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四法于小儿支原体肺炎咳嗽的辨治要点*
2019-01-10刘薇薇张同园师长丽朱俏凝李亚东
刘薇薇,张同园,师长丽,朱俏凝,李亚东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3)
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其发病率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性和典型的致病特点,咳嗽症状贯穿整个疾病过程。支原体肺炎抗生素耐药和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出现,使得从中医药角度去探寻其防治规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支原体肺炎的整个发病过程与络病理论密切相关,贯穿于疾病的初期、急性期、缓解期和持续干咳期,结合叶天士“以通为用”的络病理论[1],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在减少咳嗽频率、再次反复发作方面显示出中医药的优势。
1 小儿肺络的生理特点
小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特点。钱乙《小儿要证直绝·变蒸》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清·吴鞠通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3]”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正如叶天士所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且“温邪多从口鼻入”“吸入温邪,鼻通肺络”[4],指出温邪直袭肺络的特点,并以络为传变途径。肺络即肺内的网络系统,具有出入、开合、沟通、联络、交换、调节、传递、表达等功能,肺络功能正常,才能维持肺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正常,机体才可正常运转。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络的生物学本质,肺之络脉系统应包括肺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气体交换系统及间质免疫系统,系调节气机与气化的重要场所,承载着肺之体用的主要生物学内涵[5]。
2 以肺络阻滞为基础的小儿支原体肺炎咳嗽致病特点
遵叶天士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6],在许多小儿肺系疾病的病变过程均具有普遍意义,对于小儿支原体肺炎不同时期的咳嗽其病机关键在于不通,究其原因为邪气阻络,无论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均可导致,故而邪气阻络是一种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小儿有其自身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之后传变迅速,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络气阻滞、热邪滞络、肺络痰阻、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要结合不同病因、病程阶段、病理类型综合判断。在疾病的发展方面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入里化热、易夹惊、夹痰、夹滞、直中、易趋康复等特点。支原体肺炎外邪侵入肺部,使肺络受损,气机运行不畅,宣发肃降失调,络脉不畅,肺络壅塞阻滞,出现鼻塞、高热、干咳、气喘痰壅或喘促不得卧、喉间痰鸣、呼吸困难等,或干咳持续不已、反复发作、咳血、胸痛等,重者可变生它证。纵观小儿支原体肺炎整个发病过程,可以将其分为初期、急性期、缓解期和持续干咳期,疾病分期不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变化则不同,应仔细辨证把握疾病变化。
3 以通为用的小儿支原体肺炎咳嗽不同时期辨治要点
中医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调整阴阳,恢复络脉通畅。叶天士提出“络以通为用”“凡病宜通”的治疗思想[7],其通络之法多采用“络以辛为泄”,形成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苦通络、辛咸通络、辛润通络及虫类通络等治法[8]。小儿支原体肺炎疾病中络病成因不同故而治法不同,均应审因论治。如祛风、解表、宣肺、散寒、化痰、活血、化瘀、清肺、肃肺通络等,其目的是达到络脉的疏通和通畅。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当以清络、畅络、通络、和络为法,其要点均是保证小儿稚嫩之肺络通畅条达,有热者给予清之,有痰者涤而畅之,痰瘀互阻者化而通之,脉络不足气阴两虚者补而和之,具体辨治和应用要点如下。
3.1 清热解表,宣肺清络
