为小要也。”[62]衽即为小要,为棺板之间合缝用的套榫,这说明在此一时期,棺是不使用棺钉的,棺板之间只用套榫来联结。到了东汉,据《续汉书·礼仪制》记载,东汉皇帝之棺要“下钉衽”,说明到了东汉,皇帝之棺将棺钉与细要并用。在以后历代皆沿袭了此种制法。金代的漆木棺棺盖与棺体扣合处有槽口,而且棺盖与棺体连接处楔入套榫(即细要),棺底用铁钉加固,这是钉与衽(要)并用的制法。可以看出,金代在漆木棺的制作上是遵循汉代以来木棺制法的。
金陵墓葬彩绘漆棺的装饰,主要用传统的髹漆、彩绘。与唐宋漆棺在棺外髹漆再施以彩绘相似,而不见五代十国与辽代流行的的浮雕、圆雕、透雕等雕刻装饰。金陵和长沟峪石椁墓出土的漆棺髹漆皆为朱漆。漆棺所髹的漆在古代有严格规定,在汉代甚至规定了漆棺的用漆等级,《后汉书·礼仪志》载:“诸侯王、公主、贵人皆樟棺,洞朱,云气画。公,特进樟棺黑漆。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63]由此可知,汉代彩棺的髹漆按死者身份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第一级洞朱云气画、第二级黑漆、第三级坎侯漆。在汉以后,漆棺用漆的规定逐渐松弛。到了唐宋,普通平民亦有髹红漆者。但金陵与长沟峪石椁墓的漆棺所髹的漆皆为朱漆,绘有云纹,与文献中的“洞朱,云气画”记载十分吻合。这似乎说明金代皇室在使用彩棺时遵循着汉以来的丧葬礼制,在女真皇室贵族的丧葬中已经接受了这种礼制。漆棺彩绘纹饰有凤纹、云龙纹、云纹、卷草纹,这些纹饰无不透露出浓重的汉文化因素。尤其龙纹与凤纹,龙凤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帝和皇室贵族才可使用。龙纹与凤纹仅见于北京金陵和长沟峪漆棺上,而未在其他金代墓葬中发现。说明金代这种龙凤纹为皇家所特有,金代女真皇室已接受了中原王朝皇权至高无上与天下共主的思想。另值得注意的是,金代漆棺除彩绘外,棺外还镶嵌银片作为装饰。棺外饰件早在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已经出现,多用简单的玉璧作为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在西汉时期己经趋于成熟,甚至发展成制度,如满城汉墓、[64]大云山汉墓[65]等高等级墓葬中均出土玉镶漆棺。漆棺外饰银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记载,在宋天圣时“其后辽人常造数漆棺,以银饰之”,[66]漆棺外饰银应该是辽代结合自身对棺外饰件的一种改造,金代漆棺镶嵌银饰应是继承了棺外饰件的传统而又受到了辽代漆棺饰银的影响。
金代皇陵发现的彩绘漆棺,皆出土于石圹(土圹)石椁墓中。土圹石椁墓的渊源应源于东北民族,属于我国东北民族的古老葬制。[67]这种以石材为葬具,在东北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从西团山文化的石棺到高句丽的石棺、石室,以至到渤海时期的石棺、石椁,东北土著民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石材作为葬具的。[68]到了金代,在金上京地区发现有很多这种土坑石椁墓,如黑龙江绥滨县奥里米M5、[69]黑龙江哈尔滨市新香坊M1、M2、[70]吉林扶余县西山屯墓葬、[71]吉林省长春市完颜娄室墓等。[72]这种葬制在海陵王迁都中都后,在中都地区也迅速流行开来,如北京市海淀区南辛庄墓葬、[73]北京先农坛金墓、[74]北京通县三间房墓葬,[75]北京磁器口墓葬等。[76]虽然这些墓葬主人有些为汉族官员,但使用者绝大多数仍是女真贵族,这说明土坑石椁墓的主要使用者应为女真贵族,[77]是具有女真特色的一种葬制。在石圹石椁墓中出现木棺,无疑是受到了汉人葬俗的影响。[78]土圹石椁墓与彩绘漆棺的结合是金代女真特色文化吸收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文化之间交流与传播的产物。
结 语
由上可知,漆棺的出现至少可追溯至商代,到西汉时期漆棺的制作与使用达到顶峰,在之后又经历了发展与演变,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特征。金代漆棺在形制、棺木的制作以及装饰上都承袭了汉以来的传统,采用了汉制。漆棺作为一种高等级葬具,是葬俗的重要体现,葬具的汉化是金代皇家葬俗汉化的一种反映。金陵与长沟峪石椁墓使用漆棺是女真皇室对于中原礼制的继承,也是女真贵族对于汉文化的一种认同。棺木上所绘的龙纹与凤纹与其皇室的身份相对应,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这映射出了金代皇室作为天下共主的思想。在金代漆棺的装饰上,与唐宋漆棺的装饰相似,说明其对唐宋丧葬文化的吸收。此外,又受到了辽代漆棺装饰的影响而采用棺外银饰装饰,体现了金代皇家丧葬文化一种多样性特征。而土圹石椁墓与彩绘木棺的结合,是在女真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各种文化而采取的一种多元葬制,是文化之间交流与传播的产物。金朝作为崛起于北方的古代女真人吸纳秦汉以降的中原汉制建立的后起王朝,在丧葬习俗上具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特征。这与其文化的开放性紧密相关,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使得金朝得以创造出一种多元的、多民族的丧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