表现为身热或不热,干咳或轻微痰咳,舌红苔黄或微腻,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本证多见于小儿支原体肺炎初期,表证为主,入里化热,病邪下移,故应以清热解表为主,热清则肺络通,选用辛香之品,辛味轻清发散。在外宣散腠理,内解郁闭之肺络。治疗选用银翘散加减,可以随证加入桂枝、细辛、薤白、桃仁、归尾、麻黄、蝉蜕等。
3.2 健脾肃肺,涤痰畅络
临床多为咳嗽痰多而黏不易咳出,咳声剧烈,或阵咳易呕,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本证多见于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正邪交争,正盛邪实,此时大量药物的应用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聚停浊,进而加重上述症状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应健脾肃肺,涤痰畅络,痰祛则络通,选用温胆汤、麻杏石甘汤、苏子降气汤等加减,可随证加入天竺黄、鲜竹沥、丝瓜络、白芥子、天南星等。
3.3 清金祛痰,化瘀通络
临床表现为咳逆、喘促,甚则倚息不得卧,或见憋气、胸部疼痛,口唇紫绀,舌质紫黯,苔白脉细涩。本证多见于支原体肺炎的急性期,温热邪毒郁闭肺络,血行迟滞,痰瘀胶阻,虚实夹杂,“久病入络”“易入难出”,是疾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甚至发生变证及纤维化的内在原因。另外有哮喘之并发支原体肺炎,伏痰留瘀、引触而发者,表现为喉间痰鸣、胸闷憋气、动则喘促更甚。此时应清金祛痰、化瘀通络,方选清金化痰汤、木防己汤、血府逐瘀汤等,可随证加入当归、川芎、鸡血藤、桃仁、地龙、水蛭、土鳖虫等。
3.4 润肺清痰,补虚和络
临床多见咳痰清稀或痰少而黏或无痰干咳,少气懒言,短息,神疲体倦,或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淡苔白脉弱或舌红少津,脉细数。本证多见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恢复期及持续干咳期,络虚不荣。叶天士所谓:“络虚通补”,故此期应清肺络之余邪,补络中之虚,但应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别,调和阴阳气血,肺络自和。方选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等,可随证加入黄精、玉竹、天花粉、生地黄等。
4 典型病案
患儿,男,6岁,2016年10月17日就诊。主诉咳嗽,有痰渐加重8 d,发热3 d。患儿于8 d前因外出玩耍后出现轻微咳嗽、无痰。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至38.9℃,服用退热药后温度可降至正常,汗出热暂退,间隔5~7 h后体温复升,咳嗽较前渐加重,次频有痰,且痰多而黏不易咳出,咳声渐剧烈,咳时易呕,纳食欠佳,大便2 d未行,小便可。查体神清,精神反应可,双侧下眼睑可见散在针尖样大小出血点,咽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舌红苔黄微腻,脉浮数。血常规示WBC11.02×109/L,N44.3×109/L,L53.1×109/L;全血MP-IgM示1∶640,X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右上肺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增高影。西医诊断支原体肺炎,中医辨证属痰热兼表、肺气郁闭,治宜解表宣肺、清热化痰。处方:银花12 g,连翘10 g,柴胡12 g,葛根12 g,桔梗12 g,麻黄5 g,生石膏20,黄芩12 g,浙贝母15 g,前胡12 g,大黄(后下)3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150 ml,早中晚3次服下。2剂后患儿热退,大便通,舌质红,苔薄黄。表证消失后,治以健脾肃肺、涤痰畅络改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5 g,杏仁12 g,生石膏20,葶苈子15 g,白芥子12 g,莱菔子12 g,全栝楼15 g,丝瓜络15 g,茯苓12 g,清半夏9 g,甘草6 g,5剂后患儿咳嗽痰多及肺部症状渐退。
按:吴鞠通指出:“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一旦感受外邪则传变迅速,往往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9]”本患儿病程初起即有咳嗽症状,为外邪直中肺络,肺气郁闭,升降失司故而咳嗽。正邪交争,三阳经热盛,故应外散表邪,内清里热,采用银翘散与柴葛解肌汤加减。方中银花、连翘为君,取其外散表邪之功;柴胡、葛根解表清里,舒畅气机之功;麻黄、生石膏、黄芩清透太阳阳明少阳之邪热;随证加入浙贝母、前胡宣肺降气;肺与大肠相表里,加入大黄通调大便,肠通则肺畅;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宣肺、清热化痰之效。表证解后,转为水湿内停,肺气郁闭,痰阻肺络,方选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方中麻黄为君,宣肺泻热,配以石膏、杏仁宣肺清热,加入清半夏、茯苓健脾利湿,加葶苈子、白芥子、莱菔子、全栝楼、丝瓜络涤痰泄肺清络,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肃肺、涤痰畅络之功。